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軍
(錦州市自然資源服務中心,遼寧?錦州?121000)
農村空心化是我國目前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十分突出的一個問題,農村空心化實際上擴大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使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變得相對困難。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農村對經濟效益的創造要遠遠低于城市,使農村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青壯年不愿意接受低廉的勞動報酬。針對這一問題,用宅基地發證這一行為進行解決與提升也是一種思路,本文也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在實際的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過程之中,非常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宅基地主體不明確。由于老宅基地很多都是幾代人沉淀、留存下來的產物,所以,在使用權的劃分上,每個人都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而各持己見。特別是有一些地區會存在祖宅,同一片宅基地實際上可能擁有多個主人,例如兄弟共同占用同一片宅基地這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發證問題就會變得相對困難,對于實際使用權的歸屬與所屬份額的劃分上會存在著諸多問題與爭執。另外,在鄰里關系的宅基地劃分上也經常容易出現糾紛,在彼此的公共地區如何進行個人使用權的劃分也是一個讓人很頭疼的問題。在一些用途相對固定但并不適用于居住的地區,例如豬舍、倉庫、地下室等這些主體,也并沒有明文規定這些是否屬于宅基地的范疇之中,在實際的發證環節也會比較困難,不能夠合法地保證有關所有者的權益。
國家對宅基地的審批面積做出一定的限制,這一規定在保證宅基地少占耕地的同時也防止一些個體占用過大的宅基地面積,從而影響整個村莊的土地分布,導致村莊內部的財富差距過大,影響整體人員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實際對宅基地面積進行登記的時候,由于歷史原因或是在還未規定的時候進行了彼此之間的買賣,或是公共面積被非法占用,使用情況約定俗成等。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導致個人占用的宅基地面積超出國家的審批面積。在土地確權過程中如何判定不同時期的審批面積標準,成了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中的一個難點問題。
我國是糧食大國,對于糧食的重視程度自然不必多言,為保證農村的糧食種植相對穩定,會對耕地實施嚴格的保護制度,從而保證農村可以穩定生產一定產量的糧食,進而保證我國糧食產量能夠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然而,一些村民為了增加自身的住宅面積,會對實際擁有的耕地進行非法改造,改變原本耕地的用途,改造成房屋居住地,這不僅會導致原先的宅基地管理模式混亂,也會導致有關的宅基地面積超標,影響我國糧食種植業的整體情況,對于這樣的行為要及時制止。有關村民缺乏法律意識,對耕地保護的意識薄弱而形成宅基地違法占用耕地,這類在違法用地上修建的住房是不能發放宅基地證的。
我國機構改革,不動產登記統一整合到不動產登記部門,原土地證、宅基地證、房照、農業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海域證、礦產證等統一更換為不動產證。由于原各部門發證標準不統一、歷史遺留問題等,造成不動產登記數據整合過程中出現沖突情況,如宅基地證與房照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等。不動產登記整合是一個技術性復雜而且政策性又很強的工作,無論是在技術層面的整合,還是在法律層面的沖突解決,都不是基層不動產登記機構能獨立處理的,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更多的人愿意進入城市來獲取更高的勞動報酬,導致了農村的青壯年逐漸缺失,空心村普遍缺乏青壯年勞動人口。勞動力的流失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農村的經濟發展程度再次降低,從而導致新的勞動力也更加趨向于走入城市,造成死循環,使得農村難以獲得經濟活力。宅基地發證可以更加合理地規范宅基地的用途,并且證書也可以作為土地使用權的一種保證。宅基地意味著土地要素,也就意味著一定的資本,這實際上也是對青壯年的一種保障,對于農村宅基地進行發證工作可以使得更多青壯年愿意留在農村,利用其所有的宅基地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例如,現如今迅速火起來的鄉村農作物直播行業,就可以借鑒這一思路。在有關部門明確宅基地使用權與耕地農業承包經營權之后,通過發放證書的辦法,青壯年與其他勞動力就可以在自己所有的宅基地上合法地開展各種活動,用直播的方式,因地制宜,利用了農村優秀的耕地資源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也縮短了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更好地留住了勞動力。近些年火起來的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宅基地發證之后也能夠更好地發揮相應的作用。
原先的宅基地模式使很多人都將目光投放到了農村居民點的周邊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更加靠近主干道,一些城市務工的農村人員并沒有足夠的資本在城市中購買房屋,但并不甘心居住在農村居民點內部,就會在農村居民點周邊地區改造耕地或其他土地,來解決自身的住房問題,這一行為也會導致農村中心的土地空置,進一步加劇農村“空心化”問題。在進行嚴格的農村宅基地發證之后,村民只對自身持有證書的宅基地擁有使用權,在自己的宅基地范圍內進行合法的改造,農村周邊地區并不屬于他們,這也就使得他們的一系列行為都建立在自身的土地基礎上,在有限的土地面積內盡可能實現自身的目標,大幅提升了相關的土地利用率。
為了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根本層面上應當解決農村的經濟問題,在進行宅基地發證之后,如果村民并不能在擁有的宅基地范圍內進行有關的經濟活動,那么,發證工作的意義也就難以得到相對應的體現。因此,有關部門應當盡可能的引資,來對整個農村的宅基地進行充分的利用。例如,可以找村民進行宅基地的租用,通過建設統一茶園或是發展旅游業等多種方式實現有關的經濟創造,充分利用現有的宅基地資源,真正提升農村的經濟效益,在創造出的新的產業之時,也能夠為農村的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保證農村空心化的改善。
很多時候,農村的居住情況出現空心化實際上是因為進入城市之后的人們再次回到農村,并不能夠適應相對落后的農村生活現狀。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對農村的土地進行更多規劃,例如充分利用宅基地發證成果進行統一的土地規劃,盡可能地實現“多規合一”,使得農村居民點變得更加宜居,將“三農”問題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協調好管理部門與村民之間的關系。對于相關的基礎設施,也應當加快建設力度,在農村居民點中心劃分出一個住宅區,然后在這一區域之內解決好水電、網絡、道路、休閑等多方面的基礎設施問題,從而能夠為當地的居民創造出更加舒適、方便的宜居環境,也能夠從整體的規劃與建設方面來改善農村空心化問題。
農村空心化問題是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做好農村宅基地的規劃與考核工作,全面落實農村宅基地發證的各項措施,盡可能地對農村目前的宅基地狀況作出相應的改善,從而解決農村空心化的問題,吸引更多的勞動力流向農村,為農村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