黃小鳳
(三穗縣民族高級中學,貴州黔東南 556599)
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新高考制度既給我們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我國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題海戰術等方法為主,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全部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這樣的教學理念下,不只學生能力不能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能力要求,教師也跟不上教育教學發展的步伐而故步自封、躊躇不前,既不利于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個人的人生發展。貴州省作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之一,自2021年開始執行高考改革。然而,我校2020屆學生處于新舊高考交替的過渡時期,面對的高考試題不僅具有傳統高考試題特點,還有新高考試題特點。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成功度過這個過渡期,結合我校實際,本人對地理課堂的“互動研討”活動進行了探索研究?;友杏懟顒邮?016年我校引進福建省福安中學的“五環”教學模式,即課前先學先行—課堂問題反饋—課上互動研討—課內訓練鞏固—課后拓展提升,其中的第三環,也是最核心的一環?!盎友杏憽被顒拥膶嵤?,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那么在新高考形勢下,如何提高課堂“互動研討”環節的活力與效率?結合我校實際,本文對探索高中地理課堂“互動研討”活動環節的活力與效率進行闡述。
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有關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考科目、考試安排和錄取方式等進行全面改革,被人們稱為“新高考”。考試方法是不分文理科,語文、數學、外語屬于必考科目,而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屬于選考科目,考試科目組合性增強,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從選考科目中選三科作為高考科目。由此可以看出,新高考模式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采用靈活性和綜合性都強的評價方式,不再只看總成績,從而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
第一,對地理學科高考地位的影響。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不僅有文科特質,而且包含較強的理科特性,受廣大理科生的青睞。新高考下理科生也能選考地理,且我校正加大理科生的招生,因此,我校地理參考人數較之以往會大幅度增加。
第二,對地理教學方式的影響。2016年9月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即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隨著新高考制度的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改革理念必然滲透在高考地理試題當中。傳統教學理念下的填鴨式、題海戰等教學方式必將向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情境探究等教學方式轉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成為學習型、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對地理教師的影響。新高考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本校實際,教師首先要具備良好課程分析能力,不僅能對必修教學內容與選修教學內容和校本教材進行合理整合,還能將學情、課本、生活實際三者進行合理有效整合。其次,在課前先學先行、課堂問題反饋、課上互動研討、課堂訓練鞏固、課后拓展提升等教學環節設計上,教師要能夠充分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從而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尤其是課堂“互動研討”環節最能反映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和教師教學水平。同時,教師評價機制也會發生一定改變。
第四,其他方面的影響。例如,在教學內容上雖然沒有大的改變,但是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分層次處理;在課時安排上由于高考時間的變化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地理課的課時也會有所增加等。
我校自2016年正式引進福建省福安中學的“五環”教學模式以來,教師已經漸漸走出以教師教學生學、填鴨式、題海戰術等為主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果,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下我校高考成績600分以上達8人。即便小有成就,但“五環”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互動研討”活動這一環節。
第一,教師多媒體運用方面。隨著時代發展網絡技術的進步,教育方式也由傳統的直觀教學法走向新時代的視頻教學、微課教學、網上交互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能夠更好地連接課前課中課后所有教學內容,特別是在“互動研討”環節中能進行巧妙的情境活動設計。年輕教師對這方面的運用比較得心應手,課件制作精美,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但存在對教學內容重難點把握不夠、知識點取舍不當、知識結構邏輯混亂和情景設計不嚴謹等問題。課后學生被精美的課件迷得眼花繚亂,只是感覺做了課堂探究活動。學生對知識沒有深入理解,學習也只是留于表面的“雁過不留痕”。然而老教師對多媒體使用不太熟練,則更喜歡使用傳統教學模式。
第二,教師自身專業水平方面?!盎友杏憽杯h節要求教師在活動后對學生的疑惑或者活動展示進行評價總結。教師的評價總結往往因為自身專業水平不夠而流于表面,知識深度和廣度沒有得到拓展。
第三,“互動研討”活動情境和問題設計方面?!盎友杏憽杯h節主要靠設計情境和設置問題來展開。設計不合理的情境往往會將學生帶離我們的課堂,使思維偏離學習中心,造成無效的課堂情境。然而設計不合理的問題不但沒有層層引導進行深入學習,反而會擾亂學生思維、打擊學習信心,大大降低學習積極性、研討活力、課堂效率和教學有效性。
第四,學生參與方面。通過我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喜歡的地理課堂教學形式中,選師生互動學習的占53.85%,選學生主導進行合作交流的占21.89%,選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補充為輔的占8.88%,選教師講解講述為主的卻只占14.2%。從這項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更喜歡進行互動研討的方式進行地理學習,而實際課堂中“互動研討”活動參與度較低。通過訪談、座談、問卷等形式了解到學生存在以下原因:一是學生地理基礎較差,對問題和情境理解不到位,找不到討論方向或者不能有效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二是問題設置較難,學生無從下手,也不能研討出來什么成果;三是自信心不足;容易害羞,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保持旁觀態度;四是地理成績差,失去學習興趣。
“書到用時方恨少”,尤其是地理課堂更需要一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通古博今的地理教師,不僅能深入課本的知識研究,還能讓知識無限延伸而豐滿充實。例如,在“地域文化”這節知識的教學中,列舉世界各地某方面地域文化差異:建筑上可以說比薩斜塔、巴黎圣母院、北京故宮等;飲食上可以說法國面包和葡萄酒、古巴咖啡與雪茄、中國四大菜系和酒文化等;服裝上可以說中國苗族和侗族、中國和印度的婚服、英國和中國的宮廷服等,語言可以說中國南方與北方的方言、英文與中文等;風俗上可以說中國與美國的新年、中國哈尼族與蒙古族的婚俗等。再問:為什么地域文化有差異呢?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析:一是區域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地形地質、地貌、水文、生物等因素;二是區域發展的人文環境,包括政治、文化、歷史、種族、宗教等因素。如何將這兩個問題進行有深度、有廣度的教學,情境如何設計才能引人入勝,問題如何設計才能層層深入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地域文化”這堂課才會趣味橫生,充滿生氣,擁有靈魂。因此,作為一名“萬金油”的地理教師不僅平時要勤于、善于研究課標、教參、教材,構建知識體系,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要與時俱進博學多識,不斷豐富自己更新自己提升自己。同時,還要注重言語措辭、語速的快慢緩急、聲音的抑揚頓挫并富有感染力;善于從生活中提取知識并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意聆聽所有關于地理的故事,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
良好的地理課堂情境,能更好地發揮“互動研討”的“活力”與“效率”。教師在設計“互動研討”活動前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良好生動的地理情境創設,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下,產生濃厚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地理邏輯思維,有效打破定式思維的局限。例如,教師在組織“地域文化”教學活動時,可以合理地引入多媒體視頻和音頻,在課堂上從建筑、服裝、語言、飲食、習俗等方面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域所產生的文化不同;也可以通過實際體驗來創設情境,如服飾地域差異可以讓師生身著不同民族服飾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講解;語言地域差異可以讓班級同學直接展示不同的方言(三穗縣是1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等。這種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地域文化進行直觀的感知,再由直觀的現象到內涵并能建立良好的地理思維邏輯,為接下來深層次地探究和學習,奠定思維邏輯基礎。
教學活動設計的靈魂是問題的設計,在良好的情境中,好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直達目的地。要為地理課堂“互動研討”活動注入“活力”提高“效率”,問題設計是關鍵。怎么設計呢?以中圖版地理必修2《農業區位因素》為例,創設情境:在符合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假設學生是一個擁有一畝地的農民,請回答如下問題:(1)這畝地你想種什么?(2)這里的自然條件能滿足該種農作物嗎?(3)如果用它發家致富,你還需要考慮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呢?為什么?(4)你會遇到哪些困難?(5)你成功了嗎?問題(1)學生當家做主引起興趣→問題(2)和問題(3)結合實際對農業區位因素進行分類深入分析→問題(4)帶入生活實際解決問題→問題(5)給予學生不同程度的肯定:可以是成功種植了農作物,也可以是成功發家致富,還可以是理解了“農業區位因素”的成功,體現了對學生不同思維的認可和尊重,提高學生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由此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的探究式學習,不僅讓學生學會一個知識點、學會一種方法,而且形成一種地理邏輯思維模式。認知心理學認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力源。地理課堂的“互動研討”有沒有“活力”和“效率”就看如何設計探究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的活動探究問題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引起師生共同探究,增進師生情誼,點燃學生的青春活力,讓“互動研討”有了“活力”,讓課堂有了“活力”,有了“活力”的課堂才能產生高“效率”。
豐富恰當的多種教學手段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互動研討”帶來“活力”與“效率”。在中圖版地理必修1《地球運動》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演示,使書本上靜止的地球開始運動,而學生的思維也開始運動。整個教學過程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完整地呈現在眼前,不再是看圖猜想式的學習,是真真實實地跟著地球一起運動,感受整個世界的運動。除多媒體教學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身邊的素材自制實驗物品進行地球運動模擬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并感受地球的運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在中圖版地理必修1《水循環》的教學中,一滴水在眼前開始了它的旅行,我們也一起跟著它一起經歷了“水循環”。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水循環實驗設置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深入理解水循環每一個環節的形成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地理知識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著知識的存在,利用地理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深入知識的海洋,感受著智慧的潛入,感受著大腦的充實,感受著心靈的滿足。
總之,在新課改這一大形勢下,結合學校實際,考慮學生實情,對地理課堂“互動研討”活動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巧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有效互動,使枯燥的地理課化為有趣、生動、形象的趣味課,使“互動研討”充滿“活力”,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提升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當然構建“互動研討”的“活力”與“效率”的方法策略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在地理課中探索更好的、更適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斷探索適合新課改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模式,以期實現優質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