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可欣 [上海市市北初級中學]
亞里士多德說過,“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是先于個體存在的。”因此,社會是一個群居而整體的概念。①在城市的不斷變化中,大量人口不斷地涌入到城市,城市作為人類居住的場所,也是人類依據自身需求對自然改造的結果。人在城市當中逐漸變成具有社會性的群居動物。
筆者試圖以“小”城事見“大”時代生活,在前人成果基礎上,在作品中呈現出自身對于城市社會群體中個人命運新的關注和思考。將自身對于城市的思考、當下的“城市”予我們城市人的感受以及人在城市社會中所存在的困惑、問題和矛盾等表現在作品中。
“觀看先于言語。”②圖像包圍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并且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處在圖像盛行的年代,不同的人觀看同一事物時必定受到個人經驗、審美體驗的影響,從而導致觀看結果的不同,觀看問題的方式對于我們的生活以及藝術創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而對于日常生活素材的觀看,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感受。③視覺藝術常常擁有很豐富的傳統資源,每個人都會有很“個人化”的體驗和選擇。
城市作為當代人類居住的場所,也是人類依據自身需求對大自然改造的結果。而藝術家將對于當代城市面貌的關注轉化為個性化的繪畫語言表達在畫布上。藝術家描繪城市生活題材,不僅僅是想要描繪這一個畫面,一個格局,更多的也是對于這個城市的喜怒哀樂以及對于城市人生活狀態的思考,是對時代畫卷的真誠描繪與記錄。城市生活題材的油畫創作有著物質基礎,也有著精神需求。城市作為人們生存文化最直觀的載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繪畫表現意義。
繪畫的目的,并非是圖解思想,也不是照抄生活,更不能局限于客觀的精準。作為藝術表現,首先是要把握形式語言的特點和形式表現規律,讓形式因素在沒有具體形象的前提下就有情緒的表現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個人的思想意志、情緒和情感。
一切具有表現性的作品,都少不了情緒化的夸張、變形乃至抽象,這樣雖然失去物理真實,但更符合心理真實。④
在《城·事》系列油畫創作中,筆者嘗試運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解構當代表現性油畫語言,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生活視覺和城市生活題材的新發展形象,并將其繪畫語言化及個人面貌化。
在作品《城·事VI》中,人物造型不追求形的準確和形象的真實,而注重形式的表現力,更加在意造型的“趣味性”。畫面中的人物造型沒有客觀地按照人物比例描繪,頭部的比例明顯超出常規比例,以輕松且抽象的筆觸營造了一種“頭重腳輕”的漫畫般的視覺效果。作品以俏皮童趣的人物造型,新奇的色調,簡約而深邃的畫面形式引起關注。
城·事VI(局部)
色彩可以反映藝術家對于一個事物的時代感。翻看畫冊的時候總是能夠很明顯地看出圖像的色彩印記。每個時代的色彩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探索我們這個時代的色彩表達。在當下的環境中,色彩怎么能和我們看到的現實結合到一起,怎么和傳統發生關系等,都是需要我們去探索的。⑤
在《城·事》系列創作中,筆者勇于突破畫面結構,給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某些形象可辨或不可辨,卻更能增加想象力。沖破物象固有色的枷鎖,使自身情感在畫面中得到充分的表達,突顯色彩之韻味。
1.色彩組合的意味
從繪畫的色彩語言來說,一部分的藝術家善于做色彩的減法,例如吳冠中,他的作品中并沒有“刻意”尋找江南春雨瀟瀟的色彩微差,而是將生活中的“微差”整合為黑、白、灰三種色階,由此構成了他富有中國畫韻味的油畫。而另一部分藝術家則喜歡夸張色彩的濃度,并由此構成較為主觀的色調,例如馬蒂斯,他善于去表現色彩的豐富性,夸張畫面的色彩濃度、對比度。
在創作《城·事I》時,前期畫面結構不夠嚴謹,整體畫面色調太過于灰暗,畫面色調不夠飽和,在后期筆者重在畫面色彩上下功夫豐富了畫面的色彩,大量地運用補色,將前景房屋和遠景房屋主觀處理為互補色搭配,并以前景冷藍綠色處理為作品中的大面積色彩傾向,從而給觀者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
2.色調在繪畫中的運用
馬蒂斯曾說過:“色彩的目的是表達畫家的需要,而不是事物的需要。”一切色彩因素都是為了畫面情緒和意境而服務。
為了加強自身對于色調的把控,筆者重視畫面底色的制作,并嘗試運用不同的底色描繪同一物象,這樣對于整體色調的把握似乎因此有很大的幫助。畫面底子的不同顏色、不同質感都會給畫面的最終效果帶來不同的意外驚喜。厚重的底色給予觀者時間的過濾和沉淀感,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
創作《城·事VI》時,筆者在畫布上做了多重色底,依靠色層即產生了很多變化。
創作前期畫面主次區分不明顯,畫面細節不夠到位,色調太過于“統一”,因此筆者逐步覆蓋掉原本較為瑣碎的色塊,精確人物動態,重點刻畫畫面中主要人物,避免“平均化”,重新調整畫面色彩關系,并加入了一部分冷色塊。
當畫面細節進一步完善時,自身感覺色調過于“統一”,筆者嘗試將背景色大面積的平涂為低明度的淡冷色,將背景色和人物形象通過色相區分開,配合上前景中小面積的灰色,將物象區別于背景,最終效果恰到好處。作品背景使用了大面積的純色背景,大量低明度色彩和平面人物形象創造了作品中的二維空間,使作品中一個個獨立的人物都傳遞出了當代社會的孤獨感。
多色層的反復堆疊,也造成了很多偶然性的肌理,背景色因此不似單色那么單調,微微透出之前的底子黃色。在人物的表現上,通過色層的不斷疊加而形成的厚重感,也豐富了畫面的層次。
3.筆觸與肌理、質感的關聯
繪畫中不同的材料能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單一的繪畫材料模式往往束縛了我們的表現手法而產生司空見慣的效果。《城·事》系列作品中,對于畫面質感的前期探索中產生的肌理效果大多都是偶然性的。在經過反反復復的顏料覆蓋,刮刀、滾筒等不同材質的工具混合出獨特的畫面質感,畫面結構看似隨意又非常嚴謹細致,色層之間層層遞進,色彩間相互搭配、呼應、對比、跳躍,使整體畫面結構飽滿而不失靈動。
在前期創作中,筆者對于畫面質感做了很多嘗試。首先對于油畫顏料質感的摸索以及同類顏料丙烯、水彩等材料的研究,讓筆者對于厚重顏料堆積的質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配合上刮刀的使用似乎能夠帶給畫面一種靈活輕巧不至于沉悶的堆積感,將或厚重或輕薄、大小不同的塊狀、點狀顏料顆粒有節奏地撒在畫布上造成斑駁的質感,點狀肌理噴灑在了多個色層上。細節部分或以逶迤蜿蜒的筆痕縱橫于畫面間,或以看似隨意流淌的顏料處理色塊,這些長短不一的畫跡,既有顏料色層的薄厚對比關系,也有各式各樣豐富材料處理下的畫面肌理質感對比,還有多樣的繪畫技法下呈現的豐富畫面層次,非常具有當代性。
在《城·事III》創作過程中,為了使畫面能夠有薄厚對比關系,前期創作中在人群部分運用了塑型膏加強了畫面厚度,后期塑造物象形體時,也配合使用刮刀將顏料厚疊在畫布上,使畫面質感不似前期那么單薄。
為實現畫面的創新與突破,打破對物體固有的視覺經驗,在構圖、色調以及肌理上都做了多種創新嘗試,創作過程中嘗試運用拼貼報紙及塑型膏的方式去塑造不同的肌理感來增強畫面的細節層次。在作畫工具和材料上,也不僅僅局限于常用的畫筆和刷子,還用了版畫中的工具“滾筒”海綿以及紙巾等去創造畫面的不同質感。
城·事V(局部)2
城·事VI(創作初期)
城·事VI(創作步驟)
在作品《城·事V》中,將或厚重或輕薄、大小不同的塊狀顏料有節奏地通過刮刀疊加在畫布上營造了房屋斑駁的質感,點狀肌理堆疊在了多個色層上造成表面不平整的肌理效果,具有了街道的質感。
城·事VI(局部)
城·事VI(局部)
城·事V(局部)
城·事III(局部)
當代藝術中城市生活題材的創作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關注城市生活,關注我們所處的城市生活,以不同的地域特色,描繪不同城市的不同特征及文化底蘊,也表達了藝術家們對于城市生活及生存環境的思考。
《城·事》系列主題油畫創作由城市生活為切入點,畫面內容多由民眾生活場景構成,有擁擠的人群,也有川流不息的車輛,多以人群、街道為重點描繪對象,都是以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街道為背景,力求展現民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同時注重表達描繪對象中所蘊含的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狀態,關注到人與城市之間精神層面的內在關系。以一系列尺幅大小不一的布面油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人物造型呈現厚重又不失輕巧的效果,人物形象表現較為豐滿。色層之間糅合堆積層層遞進,色彩間相互搭配、呼應、對比,整體畫面色調值得推敲。
藝術家對于自身及生存環境問題的思考,投影到了對于當代城市生活的創作中,這是對于生活經驗的描述與表達,更是對于生存狀態的反思與追問。藝術家總是通過對于某一物象的藝術表達來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也是一種對于社會形態的描述與寫照。
我們用繪畫語言來表達城市和我們之間的種種關系,不僅僅是簡單地描繪城市表象,更重要的是通過表象帶給我們的精神上的啟迪,更加關注城市與人的種種關系,反思人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
繪畫是從藝術家的個體出發的所表達的文化態度,藝術家通過藝術形式完成視聽與動作表達而顯現出的個人化思考的藝術選擇。好的藝術需要有真情實感。而繪畫也絕不僅僅是在畫布上堆疊顏料,更重要的是心中有畫。藝術家通過畫筆平緩地表達出個人的觀念視野。同時,也通過藝術家個人的經驗選擇,定格于某種文化觀念與技能條件下的文化反思,使藝術從古自今不間斷地延伸著人類文明的印跡。因此藝術創作具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而《城·事》系列創作便是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城市生活予筆者的感受。
注釋:
①E·阿倫森:《社會性動物(第9版)》,邢占軍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②[英]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戴行鉞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③王壯壯:《約翰·伯格觀看理論的應用性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17。
④王洪義:《西方當代美術:不是藝術的藝術史》,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第198頁。
⑤王克舉、朱興國、孫九齡:《釋說寫意: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寫意精神”油畫創作課程班油畫名家講座集(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第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