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育 李衛珍
主持人語
為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落地實施,江蘇教育報刊總社聯合江蘇省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于2022年10月開展了主題為“聚焦新課程,推動初中學校高品質發展”的案例征集活動。全省各級各類初中圍繞學校管理、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變革、師資隊伍培養等多個主題,從理念引領、機制保障、舉措落實、成果體現等方面,展現了學校在貫徹落實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中的突出亮點和特色。近期,“專題”欄目將陸續刊發部分創新案例和優秀案例,以宣傳先進典型,傳播改革經驗,匯聚前進力量,敬請關注。
摘 要?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華羅庚實驗學校以《學校三年主動發展規劃》為綱領,傳承大師核心精神,以“讓教育成為一種自覺”為辦學理念,搭建課程管理框架,構建課程內容體系,營建課程實施氛圍,創建課程評價機制,為學生開啟了一扇科學、理性、藝術的素質教育之門。
關鍵詞 自覺教育 課程建設 素質教育
作為以“華羅庚”命名的學校,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華羅庚實驗學校始終秉承華老的自覺精神,形成了“讓教育成為一種自覺”的辦學理念。學校積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以《學校三年主動發展規劃》為綱領,傳承大師核心精神,用執著與韌勁、智慧與才情,努力成為課程改革的踐行者。以下是學校近年來所做的探索和嘗試。
一、攀登制高點,自覺搭建課程管理框架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當下熱點,也是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靈魂。基于此,學校凝練出“追求生命自覺的旅程”的課程理念,追求自覺成長、和諧共生的發展歷程。整個課程體系以“做一個自覺的人”為目標,指向“人格自尊、行為自律、生活自理、學習自主、心理自強”的培養方向,并從建立課程管理體系、嚴格三級課程管理、切實組織課程實施 、健全課程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課程管理制度,自覺搭建課程管理框架。
二、打造生長點,自覺構建課程內容體系
在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課程,大力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之上,為滿足學生發展要求,學校開展了“自覺成長”課程規劃的編制與實踐,以“特色引領,多元發展,精致高效”為原則,構建符合自覺教育理念、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地統整在一起,開設四類課程,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
1.德育類課程
學校以“華羅庚精神”為文化符號,開發了“踏著大師的足跡”“快樂禮儀教育”“生命教育”“倡廉·求潔·至善”等校本課程。堅持以生命教育為主題,以弘揚華羅庚精神為主線,統籌學校各項資源,整合各類教育內容,建立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基礎的“三自”德育工作新模式,積極推進校本課程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逐步建設有特色的創新德育項目。借助九年一貫制的優勢,形成系列化的“儀式教育”德育活動課程,如“入學儀式”“入隊儀式”“十歲成長儀式”“十四歲青春儀式”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各有側重,讓連續性的系列儀式活動構成學生成長的階梯。
2.拓展類課程
學校注重開展激發興趣、自我管理、自我覺醒的教育,為學生創設幸??鞓烦砷L的氛圍。為此,學校開發了系列學科拓展類課程。例如,物理、化學教師結合學科教學,介紹一些生活上的小妙招,指導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等,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此外,學校還開設了“數學思維”“立體閱讀”“情景英語”“科學探究活動”“趣味數獨”等課程,其中“立體閱讀”課程被評為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優秀建設項目。
3.活動類課程
活動類課程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發展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體驗成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個性特長”的成長目標。學校目前已開設“動漫制作”“機器人創意工作室”“羽毛球操”“籃球游戲”“國學經典”“課本劇場”“華實攝影”“茶史與茶藝”等20多種活動類課程。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彰顯了個性,超越了自我。
4.體驗類課程
走班選修、動手實踐……體驗類課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學校開辟了學生勞動基地,開設了“四時田園”“金沙蝶影”課程,建立了創想工作室、探究工作室、藝術工作室等第二課堂。學生在四時田園播種、耕耘,親手在田間埋下種子,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在科學指導下進行對比實驗,花園中花開四季、芳香四溢,菜園中果蔬長勢喜人,每一次種植、管理、采摘過程都有別樣的收獲。收獲后的蔬菜由田園走向餐桌,讓勞動成果變成飽滿的餛飩、春卷……在“勞動教育”與“食育”相結合的活動中,學生們不僅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喜悅,也受到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熏陶。
三、瞄準切入點,自覺營建課程實施氛圍
有了高端的頂層設計、完備的支撐體系,更需要精心的組織實施。學校瞄準課堂教學、作業設計以及教師科研能力三個切入點,自覺營建課程實施的良好氛圍。
1.優化教學行為,建立課堂范式
教學應觸及學習本質,讓“教”的邏輯為“學”的邏輯服務,把“教室”變成“學堂”。課堂可以設在多功能教室、圖書館、博物館,在田野,在山間,甚至在“云”端。目前,學校已初步形成了“一主兩翼”課堂范式:“一主”就是以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為中心,呈現“師生促進、自我促進、生生促進”三環節。“兩翼”就是輔以“媒介促進”和“評價促進”,對課堂進行補充拓展,給學生以矯正激勵。同時,教師還從備課、賽課、走課和聯課四種課型入手,開展常態教學、展評教學、分層教學以及銜接教學。
2.提升教育理念,豐富作業設計
學校嚴格落實“雙減”政策與“五項管理”規定,嚴控作業總量,實現學生作業“輕負擔”,在此基礎上,優化作業形式,積極促成作業布置的“高效益”。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分層布置作業,要求作業設計因人施策,有梯度,學生能拾級而上,由此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以基于深度學習的單元作業設計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支脈,圍繞“為什么留作業?”“留什么樣的作業?”“怎樣去設計作業?”三個問題開展研究,深入挖掘單元作業的目標、分層及評價反饋的內涵。建構多樣化作業、模型化作業、項目式作業的范式,讓作業設計有趣、有味、有智,從真正意義上做到減負增效。
3.端正教研態度,提升研究能力
基于課程屬性,改變以往聽課評課的老思路,采用主題式沙龍、專題式課堂以及多樣式網絡學習等方式,推動教研活動的開展,幫助教師錘煉內功,增強內驅力。一是課題引領。作為常州市教科研基地和教科研先進集體單位,學校一直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為研究重點。以國家級課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項目”為抓手,用“研究群”的方式,著力培養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做研究”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更好、更快發展。二是梯隊建設。學校制訂了“梯隊教師立體化發展方案”,以校本教研與教師培訓工作為主要內容,采用“分類要求、分層培養”的方法,激活教師內驅力,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我提升的階梯。三是名師輻射。學?,F有一個勞模創新工作室,兩個江蘇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8個常州市、金壇區名教師工作室。借助這些工作室和培育站,以“專家引領+自主研修”為基本形式,探索教師專業成長新機制。
四、把握著力點,自覺創建課程評價機制 在“雙減”背景下,課程建設必須堅持以生為本。因此,課程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成立了領導考核小組,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多種管理方式并舉,讓評價變成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學校定期檢查教師的備課筆記、活動記錄以及活動小結,不定期地走進現場觀察學生的活動狀態,及時協助教師調整活動方案。轉化評價角色,由學生擔任評價主角,每學年進行最受歡迎的課程評選,學生評選優秀教師……通過這些鮮活的評價方式,為多元激勵增值,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助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華羅庚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