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祎,夏俊梅,韓瀟,張哲,徐先存
(1.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武漢市金銀湖中學,湖北 武漢 430000;3.武漢同濟現代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崗課賽證”是有效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促進人才符合產業、企業要求,并切實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競爭力的手段,因此在“崗課賽證”育人模式下探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培養體系構建路徑,可同時促進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職業教育水平兩個維度進步與提升。
近幾年,“崗課賽證”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受到關注。“崗”指的是企業內的崗位,崗位包含多種工作內容,完成工作則需要知識、技能、素養支撐;“課”即教學中的課堂、課程,學校課程有文化課程、通識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崗位課程等;“賽”即面向全國或地區范圍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廣義之下涵蓋了各種類型的比賽;“證”,在廣義指不同水平評價類、從業類的資格證書,而狹義下則是職業院校推行的“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首先,從崗、課、賽、證這一體系分析,崗位人員若想完成一項工作,必然需要掌握多門課程,所謂“崗”“課”對接,即將學科課程向過程課程轉變,將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加以重構,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仍舊以理論課為主,因此需要將崗位的內容同課程內容對接。
其次,在課程方面,當前科技飛速發展,崗位變遷速度不斷加快,但傳統培養模式下,“厚基礎”仍舊為共識,因此課程對接的僅僅是崗位的方向,而并非崗位的實質工作內容,故除了基礎知識培養,還需要對課程內容加以改革,讓課程內容真正同崗位對接。
最后,“1+X”職業技能證書對職業教育的促進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因此有高度必要將“證”同“崗”“課”“賽”進行對接,面向專業相應行業主要崗位群,對重點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并與專業知識對比,整理出完成這些工作任務所必備的專業知識、職業素養以及需要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繼而形成職業教育面向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的分析和分解,再利用技能比賽將學校課程、崗位、比賽加以融合,最終整理形成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1]。
應用型高等院校承擔著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輸送應用型、高水平人才的責任。應用型高等院校所培養的應用人才更加注重人才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快速適應崗位向人才提出的不同能力、專業知識要求。同時,應用型高等院校在辦學歷史領域、辦學經費領域乃至生源質量等方面均同重點大學有所差異,因此,應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階段,必須結合實際學校條件與教育對象,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涉及生物學、醫學、工程學、化學、農學、食品科學、管理科學,有跨學科、多技術的特點,是諸多工程原理、技術綜合交叉所形成的邊緣學科,不僅教學內容龐雜、廣泛,而且學生還需要掌握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乃至微生物學等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同工程相關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機械、工廠設計等能力,顯然傳統面面俱到的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應用型院校提出的教學要求。因此,應用型院校需要面向人才培養樹立起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對接的指示體系、教育體系,才能確保結合院校現有資源形成面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高度匹配產業、企業、崗位所提出的要求[2]。
面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崗位需求,構建“崗課賽正”全新育人模式改革,應將改革要點確立在經驗借鑒、課程改課、實踐教學改革、建立實訓體系四個維度。
首先,應用型院校應充分借鑒國外、國內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經驗,結合不同程度區域地方經濟建設、產業建設的需求,融合食品學科專業特色,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以國家食品應用型安全監管、質量管理、分析監測等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基礎,深度分析學生應當具備的知識結構,從而實現整體課程的優化。
其次,加強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構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相對獨立的實踐體系,確保面向學生的實踐教學高度匹配社會、企業崗位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學校應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監測與質量管理具體工作模式,建立面向學生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實訓基地,讓學生能夠在同工作高度相似的環境之下參與工程實訓,促進學生實踐水平提升。
最后,形成同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學校以及食品生產企業三方聯合的產學研合作辦學機制,結合定期舉辦的比賽實現將崗位、比賽、教學有效對接,實現產學研三贏目標。
3.2.1 改革教學方案
應用型院校教學方案改革首先應明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需要建立于生物、化學、工程學、藥學、食品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基礎之上,但又非多個學科簡單地相加,而是必須秉持有所側重、有所取舍之理念,既要避免課程面向某一學科過度傾斜,又要避免教學方案各種學科的簡單疊加。需要通過合理調整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實現課程的優化,建立基于兩個技術平臺、三個專業方向的2~3教學平臺。即:⑴ 打造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文化藝術修養知識為核心的通識教學平臺;⑵ 打造學科基礎課程平臺,涵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工程原理、微生物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工程制度領域;⑶ 打造面向食品安全控制崗位、食品質量管理崗位、食品科學與工程崗位三大方向專業課程平臺。
3.2.2 改革教學
對教學內容,制定符合食品產業需求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大綱,明確不同課程在培養計劃之中是占據的地位及不同課程的邊界,高度強調學科知識同崗位工作技能的連接性、匹配性,高度重視學科之間知識的推進、滲透。做到:⑴ 梳理不同課程知識點,優化授課內容,精選出可充分反映食品質量與安全領域全新要求、全新發展趨勢的教學內容替代舊課程,確保課程不重復、無盲點、實用價值更高;⑵梳理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濃縮、提煉重點內容課程章節,于有限教學時間之內加強數字化、現代化教學,加大教學的信息量;⑶ 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引導,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⑷ 針對部分主干課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校園實際資源合理利用雙語教學。
3.2.3 改革實踐訓練
打造面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實訓場地,結合企業崗位調查形成獨立的實驗課、實習教學體系。獨立實驗課則要打破傳統高度依賴理論教學的模式,結合崗位技能需求,按照基礎化學、專業基礎、專業實踐構建三層銜接式教學,強化學生實驗技術,并引入企業崗位所操作的現代化儀器、設備以及科研成果到實驗中。
實習教學則面向學生打造“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創新能力→工程技術應用”體系,高度強調實習階段的層次性、系列化特征。同時,面向食品質量與安全崗位,建設專業基礎課程實習模塊、專業課程實習模塊、生產實習模塊、畢業實習模塊,落實“1+X”證書制度,安排學生考取ISO9001內審員、質量工程師證書。
3.2.4 定期舉辦專業技能大賽
地方教育部門應定期面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舉辦市級、區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比賽,比賽內容應充分結合學生課程、企業要求、行業規范,由學校、企業、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聯合制定。通過比賽,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為企業、監督部門挖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的高精尖人才,繼而在促進職業教育提升同時,為產業招攬優秀人力資源,并促進食品質量與安全領域的研究進展,落實產學研三贏目標[3]。
在“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著來自國內的競爭以及國外的壓力,應用型院校必須面向職業教育構建科學、合理、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崗課賽證”有效融合了崗位與課程內容,基于比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并幫助產業、企業挖掘優秀人才,而職業資格證是對人才培養有效性的證明,更是提升社會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成果的認同手段。因此,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體系的構建對加快“崗課賽證”培養模式的應用,提升應用型院校競爭力與人才競爭力有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