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袁海軍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長春 130033)
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要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學校和幼兒園考察并與師生座談,多次召開有關會議審議教育重大議題,多次回復有關來信,針對師德建設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舉措。認真梳理、深入研究習近平師德建設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理論來源和實踐發展,是新時代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要求。
習近平師德建設重要論述的理論精髓是“立德樹人”。它承載了新時代教師的道德使命,是我們分析和理解習近平師德建設重要論述的邏輯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多次強調廣大教師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這一使命要求教師在各種社會環境中都要展現出鮮明而高尚的道德形象。其一,教師是學生眼中的“大先生”[1]。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中一對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在學生眼里,教師“吐辭為經、舉足為法”(唐·韓愈《進學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按笙壬币辉~源自對新文化運動偉大先驅魯迅先生的尊稱,并因話劇《大先生》而為人們所熟知。另外,習近平總書記還使用“鏡子”“好朋友”“貼心人”“筑夢人”“指導者”“引路人”等一系列人格化的比喻,使“好老師”成為一種可敬可親、可學可做的具象化道德形象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其二,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2]。習近平總書記時常勉勵廣大教師要站在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高度,不忘立德樹人初心,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努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時代主題是廣大教師堅守三尺講臺、實現教書育人的根本思想保證。其三,教師是“道德高尚的人群”[3]。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師德”遠超傳統所謂“職業道德”的范疇。它既不分“學校內外”,也沒有“八小時以外”,而要時刻堅持養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好全社會的道德楷模。
“立德樹人”是教師首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進而做到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影響、感召和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立德”和“樹人”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層面,二者既相聯系又有區別。其中,“立德”是教師養德修為,“樹人”是培養人才;“立德”屬于師德建設的范疇,“樹人”屬于教育教學的范疇;“立德”是“樹人”的條件和前提,“樹人”是“立德”的根由和目的。當前有學者把“立德樹人”之“立德”理解為“育德”,甚至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認為“立德樹人”就是要“通過成就人的德性來使人成為有價值、能夠昂首立于世間的人”[4]。這是對“立德樹人”望文生義式的誤解。從語源上看,“立德”與“樹人”并不在同一時期產生?!傲⒌隆背鲎浴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币簿褪枪湃顺Uf的“三不朽”。這里的“立”,是儒家所謂“為己之學”,亦即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因而“立德”在學理上應屬于倫理學范疇,是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一種至高精神境界?!皹淙恕背鲎浴豆茏印嘈蕖罚骸耙荒曛嫞鐦涔?;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薄皹洹庇小霸耘唷薄芭囵B”之意,因而“樹人”即“育人”,屬于教育學范疇,本身必然包括“育德”或“德育”的因素在內。而要求教師做到“立德樹人”,實際蘊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要求教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堅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做學生的道德表率,即所謂“以德立身”;二是要求教師“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唐·孔穎達《左傳正義》),不負道德使命、堅持德育為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即所謂“以德施教”。
“初心”一詞出自佛教典籍《華嚴經》,也叫“初發心”,意思是從最初的“發心”到最終成佛,其心是不變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盵5]廣大教師只有秉持這樣的宗旨和信念,才能從“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中汲取到終身從教、奉獻事業的動力。
對于教師來說,“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完整體現了他們所特有的人生觀、幸福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老師,最好的回報是學生成人成才,桃李滿天下。想想無數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學到知識、學會做人、事業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讓人舒心、讓人驕傲的成就?!盵6]實際上,許多人選擇當教師就是基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們從“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中體驗到了幸福,從“桃李滿天下”中找到了人生的價值。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說:“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7]其中,“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構成了習近平師德觀之兩翼。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進一步提出了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在內的“四有”好老師標準,形成了習近平師德觀的主要范疇,構成了習近平師德建設重要論述的核心支柱。筆者此梳理出10條“好老師”所應有的基本師德標準,形成了以“兩翼四有十好”為特征的習近平師德觀框架體系。
我們所說的理想信念,是指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團結和凝聚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同樣需要這樣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來做精神支柱,并將其轉化為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無限忠誠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動力。教師的“理想信念”包含3項師德標準:(1)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盵8]這種使命和責任,就是立德樹人,就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健康成長。(2)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們的教育是黨和國家的事業、人民的事業,這個性質決定了教育必須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9]因而培養出一代代擁護黨的領導、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高素質人才,是廣大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3)傳播理想、勵志筑夢。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青年價值觀的養成。他指出:“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盵10]教師要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他們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因此教師應當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盵11]具體說,教師的“道德情操”包含3項師德標準:(1)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上的合格者是合格老師底線標準,好老師還應當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12]這里既劃出了底線師德,又樹立了崇高師德;既涉及職業道德,又包含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說明師德建設“無死角”,必須首先保證師德底線不被破防,更要為涵養崇高師德而努力奮斗。(2)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習近平總書記用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詮釋“師范”的含義,要求教師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合格“人師”和“世范”。(3)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人各有志,可以在各行各業中成就事業。而一旦選擇當了教師,就要時刻保持教書育人的執著、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如果身在學校卻心在商場或心在官場,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當不好老師的?!盵13]
教師扎實的學識既是其專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其道德使命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盵14]可見,深厚的“知識修養”是習近平師德觀之重要一翼,而要求教師形成勤勉的教學態度、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則是師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教師的“扎實學識”包含兩項師德標準:(1)終身學習、專博相濟。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教育對教師隊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已不能滿足于自己的“一桶水”,而要努力成為“一潭水”[15]。因此,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間斷地用新知識充實自己,力爭找到自己知識源頭的那一潭“活水”,這樣才能贏得至高的職業尊嚴。(2)智慧教育、授人以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還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盵16]教師的智慧是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教學藝術融合的產物,是教師情境智慧、實踐智慧、教學智慧以及洞察力、判斷力、決策力和行動力的表現[17],是教師長期實踐、感悟、反思的結果。做好智慧型教師,就不能安于做一個“教書匠”“孩子王”,而要廣泛涉獵、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勇于實踐,按照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習規律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健康發展、主動發展、個性化發展提供不懈的動力支撐。
敬業愛生是教師的職業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愛才有責任。不愛教育、不愛教師這個職業、不愛學生,只把教書當作謀生的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是不可能成為好老師的?!盵18]教師的“仁愛之心”包含兩項師德規范:(1)嚴愛相濟、親師信道。習近平總書記說:“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在嚴愛相濟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盵19]師愛不同于父母之愛、朋友之愛、夫妻之愛,而是建立在責任基礎之上的大愛。做到寬嚴相濟、獎懲分明,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輝,才能樹立起師道的尊嚴,搭建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2)寬厚包容、有教無類。習近平總書記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就是要求老師具有尊重、理解、寬容的品質?!盵20]因為學生是成長中的群體,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錯誤。教師要對他們保持足夠的尊重、理解、寬容和耐心,信任他們,幫助他們彌補缺點、改正錯誤。當然,寬容不是妥協遷就,更不是無原則的放縱,而是用理解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感化學生,協助他們解決問題、獲得教訓,激發他們積極上進的信念與志趣。
用典是習近平總書記文風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借用古今中外大量有關師德建設的思想典籍,尤其是我國歷史上尊師重教、崇德修身的優良傳統,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吸收,成為其師德建設重要論述的有機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21]為主要范疇的“四有”師德觀,深受我國古代“道德仁藝”成德思想的影響??鬃釉谡劶白约旱慕逃救r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這是一個由“藝”而“仁”而“德”而“道”,是由學“藝”而始,經循序漸進的道德踐履而臻圓滿至善的道德人格的邏輯進程[22]。實踐中,孔子善用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啟迪學生,樹立其行道之志、塑造其高尚德操、培養其仁愛之心、鼓勵其格物致知,形成了系統的教育體系。朱熹在《論語集注》注釋這段話時說:“蓋學莫先于立志。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錢穆先生進一步解釋說:“志道、據德、依仁三者,有先后無輕重。而三者之于游藝,則有其輕重無先后,斯為大人之學?!?《論語新解》)這種“大人之學”兩分法,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知識修養”“文化品位”之“兩翼”師德觀有許多相通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借鑒“道德仁藝”成德思想發展起來的“四有”師德觀,反映了當代教師特有的道德風貌。
我國古代讀書人大多以“圣人”后繼者自許,“為往圣繼絕學”是歷代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德才兼備是對教師素養的共同期許。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好老師的道德情操時,曾引用《禮記·文王世子》中的一句話,“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23]。這句話充分說明,合格教師不僅要有扎實學識功底來“教之以事”,更要有厚德載物、經世濟民的價值觀來“喻之以德”。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周易·蒙卦·彖傳》中“蒙以養正,圣功也”一語,說明最好的教育是教給學生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教事喻德”“蒙以養正”的傳統思想,經過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與生發,已成為目前高等學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德為本”,這是他對于我國傳統“德本”義利觀的繼承和發揚。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中講話時曾用“德者,本也”一語來鼓勵青年學生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原文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人”“土”“財”構成了一條邏輯清晰的價值鏈條,而“德”被放在這條價值鏈的根源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就是為了強調“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4]的道理。對此他深刻指出:“我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做老師就要熱愛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崗位僅僅作為一個養家糊口的職業。有了為事業奮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師這個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績?!盵25]這是對教師“德本”義利觀的深刻闡釋,也是對教師“飯碗”論的又一否定。
我國自古就有“經師”“人師”之說。東晉袁宏在所著《后漢記·靈帝紀·上》中說:“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故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耳。”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漢紀》中也引述過“經師易遇,人師難遭”的句子。南宋史學家胡三省為其作注時說:“經師,謂專門名家,教授有師法者;人師,謂謹身修行,足以范俗者?!碑敶逃倚焯亓Υ艘苍羞^論述,認為“教師是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并主張二者合一[26]。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指出:“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盵27]習近平總書記既繼承了古人重視“人師”的傳統,也吸收了徐特立“經師”“人師”辯證統一的思想,并用這一思想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職能觀做了全新闡釋,為廣大教師履行好教書育人職責指明了方向。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一語因是北京師范大學校訓而為世人所熟知。這句話原出自宋高宗趙構的組詩《文宣王及其弟子贊》,是宋高宗給予孔子及其弟子的崇高禮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說:“北京師范大學是百年名校,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師范教育高等學府,學?!畬W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十分精練地詮釋了‘師范’的意義?!盵28]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既表示了對孔子高尚師德的尊崇,也揭示了師范教育的本質,并充分說明了師德建設的核心要義。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還引用了西漢著名學者揚雄《法言·學行》中的“師者,人之模范也”一語,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都要在為人師表、行為世范上有更高標準。
另外,習近平總書記還經常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以身作則、仁而愛人、教學相長等典故,強調教師要繼承和發揚好優秀的傳統師德規范。他還廣泛引述國外教育家如蘇霍姆林斯基、夸美紐斯、高爾基等人關于師德的論述,借鑒近現代中國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梅貽琦等人的理論來豐富其師德觀。2014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引述該校青年教師肖川的教育隨筆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中的一段話,來闡述教師的“仁愛之心”問題,并引述河北省平山縣教育局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李陽海輯錄的一副楹聯(見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生版)》2006年第9期)做講話的結束語。
習近平師德建設重要論述的實踐性,植根于他青少年時代求學時的體認,植根于他長期治國理政的豐富實踐,植根于他對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經驗教訓的觀察與思考。這使得他的師德建設重要論述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導向性,有力推動了我國師德規范標準的形成和師德師風建設的進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活動時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盵29]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師德建設工作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和“四有”好老師標準為契機,進入了建立健全覆蓋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師德建設制度體系的新階段。
1.全方位構建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師德建設長效機制。2013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教師〔2013〕10號);2014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教師〔2014〕10號),這兩個文件以習近平“四有”好老師重要論述為指導,以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健全管理長效機制為目標,提出了包括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和懲處等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全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及高等院校,也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相繼推出了本地區、本學校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或辦法。習近平“四有”好老師重要論述得到了切實落實,覆蓋大中小學及幼兒園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初步建立。
2.形成了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配套處理辦法。2014年1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教師〔2014〕1號),面向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教師,明確提出“體罰學生”“收受財物”“有償補課”等10條師德“禁令”;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教監〔2014〕4號),2015年6月印發《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教師〔2015〕5號),形成了系統的師德“禁令”及違反“禁令”的處理辦法和程序,使得嚴肅查處中小學教師違反師德行為有了政策依據。從2021年7月起,教育部還組織開展了中小學有償補課和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使中小學長期存在的“課上不講課下講”“組織開辦校外培訓班”“到校外培訓機構兼職”“同家長搞利益交換”等突出問題得到了初步治理。
3.建立了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道德準則和職業規范。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教師〔2018〕16號),分類分層建立了學校教師職業規范,劃定了師德標準的基本底線,為打擊和處置師德失范行為提供了基本依據。與此相配套,教育部還相繼出臺了《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教師〔2018〕17號)、《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2018年修訂)》(教師〔2018〕18號)和《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教師〔2018〕19號),分別提出了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認定、查處辦法,并提出了建立問責機制的具體要求。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先進事跡做出了重要指示;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又給首批獲得“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代表回信并寄予他們殷切期望。這在全國掀起了學習黃大年精神、爭做師德模范的熱潮。
1.樹立了“黃大年精神”和崇高師德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在指示中將“黃大年精神”概括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30],鼓勵廣大教師要有堅定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主動融入改革發展的宏大事業,融入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給全國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他們向黃大年等同志一樣,堅持“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31]。“黃大年精神”代表了新時代師德風貌的新標桿,為廣大教師和科學工作者樹立了學習榜樣。
2.掀起了學習“黃大年精神”、爭做師德模范的熱潮。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發表之后,迅速在全國掀起了學習宣傳黃大年精神、爭做師德模范的熱潮。一是組織開展黃大年典型的選樹活動。教育部追授黃大年“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中國科協、科技部追授黃大年“杰出科學家”榮譽稱號,國務院僑辦追授黃大年“至誠報國,歸僑楷模”榮譽稱號,中共中央追授黃大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央電視臺推選黃大年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等等,極大地激勵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報國奉獻的信念和理想。二是2017年內密集開展“黃大年精神”宣傳活動。5月,教育部召開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座談會;6月,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廣泛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7月,教育部直屬機關舉辦了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專場報告會;8月,教育部在長春召開全國教師教育振興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會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精神。密集有力的選樹宣傳活動,使得黃大年先進事跡得以家喻戶曉,“黃大年精神”得到了廣泛傳播和頌揚。
3.開展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2017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的通知》(教師〔2017〕7號),正式啟動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2018年1月,教育部首批公布了“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師團隊”等20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2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化教師團隊”等200個教師團隊獲得了這一殊榮。為擴大活動反響,教育部于2018年2月正式發布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LOGO(徽標);同年4月,“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發出“武漢倡議”,倡導全國教師向黃大年同志學習,高尚師德的感召浸染和輻射帶動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
“師德”是教師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師隊伍的風尚風氣。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首次將“師德”“師風”聯系在一起,提出了“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的師德師風建設總要求[32]。在習近平“四個相統一”重要論述的指導下,師德師風建設在全國強有力地開展起來。
1.明確了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要務。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33]。為落實中央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有關部門密集開展各種活動,迅速將師德師風建設推向高潮。2018年12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視頻會議,重申“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要務、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的第一標準”的重要意義;2019年11月,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教師〔2019〕10號),要求通過強有力的舉措實招和制度建設,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2020年5月,教育部召開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經驗交流暨師德專題教育啟動部署會,系統總結成效經驗,部署啟動師德專題教育活動;2021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在教育系統開展師德專題教育的通知》(教師函〔2021〕3號),組織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牢固樹立”“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六要”等重要論述。通過統一思想和出臺政策措施,“師德師風建設”正在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新主題。
2.明確了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教師隊伍素質評價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建立正確的評價標準和制度,是師德建設的關鍵環節。在2018年9月中央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盵34]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下,以“破五唯”為標志的教師評價制度改革迅速開展起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35]。教師評價改革的重點任務有兩條:一是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尤其在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重大問題上,首先要考察師德表現;二是強化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考察,實現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為落實這一要求,2020年12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0〕100號),明確提出要“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這使得教師評價制度改革首先在職稱評定環節上取得了突破,在全國高校教師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積極回應。隨著“五唯”痼疾頑癥的逐步攻克,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將得到進一步彰顯,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將更加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