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倩 謝 菲
《紅色中華》作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創辦的第一份報紙,充分發揮了輿論宣傳主陣地的作用,喚起蘇區人民積極參與共建蘇維埃政權的熱情。《紅色中華》中有大量的文字對蘇區的婦女群體進行描寫、刻畫和宣傳,投射了蘇區婦女熱烈投身革命建設各項工作的鮮活形象,彰顯中央蘇區婦女動員工作的蓬勃有力。本文以1931—1934年間《紅色中華》關于婦女的相關報道為中心,剖析中央蘇區的婦女動員工作,并思考其對于當今婦女工作的重要啟示。
1931—1934年,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等工作,迫切需要動員蘇區群眾投入到革命和建設之中。蘇區婦女積極擁護、充分信任、堅定服從于黨和政府,是黨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蘇區婦女在蘇維埃政權領導下廣泛開展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解放運動,是中國婦女擺脫封建舊思想束縛的體現。所以,通過《紅色中華》做好中央蘇區婦女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它對蘇維埃運動的開展、對黨的事業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央蘇區由于受到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工農業一度遭到極大的破壞,田地荒蕪、工商業凋敝、金融混亂。為了打破這一被動局面,蘇區政府大力動員蘇區婦女參與根據地經濟建設。
1.動員婦女學習耕種,參與發展農業生產
在黨的領導下,廣大蘇區婦女艱苦努力,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學習耕種,廣泛參與農業生產,以實際行動擴大蘇區農業生產,保障軍用民需,為打破敵人經濟封鎖、保證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偉大貢獻。蘇維埃政府高度重視引領蘇區婦女學習耕種,《紅色中華》發表《“三八”婦女節的國際意義》一文,號召全體蘇區婦女“加入革命的生產戰線,努力學習耙田犁田,參加每鄉每區的春耕計劃的決定和執行”。[1]而蘇區婦女也以沖鋒陷陣的精神,去完成蘇區發展農業生產的緊急任務。《紅色中華》記載了福建省上杭縣才溪區婦女春耕的熱烈場景,“在上杭才溪區的春耕運動中,有十分之八的女英雄參與犁田耙田,在今年的夏耕秋耕中,估計可以使婦女同志百分之百參加”。[2]為使婦女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術,蘇區各地在鄉蘇維埃政府的帶領下,設立教育生產委員會,積極推進婦女參加生產勞動,據《紅色中華》報道,“蘇區政府以鄉為單位,組織教育生產委員會,并組織了十三個學習生產組,組織勞動婦女學習生產”。[3]此外,為了免去蘇區婦女擔心投入生產而疏于照顧子女的憂慮,蘇區政府還組織建設托兒所,擇優選擇看護人。[4]設立托兒所這一措施對于改善蘇區勞動婦女、兒童生活,以及對于革命勝利都有極大意義。
2.動員婦女參與經濟建設工作,籌措革命經費
國民黨在軍事“圍剿”過程中,對蘇區采取了經濟封鎖的手段。在持續斗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中央蘇區補給受限的情況下,蘇區政府調整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全面引導。一是開展糧食突擊運動。1933—1934年,黨中央兩次號召群眾借谷給紅軍,婦女節衣縮食,紛紛響應。跟隨黨中央的號召,1933年,興國永豐區長崗鄉婦女劉金秀將其丈夫送去參軍之后,在秋收時又主動拿出一擔半谷子給紅軍。[5]二是動員購買公債。1932年6月至1933年7月之間,蘇區政府曾三次發行公債,以充實軍費和進行根據地經濟建設,蘇區婦女拿自己的銀器換了毛洋,從而購買經濟建設公債票。[6]
中央蘇區政治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高舉婦女解放的旗幟,動員和組織廣大蘇區婦女參加蘇維埃革命和政權建設,形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婦女參政的熱潮。
1.保障婦女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毛澤東在《紅色中華》撰文指出:“蘇維埃給予一切過去被剝削被壓迫的民眾以完全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使女子的權利與男子同等。”[7]由此強調保障蘇區婦女的政治權利,黨亦重視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蘇區婦女享有與男子一樣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8]其后在1933年8月,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的第一個訓令(22號訓令)中更進一步對婦女代表比例做出份額規定,寫明“除了選舉法規定的工農成分代表比例之外,勞動婦女的成分應占25%”。[9]由此,法律上對婦女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規定不斷細化、明晰,婦女也在實踐中廣泛參與政治生活。1933年,在上杭縣才溪區的選舉運動中,“婦女代表會開會熱烈討論本身對選舉運動的實際工作,在各鄉村做了挨家挨戶的宣傳”,[10]在最后的選舉大會上,“婦女各鄉都占30%以上”。[11]同年,在江西省瑞金縣武陽區武陽鄉的選舉大會中,“婦女代表占了13人,這是給二次全蘇準備委員會關于吸收百分之三十婦女參加代表的號召以布爾什維克的回答”,[12]此時婦女參與選舉的人數比例都已超過此前規定的25%。1934年初新組成的城鄉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婦女代表一般占代表總數的25%以上,有些地方如上杭縣的上才溪鄉和下才溪鄉,婦女代表分別占54.6%和64.8%。[13]婦女對政治愈來愈抱有高度的熱情,政治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2.號召婦女加入黨、團組織
蘇區婦女群體的入黨、入團,是體現婦女政治意識、提高婦女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徑。為了盡快壯大黨的隊伍,1933年4月17日,中央蘇區在《紅色中華》發布《為五一節征收黨員運動告蘇區民眾書》,發出了“不讓一個先進覺悟的工人、雇農、苦力、紅軍戰士,站在共產黨的外面”的號召,[14]特別要求勞動婦女黨員人數應增加一倍半以上。為此,蘇區黨委號召每個黨員要發展一名黨員:“每個支部至少要吸收一個女同志”,“不要讓一個積極進步的勞動婦女留到黨外”。[15]在蘇區政府的引領下,蘇區婦女提升參政意識,登上政治舞臺,向世人展現了一股歷久彌新的巾幗力量。
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斗爭的主要內容,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婦女也是蘇區軍事斗爭的重要支撐。
1.動員婦女發動親屬參軍
在蘇區戰爭期間,蘇區政府廣泛發起擴紅運動,婦女是擴紅運動的突出貢獻者。在黨和蘇區政府的歷次擴紅動員中,她們紛紛發動身邊親屬參軍,為紅軍源源不斷地匯入補充力量。蘇區政府主要通過建立組織、婦女干部宣傳動員等形式掀起婦女的擴紅積極性,如“永豐女工部在擴大紅軍工人師的動員中,發動婦女宣傳自己的丈夫、叔、伯弟兄到紅軍工人師去”。[16]在蘇區政府的大力宣傳及蘇區婦女自覺燃起的愛國愛黨之火蔓延下,蘇區涌現出了諸多婦女擴紅模范。《紅色中華》有許多版面報道了婦女擴紅模范,如“汀東長寧區彭坊鄉的江銀子、萬太上茅區大莊鄉的李五妹鼓動丈夫參加紅軍。寧化禾口區陳埠崗鄉的進才女、木香女,則不僅鼓動自己丈夫去當紅軍,還鼓動兄弟去參軍”。[17]此外,蘇區政府還通過召集婦女代表會議,進行各地擴紅競賽動員工作,各地婦女對親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擴紅動員。[18]
2.動員婦女做好革命后勤
婦女在紅軍后勤保障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關于擴大婦女決議案指出:“必須加緊發展婦女的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利用各種組織的方式(如洗衣隊、做鞋隊、救護隊、慰勞隊等)來領導和組織她們擁護蘇維埃擁護紅軍。”[19]對此,在中央號召之下,蘇區婦女組織了各種戰時服務隊,為不斷擴大的紅軍革命隊伍提供物質支撐和精神保障。她們常常慰勞紅軍,為紅軍戰士編織草鞋、縫補衣物等等,戰時服務隊的婦女同志還經常上門動員家庭婦女、女青年。向她們解說革命的嚴峻形勢以及幫助紅軍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性,使得蘇區婦女革命意識進一步增強。不僅如此,蘇區還通過各縣鄉組織擴大與慰勞紅軍的競賽,有計劃地做慰勞紅軍的工作,動員婦女們“草鞋要做得好,做得長大,并在草鞋繡上各縣各名”。[20]婦女對紅軍的慰勞與奉獻,使紅軍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都獲得了有力支撐,助力紅軍在前線奮勇拼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高度重視婦女的翻身解放,切實維護和實現蘇區廣大婦女的權益,使婦女能在婚姻、經濟上得到徹底解放,提高和改善婦女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
1.保障婦女婚姻自主,促進婚姻公平
1931年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則,不允許任何人強迫和包辦當事人的婚姻。其中第一條明確規定:“確定男女婚姻,以自由為原則,廢除一切封建的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禁止童養媳。”[21]蘇區各鄉各縣政府保障婦女權利,堅決執行婚姻法,對違法者大力懲處。《紅色中華》中提到:“福上鄉李興才的女兒,年方十九,憑媒與赤竹鄉謝芳忠之子結婚,表面上是新社會的自由結婚,但實際上仍是封建制度買賣婚姻的辦法。這一事實被鄉負責人察覺,遂將李興才謝芳忠二人拘捕。”[22]蘇區婦女在婚姻制度上獲得了保障,打破了數千年以來約束女性的封建鎖鏈。沖破封建禮教而收獲新生的婦女們,把精力投入到了革命洪流中,為革命作出貢獻。
2.保障婦女獨立經濟權,促進經濟公平
蘇區婦女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為了在經濟上保障婦女的權利,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勞動法》除規定男女同工同酬,享受同樣的勞動保護之外,其中還特別規定,禁止招收女工從事特別繁重或危險的工作,應對婦女的產假、哺乳期等予以特殊照顧。對于《勞動法》的執行,蘇維埃政府設立女工部、女工代表會,要求“實行勞動法,發動女工經濟斗爭,訂立集體勞動合同,增加工資,女工與男工一律平等,改善女工生活”,[23]蘇區政府在土地分配上也保障了婦女的權利。《紅色中華》中《勞動婦女們!武裝起來擁護蘇維埃!》一文提及:“分田的時候,女子和男子是完全平等的。假如女子出嫁時,她有自由處置分得的田地的權利。”[24]可見蘇維埃政府對婦女的經濟權利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予以保障。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婦女問題上的運用。土地革命時期,黨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指導下,根據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婦女運動政策、指導方針,為當時各地婦女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宏觀指導,使得婦女動員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黨在中央蘇區局部執政條件下的婦女工作實踐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群眾動員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中的婦女工作提供了重要啟示。
科學理論的指導往往具有領航作用,我們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作為一條基本準線,始終堅持、毫不動搖。新時代背景下,全黨全國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將其作為領導婦女運動的“定盤星”,堅持黨對婦女工作的正確領導,總結中國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開展婦女工作的經驗,從中國婦女群體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當前婦女工作,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不斷增強婦女群體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推動我國婦女解放運動不斷取得新的更大勝利。
中央蘇區時期,黨和蘇區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保障蘇區女性的經濟、政治、婚姻等權利,提高女性地位,促進男女性別平等、權利平等,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現實難題。如有蘇區政府單位成為婦女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壁壘,對婦女工作較為懈怠,又如法規上對婦女權利規定不夠明晰,造成一定的糾紛等等。
當下我國的婦女工作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家暴、性侵、離婚等事件中對于女性的權益保護問題引起爭議,存在婦女工作還不完善的情況,良性平等的兩性關系實際還未完全建立。如在職場中,女性較易遭受歧視。又如在許多家庭中,仍有重男輕女現象。因此,在往后的婦女工作中,應重視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加緊完善針對婦女權益保護的法規政策;另一方面要運用媒體發聲,傳達關于男女平等理念的聲音,在全社會營造男女平等的氛圍,推動黨中央對于婦女工作的持續開展。
1931—1934年間,中國共產黨通過各項強有力的措施確保了婦女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通過國家權力干預使蘇區婦女擺脫了封建制度的束縛。這一時期廣大婦女在參加經濟建設、投身革命、支援前線、擴紅動員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釋放出蓬勃的活力與創造力,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留下了一篇絢麗華章,也為新時期的婦女工作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