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思綺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化藝術日益多元,面對豐富的文化與物質資源,中國油畫創作的本土化進程也變得更加艱難。本土化就是將外來文化進行內化的過程,但當前不少國內畫家仍面臨著彷徨、不知所措的問題。事實上,自西方油畫傳入中國以來,許多畫家就已經開始了中國油畫本土化的探索,但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阻礙了中國油畫本土化發展的進程。中西方文化在審美修養、人文內涵、意識形態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決定了本土化是中國油畫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來自西方話語體系的油畫用于表述中國的人文環境以及意識形態,是當下中國油畫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新時代國際背景下,中國油畫的本土化創作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如何增強油畫這一媒介在面對我們自身文化和時代背景問題時的有效性,還有待深入地研究,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談論分析。
本土化,顧名思義,即在符合本民族需求的前提下,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進行有選擇地吸收和融合。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是指在當下時代語境中,中國油畫在借鑒外來文化的過程中,融入中國的藝術特點,體現中華民族的人文內涵,并在中國的客觀環境基礎上進行的本土化創作。
我國現階段油畫的本土化發展緩慢而艱辛。一方面,西方油畫傳入中國,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本土化過程,但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中國不少當代油畫家仍然深受西方傳統繪畫模式和審美思維的影響,難以開創屬于自己的風格流派。另一方面,21 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世界藝術在日趨多元化的同時,現代化思潮也對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產生了影響。事實上,中西繪畫無論在文化內涵還是審美趣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油畫若只是單一的復制西方,不僅會造成內容形式的單一,中國藝術中特有的寫意精神也將無法得到體現。中國油畫的本土化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它有別于鄉土化,不是鄉土題材的表現,更不是材料工具的簡單替換,形式僅是意識的載體。中西方繪畫的意識形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中國畫家若一味地模仿,將無法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內在潛力,也將失去文化碰撞所帶來的內在活力,故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國當代油畫家應承擔起藝術家責任,深入研究中西繪畫差異,并在世界文化的激流中凸顯中國的民族特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繪畫的表達基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中西傳統繪畫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表現特征。西方油畫體現了西方人的主體意識和文化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事實證明一味地“移植”,不考慮客觀因素的合理性,藝術之花終會由于無法適應新鮮的土壤而“曇花一現”。故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中西方傳統繪畫的異同。
中西方繪畫在審美趣味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畫講究“虛實結合”,畫面往往通過留白的方式,營造一種廣闊深遠的意境。而西方繪畫注重寫實,追求物象光影和結構的真實,以模仿現實世界為創作主旨。在中國繪畫中,物象不只是單一的客觀存在,它往往還作為一種意向,寄托著畫家的情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仁人志士喜愛山水,因為山水象征著穩定、包容和堅韌。南宋畫家鄭思肖以畫蘭花而盛名,但在宋朝亡國后,其筆下的蘭花,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以此來表的愛國之心和亡國之痛。由此可見,中國畫的品讀不能單從繪畫構成的角度賞析,還應該關注其蘊含著的人文情懷和更深刻的意味。
中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有著很大差異。首先,在造型表現上,中國畫講究線性平面造型,畫家通過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來表現不同物體的質感,以輪廓線的精細刻畫來實現“寫實”的目的。而西方繪畫追求塊面立體,本質上是模仿了人眼的聚焦功能,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發明的“漸隱法”,使得西方的寫實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次,在色彩運用上,無論是早期的固有色還是印象派時期的光感色,西方繪畫描繪的都是自然本身的顏色,它如同一面鏡子,追求客觀的真實再現。而中國文人畫則喜以墨帶色,墨是中國畫中最具特色的色彩,畫家以墨為主色,通過墨色的濃淡來豐富物象的層次,所以中國畫中的色彩更多描繪的是主觀的色彩,這種色彩介于真實與想象之間,它既是寫實的又是抽象的,體現了中國畫的“寫意”韻味。再者,在對光影的處理上,西方繪畫有著強烈的明暗對比,筆觸的運用也遵循著亮厚暗薄的繪畫法則,畫家通過顏料本身的厚度和明暗的反差聚焦視覺中心,這種明暗和塊面的結合,完美地實現了西方繪畫追求畫面真實感的目標。與之相反,中國繪畫更趨于平面化,采用的是散光,其明暗的刻畫主要用以表現結構的起伏。中國畫探索事物的本質還體現在空間的表現上,中國畫提倡“游畫”,即邊游邊記錄,是憑借記憶和經驗的二次創作,不限制于一個固定視角,對于空間的表現更加自由與主觀,有別于西方繪畫采用的焦點透視,迥異于西方繪畫對時間的表現。究其緣由,是因為中西文化在審美理念上的差異。
造成中西繪畫差異的原因在于審美理念的不同。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對美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將繪畫作為修身養性的最好方式,或抒發情感,或托物言志。東晉畫家顧愷之曾指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中國繪畫追求以形寫神,畫家往往致力于挖掘隱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抽象形態;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觀點,他主張畫家應以自然為師,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觀察事物的本質,由心而發的進行創作,繪畫對于中國人來說往往是自由的。而發端于古希臘的西方繪畫,有著扎實的數學和科學基礎,擁有足夠的技術支撐畫家實現寫實的目標。在思想上,西方古代哲學追求自由,強調個人主義,信奉宗教,區別于中國的感性而更加推崇理性,追求一種理想美。
繪畫工具的不同也是中西方繪畫呈現不一樣美感的重要原因。中國畫以筆墨紙硯為主要繪畫工具,毛筆長且聚峰,這便于中國畫家表現不同的線條;絹、宣紙等材料輕柔,無法同西方那樣形成顏料的堆積且不易修改。中國畫更加偏重于水墨的暈染效果,以線為骨,追求畫面的整體氛圍。而西方繪畫無論是早期的蛋彩畫還是后來的布面油畫,畫面載體都是相對堅韌的材料,這使顏料的堆積和刮刀的運用成為可能,西方畫家使用的多為短的平頭筆,畫出的線條短而寬,更適合塊面的刻畫。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使用工具決定了表現技法,對審美的發展也起著重要影響。
中國油畫本土化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演變過程。20 世紀初的藝術先驅們,大多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如吳大羽、林風眠、潘玉良等,因為從小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國藝術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精髓已深深融入他們的血脈。他們在西方接受了系統的油畫學習,歸國帶來迥異于中國繪畫對于造型寫實方面的西方觀念,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油畫進行良性融合,創造了全新的中國油畫。然而戰爭的爆發停止了油畫本土化過程中的詩性表現,中國油畫開始趨向于單一的政治題材和寫實風格。至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政治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打擊,使得中國油畫本土化的探索趨于低谷。直到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進一步開闊了國際市場,隨著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的傳入,中國畫家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解放。同時中國油畫中文化傳統缺失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藝術家們重新開始思考如何在油畫中體現本民族文化的問題,大量關于油畫本土化的學術論壇出現在大眾視野,直至今日,中國油畫的本土化仍是中國當代油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社會格局、歷史背景的變化,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創作與過去有很大不同。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當代油畫家處在在更加多元和開放的社會環境中。與中國早期油畫家不同,多數當代畫家接受到的基礎教育,普遍是西方傳統的造型體系而缺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熏陶,對于中國藝術中特有的文化精髓和審美觀念也不如老一輩藝術先驅們那么深刻。因而在面對西方油畫時,他們往往容易動搖其最初的文化立場,對于中西繪畫的形式和精神的融合也缺乏自覺性。另一方面,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引入,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認知和界限,在裝置、影像等藝術形式的影響下,油畫被不斷開發和創新,油畫中精神價值的挖掘與表現日趨成為一種共識。故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創作,既要明確現代化和本土化的關系,也要分析創作過程中的精神價值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本土化并非鄉土化,前者是建立在民族主體精神的基礎上,而不只是材料和形式的簡單移植。林風眠時期的早期中國油畫是傳承了洋務運動以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根本思想,畫家們致力于用西方的藝術語言表現東方的傳統智慧,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為立足點,畫家們面對中西文化碰撞時的自主選擇而非簡單的拿來主義,這對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創作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早期的西方現代藝術同樣對外來文化進行了汲取和借鑒,在吸收了東方藝術的形式和理念后,西方的藝術家們將東方的平面性元素、藝術形式和審美理念與西方油畫巧妙融合,使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是因為西方畫家們在轉化外來文化時,始終立足于本民族的的文化傳統,對東方的藝術形式始終保持理性的質疑和反思,所以他們不曾出現民族傳統缺失的危機感,反而使藝術創作呈現出空前的自由和多元化的風格。故從歷史的經驗而言,中國當代油畫創作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理念、精神內涵有更深入地了解。在油畫的本土化創作中主動地剝離依附在油畫背后的西方文化,并融入本民族的藝術形式,表現中國的審美理念和精神內涵。
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與過去相比,當前中國油畫的創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藝術家們也承擔著更多的責任。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體系下的國際背景中,本民族文化的價值探尋顯得尤為重要。由于中西文化在審美價值及審美理念上的不同,這奠定了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創作仍是中國油畫進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筆墨當隨時代”,當代中國的油畫創作在追求本土意識的同時,還應該站在當代的角度,對油畫如何體現人對物質世界的思考進行更深入地探索。裝置、影像等藝術形式的出現,直接影響了中國架上繪畫的發展,當代油畫作品不再僅是個人傳達情感的工具,還包括了畫家對社會現象、生活本質的等問題的認識,其創作的材料和形式也在不斷地被創新。在當代環境下藝術家的責任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國學者朱青生曾指出:“現代藝術中的藝術家要對傳統在人們精神上造成的各種束縛進行反思,進而尋求人的自由。這種反抗不同于新文化運動中對于‘舊文化’的完全否定,而是藝術家需要有選擇地學習中西文化中有利于繪畫發展的某些元素,勇于打破僵化的精神枷鎖,進行非目的的、真誠的、有原創性的藝術活動。”面對西方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碰撞,在回顧歷史與直面當下的迂回中,中國畫家們很容易迷失自己的立場和個人選擇,但這也是當代畫家們必須所面對的挑戰。事實上,這種鍥而不舍,在現代化潮流中艱難探索的精神,正是他們所尋求的中國精神的體現,這個摸索過程的本身就構成了中國油畫本土化的一部分。
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是中國油畫進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中西美術史的發展進程中有許多共同的軌跡,這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時由于宗教背景和經濟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西文化在審美價值與審美理念上的不同,這奠定了中國當代油畫本土化發展的必然性。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發展實質上是本土化與新時代文化背景的結合,是中國藝術家借助油畫這門藝術語言,述說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傳遞中國精神的過程。經過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當前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當代畫家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要么從藝術語言、故事內容,要么從中國傳統故事里所表達的精神入手,意在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的油畫家們首先應當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創作意圖,對外來文化始終保持理性的判斷。其次在面對民族集體化的語境中,藝術家們也應當積極探索個體的獨特性,將中國的當代油畫創作精確落實到個人性的表達上,進而推動中國油畫本土化創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