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霞,曹志艷,郝慶紅,苑士濤,朱自平,董金皋,*
(1.河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3.廊坊市農林科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給人們的身體 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危害,因此,要加強食品安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使我國農業發展逐步實現“生態化”“自然化”“再生化”“現代化”“品牌化”。
良好農業規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1]作為一種適用方法和體系,其核心就是通過源頭管理、全程追溯、可持續發展措施,生產安全和高質量的食用和非食用農產品,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2]。良好農業規范是國際通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保障體系,其體系框架涵蓋環境(土壤、水、能源和廢物管理、野生動物和景觀)、農業活動(動物生產、作物生產和保護、收獲、加工和儲運)和福利(動物福利和健康,人類福利、健康和安全)等[3]。GAP以危害分析與關鍵環節、良好衛生規范、質量管理體系為基礎,通過對農產品或畜產品產地的環境、生產管理、產后儲藏運輸等關鍵環節進行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并根據危害程度采取相應技術措施進行控制,全面確保食品質量與安全,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資源、經濟及社會可持續的協調發展[4]。GAP 已成為全球提高農產品安全生產,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的有效手段,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和食品質量安全起重要作用。
為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變化,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推進GAP 認證工作的進行。“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出了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明確指出,支持建立生產精細化管理與產品品質控制體系,采用國際通行的良好農業規范,塑造頂級品牌農產品,使產品跨越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獲得國際信賴和認可,提高我國農業企業進入銷售終端(超市、電商等)的競爭力,暢通全球市場。基于此,梳理了國內外良好農業規范發展歷程與發展現狀,針對我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GAP 的發展建議。
良好農業規范(GAP)是一套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產生高質量產品的規范體系,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為生產者提供較好的社會與經濟收益,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保障,因此,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中得到重視和推行。由于各國國情的差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及亞太地區等制定并不斷完善適宜的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標準[5]。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 年9 月,全球有112 個國家、近14 萬個企業或農場獲得了GLOBAL GAP(前身為EUREP GAP)認證,全球范圍內頒發的有效證書數量超過了18 萬張[6]。另外,各國還積極推動本國GAP與GLOBAL GAP 的相互認證工作,并簡化認證流程,目前GLOBAL GAP 與全球20 個國家和地區的GAP 認證體系簽訂了基準性比較協議,如智利GAP、新西蘭GAP 等。然而,各國存在著明顯差異,GAP 的具體內容與實施情況不同,在GAP 的具體內容方面,澳大利亞側重于關注微生物、化學和物理的危害,美國側重于關注微生物污染等;在推行實施方面,肯尼亞、海地、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關注GAP 的實施,肯尼亞南帝縣通過培訓農民采用GAP 標準種植玉米、儲藏糧食,有效降低了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污染問題[7],海地北部農場依據GAP 標準種植可可和咖啡[8],印度農場主采用GAP 標準種植芒果,收益和回報明顯高于普通種植標準[9],由于各國國情不同,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的實施對農場的影響還受到農場規模、農業管理部門管理水平和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制約[10]。此外,GAP 的實施還有助于改善勞動者的衛生和健康,使生產流程現代化,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11]。
1.1.1 GAP 發展背景 1986 年英國的瘋牛病、轉基因等一系列問題提高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在此背景下,1997 年歐洲零售商首次提出了主要針對生產初級農產品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操作規范,確保初級農產品生產安全、關注環境保護、動物福利及人員健康等一套規范體系,形成了良好農業規范的雛形。歐盟起初的GAP 認證標準只涉及蔬菜、水果和花卉等[11],2007 年更新了GAP 內容,并更名為“全球良好農業規范”(GLOBAL GAP),目前主要涉及觀賞植物、蔬菜水果、養殖、咖啡生產、綜合農場等產業。歐洲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包括控制點及遵循標準、檢查清單、總則3 個部分,GLOBAL GAP 認證在歐洲的推廣施行,為生產者提供了廣闊的銷售市場,為消費者提供了“從土壤到餐桌、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保障,最終提供可信賴的農產品。同時,采用良好農業規范進行農業生產,可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農民收益。
1.1.2 澳大利亞GAP 的發展 歐盟的EUREP GAP 和Freshcare 在澳大利亞是公認的良好農業操作規范。
澳大利亞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統一由“澳新食品標準委員會”(Food Standards of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FSANZ)組織制定[12],分為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兩類,政府制定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致病菌等安全方面指標為強制性標準;行業協會制定的關于色、香、味等品質方面的指標為非強制性指標。農產品的所有認證主要由行業組織或大集團公司發起,均按行業、市場、消費需求設置,專業性強,尤其重視生產過程控制的評定和確認,加注、加貼相應的標識標志即可。主要認證模式包括6 種。
1.1.2.1 鮮活農產品放心認證。鮮活農產品放心認證(Freshcare)是針對園藝作物實施的GAP,包括生產管理、投入品管理、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目前,在澳大利亞已有4 000 多家種植業者通過了Freshcare 認證,且每年增長數量為1 200 多家。
1.1.2.2 糧食等級認定。糧食等級認證是由澳大利亞小麥局(AWB)和澳大利亞谷物協會聯合制定,根據大小、營養成分、水分等不同指標,對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嚴格分級標準,實現優質優價。
1.1.2.3 質量保證。質量保證(QA)是澳大利亞20世紀90 年代初期根據ISO 9000 標準建立的適合農產品生產的質量保證體系。在澳大利亞已有43%的農產品生產者采用了QA 系統和生產質量管理模式,其中17%的牛場采用了Cattlecare 模式,2%的羊場采用了Flockcare 模式。
1.1.2.4 畜產品識別追溯系統。畜產品識別追溯系統(NLIS)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開發的強制性畜產品識別追溯信息采集系統,建有國家數據庫,可實現家畜從出生到屠宰及加工、銷售的全程追溯,已被各州及農場主廣泛使用。
1.1.2.5 AUS-MEAT 標志。AUS-MEAT 標志是由澳洲肉類品質規格管理局制定,負責監管品質保證計劃及產品規格,并統一肉類及牲畜術語。
1.1.2.6 澳大利亞肉類標準。澳大利亞肉類標準(MSA) 是由澳大利亞肉類畜禽協會(MLA) 管理,牛羊肉質量符合規定標準并經審核合格后頒發證書和準予使用標識,獲證產品必須標注安全等級和推薦的烹飪方法。
1.1.3 美國GAP 的發展 美國是蔬菜生產和出口大國,美國政府不斷增強對蔬菜業和水果業的政策扶持,但微生物感染、果蔬質量是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1998 年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了《關于降低新鮮水果蔬菜中微生物危害的企業指南》,首次以官方形式提出“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的概念,嚴格監管初級農產品的微生物含量[6];2013 年發布了強制性的“良好農業規范”,農業產品須經過美國認可的第三方認證機構驗證合格后進入美國市場。美國良好農業規范適用范圍包含未經深加工直接出售的果蔬以及美國家庭農場果蔬種植、加工、包裝等過程中的微生物危害控制分析和潛在危害,對用水、肥料、工人健康和衛生、衛生設施、運輸等追溯性要求等。美國GAP 認證自主選擇性強,認證關注的果蔬生產加工環節的微生物控制全部是農場生產者實施,易于管理和控制,認證成本較低,農場無補貼,生產者和消費者可獲得官方權威的認證產品信息。
1.1.4 日本GAP 的發展 2005 年日本首次制定和實施了“良好農業規范”。隨后日本國內大型零售商和非營利組織制定了各個領域的“良好農業規范”;2016 年日本針對果蔬和谷物、農產品安全、環境保護、勞動者雇傭條件和生產者福利等修訂并頒布了新版GAP 規范[13]。日本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屬于團體認證,認證團體及組織每年接收嚴格審查和定期培訓,政府會對認證所需費用給予50%的補貼。
1.1.5 其他地區GAP 的發展 以FAO 或歐盟的良好農業規范標準為基礎,發達國家不斷結合本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情況,圍繞農產品或畜產品等生產加工過程中質量控制關鍵點、環境安全、人員福利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良好農業標準體系[9],如智利的Chile GAP 和馬來西亞的SLAM 體系等,協同推動了世界GAP 的發展。但是有些發展中國家需要優先考慮糧食安全問題,將糧食價格控制在消費者可承受的范圍內,而GAP 標準相對高成本、復雜技術等投入,抑制了小型農場主追求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認證的意愿,因此,需要當地政府給予資金和技術等政策支持,才能有效推動GAP 的快速發展[14]。
我國的GAP 理念以國際相關GAP 標準為基礎,遵循FAO 確定的基本原則,基于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和與食品安全直接相關的所有食品安全要求,兼顧環境保護、員工福利、動物福利及持續改善措施。2002 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15];2003 年發布了《中藥材GAP 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試行)》[16];2005年制定了《中國良好農業規范國家標準》,2006 年5 月正式實施,同年獲得EUROPE GAP 認可,主要涉及到肉制品、果蔬、乳制品等[17];2008 年正式將茶葉、水產品等納入到GAP 中;2009 年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GLOBAL GAP 關于良好農業規范認證體系基準比較的諒解備忘錄》[18],實現了中國GAP 與GLOBAL GAP 的互認;2010 年獲得了CHINA GAP-GLOBAL GAP 認證證書。GAP 認證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的安全水平和國際競爭力[19]。
1.2.1 我國GAP 認證的現狀 隨著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尤其是“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的發生,增加了政府的信用危機和消費安全信用危機,削弱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阻礙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嚴重威脅到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鑒于此,國家采取多種強制性措施,制定和實施《食品安全法》,保證食品從農田、畜牧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及監測制度和追溯制度。隨著CHINA GAP 與EUREP GAP 互認工作的進行,更多的出口企業只要獲得CHINA GAP 認證,可發放CHINA GAP 和EUREP GAP 證書,進入進入國際市場。
2021 年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明確提出,到2022 年初步實現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高、產業效益高、經營者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大幅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在98%以上。2020 年我國GAP 認證綜合類認證機構673 家,農林牧漁類認證機構236 家,食品類認證機構183 家,環保類認證機構156 家等(圖1)。

圖1 我國GAP 認證機構數量Fig.1 Number of GAP certifi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1.2.2 良好農業認證區域 截止到2020 年12 月,華東地區是全國發放證書數量最多的地區,占比為44.58%;中南地區次之,占比為25.4%;華北地區位列第三,占比為12.8%;西南地區占比7.33%,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占比分別5.08%和4.37%(圖2)。

圖2 我國GAP 認證證書區域分布Fig.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AP certification in China
1.2.3 良好農業認證種類與結構 為了適應標準體系發展需要,國家認監委于2011 年、2013 年、2015 年對系列標準進行了修訂,認證范圍包括作物、水產、畜牧類、蜜蜂類產品[21~24](表1)。目前,我國已經大致形成了全品類、與國際體系相接軌的GAP 體系(表1和表2)。

表1 我國良好農業認證產品種類Table 1 Product categories of good agricultural certification in China
1.3.1 良好農業認證的主體 良好農業認證主體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經營者(農戶、農業企業代表、農場自然人或法人,并對農場出售的產品負法律責任)、農業生產經營者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者聯合體)。農業生產經營者組織必須和每個注冊農業生產經營者簽署協議,并確定一個承擔最終責任的管理代表,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加農戶組織等。
1.3.2 良好農業認證的級別 一級認證即GAP+認證,等同于EUREP GAP,要求100%滿足規范中所有一級控制點,90%滿足規范中二級控制點(果蔬除外);二級認證,要求95%滿足規范中所有一級控制點。
經過近20 a 的發展,我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具有區域分布明顯、創新性較強、企業為主、合作組織為輔的特征,GAP 認證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了部分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雖然我國通過GAP 認證打破了貿易壁壘,但在國際市場中農產品的競爭力仍然不足,國際市場競爭力仍然不足,需要對GAP 認證進行深入探索,推動良好農業規范的實施。
近些年,我國的CHINA GAP 認證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CHINA GAP 認證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總量不足、區域不平衡、行業格局和種類不均衡、缺乏資金支持、認證的主體結構有待完善、認知度偏低[25]等問題,與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認證相比,其可持續性、發展性、消費者認知度及推廣力度等方面薄弱,并未建立起適合國情的有效途徑。
2.2.1 以基地建設為基礎,樹立地方品牌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全面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發展階段,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實施科教興農力度,以農產品GAP 試點基地生產的標準化、現代化建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統一規劃、分布落實、穩步推進和協調發展為理念,構建農業GAP 優質產品的生產基地。通過建立管理體系,健全制度規范、強化自我管理和約束,推進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樹立品牌意識,鞏固基地建設成果,建立農產品質量責任追溯體系;通過向社會公眾和廣大消費者公開生產主體資質、基地環境、過程管理體系、產品品質特點、等級價格及追溯、投訴、召回等信息和服務能力,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強消費信心。
2.2.2 以標準建設為前提,完善過程管理 我國GAP制定與執行起步較晚,須借鑒發達國家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的實踐經驗,分品種、分環節、分層次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深化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點技術研究,因地制宜構建和完善GAP 技術體系,更新和維護我國良好農業規范標準接軌國際標準[26]。聯合農業、質檢、環保等部門從農業生產源頭、質量安全管理作為關鍵環節,向生產經營主體免費提供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理論指導與支持,以保證后續有效監管,提高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管理水平,推動良好農業規范標準在生產一線得到深入實施。
2.2.3 以積極宣傳為保障,提高消費水平 目前,由于農業生產者和相關管理部門對GA 的認識不足,加之GAP 標準相對較高的成本和復雜的技術知識,農民采用GAP 標準進行生產的意愿低。為全面推行良好農業規范,各級政府應積極引導農業生產者和相關管理部門樹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理念,引導生產者開展系統化管理、實施關鍵環節控制、著力發展營養健康的優質農產品,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媒體及某些展銷平臺等途徑宣傳優質農產品的安全生產過程,培育品牌和市場,提高消費者對認證產品的信任度和購買意愿[27]。
2.2.4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增強支撐能力 積極推進技術服務機構的建立與協作,除了企業與合作組織外,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優勢,建設GAP產品科技研發創新中心,深入研究,加強各機構的溝通與協作,提升產品質量控制技術服務水平;建立專業的技術隊伍,構建完整規范的咨詢服務體系,尤其加強基層隊伍的建設,及時提供良好農業規范配套技術支撐服務,全面落實全程質量控制理念和核心技術;加強對GAP 有關工作人員的培訓與監督,形成良好的規范實施、指導、監督體系;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破解發達國家所設立的以技術為支撐的綠色貿易壁壘,推動我國GAP 的快速發展與完善。
農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基礎,21 世紀以來,其安全問題已引起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普遍重視。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高品質農產品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具體要求之一,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終體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全面推行良好農業規范。圍繞落實國家戰略部署、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推動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推動CHINA GAP 認證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