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甜甜 謝盈 王文麗
摘?要:目的:在于研究怎樣有效地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提高大學生自救互救的能力,強調應急救護的重要性和社會急救技能的需要度,以及如何在高校大學生中進行應急救護培訓的初步實施方式。 方法:加強高校生命安全健康教育,豐富高校應急救護相關課程,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對高校師生開展應急救護員培訓,組織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演練考核,并對考核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師生積極參與,并順利取得救護員證,但需進一步健全完善應急救護培訓的建設工作。
關鍵詞: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應急救護;社會需要度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向前,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在此背景下,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險技能成為每一位公民都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生活技能。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作為知識傳播的“關鍵少數”和前沿科技成果使用的“先行群體”,必須要與時俱進,感知這個新時代,契合新時代的發展,才能及時參與到新時代的發展中來,成為這個時代的建設者和引領者。因此,作為大學生群體,率先學習和掌握急救知識和急救設施的使用,不僅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得到提高,突發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能大大降低。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還能引起社會相關群體的廣泛關注,提升整個國民的公眾急救意識與能力,公民急救知識的普及也能得到進一步推動,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應急救護培訓的重要性
每年9月的第二個周六是由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設立的“世界急救日”,國際組織希望通過這個紀念日,呼吁世界各國重視急救知識的普及,讓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發現場挽救生命和降低傷害程度。高校作為青少年比較密集的場所,由于大學生生命安全健康意識比較薄弱,不良的生活飲食作息習慣普遍存在,并且青少年正處于精力充沛、活潑愛動這一年齡階段,導致大學生發生意外傷害事件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當意外傷害事故發生時,面對不能及時送醫就診這一情況,大學生應該怎么處理呢?在醫學上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指的是對于心搏驟停的患者,如果心肺復蘇能在4分鐘內及時準確的完成,那么死亡率可降低一半,若超過這一時間,生存希望就變得微乎其微。如果掌握了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無論是對自己還是身邊的人,生命安全的保障都能大幅度提高。應急救護關乎一個人的生命,更關乎一個家庭的幸福,所以,對于應急救護技能的學習者也有一定的高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新青年,具有傳播和繼承文化的責任,并且這個時期的大學生自我意識迅猛發展,思維敏銳,學習新事物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較強,本文以他們為培訓對象,開展應急救護理論和技能培訓更有利于應急救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主要輸出群體,對推動和普及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也能起到帶頭和引領的作用。
二、應急救護的社會需要度
據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公民的應急救護技能水平相對薄弱,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應急救護技能的人很少,如果身邊有人需要急救,大家大多都是把希望寄托于醫院和醫務人員,往往喪失了最佳搶救時間。因此,在最佳黃金時間內對傷員進行有效的院前急救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第一目擊者,首先在確保周圍環境安全的情況下,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待醫務人員的到來。除此之外,如果附近沒有AED或沒有人會使用AED,我們就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蘇。心肺復蘇到底怎么做呢?當成年人發生心搏驟停時,胸外按壓的頻率需要達到100~120次/分鐘,按壓的深度需要達到5~6厘米,并且每30次按壓之后需要進行兩次人工呼吸。但作為普通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應急救護培訓,很難進行正確的心肺復蘇施救。所以,我們除了要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公民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應急救護技能,只有這樣,當突發事件真正來臨時,才能讓他們第一時間進行自救與互救。當“意外”來臨時,在專業救援力量來臨之前,作為第一目擊者有能力抓住4~6分鐘的黃金救援時間,確保自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正確地進行緊急救助,降低傷害和挽救患者生命顯得尤為重要。據了解,我國經過專業救護培訓的人員僅在1%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在生命健康安全逐漸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情形下,全民普及急救知識,學習緊急救助工作刻不容緩。人人為急救,急救為人人。
三、應急救護培訓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實施初探
(一)在新生入學期間開展應急救護培訓
在大一新生軍訓期間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是一個特別切實可行的方案。以我校為例,每年9月初,我校大概有一千名新生開學報到,學校會在新生報到后組織他們進行軍訓。為了減少校園意外傷害的發生,我校會在軍訓期間邀請連云港市紅十字會相關教師和本校具有師資救護證的教師對新生開展為期一周的應急救護培訓。培訓設備和耗材主要包括心肺模擬人、AED、三角巾、繃帶和紗布。培訓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應急救護的重要性,應急救護的定義和目的,現場救護原則,如何撥打急救電話,常用止血方法及適用范圍,包扎的注意事項及方法,成人、兒童和嬰兒心肺復蘇,成人、兒童和嬰兒氣道異物梗阻現場救護,常見急癥,意外傷害、突發事件的現場救護等;另一方面是實際操作部分,主要包括止血方法(直接壓迫止血、加壓包扎止血),繃帶的環形、回返、螺旋、螺旋反折包扎方法,AED的使用方法,氣道異物梗阻的現場救護(成人、嬰兒),成人、嬰兒心肺復蘇術,三角巾對于各個部位的具體包扎方法等。在培訓結束末對每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成績優異的學生頒發紅十字救護員證,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生入學初就進行應急救護培訓,一定會讓學生記憶深刻,為以后熟練運用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高校生命安全健康教育
生命的意義對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生命是無價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開展目的在于讓大學生學習日常生活中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及符合大學生年齡階段、提高生存和發展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要領,讓他們感知到生命的可貴,養成樂觀進取的生命觀和價值觀。通過生命實踐,以此來激發生命的潛能,將提升生命價值以及提高生命質量。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匱乏,相當一部分學生還不具備足夠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這就需要學校、政府和全社會的保護,學校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要把學生的生命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如學??梢园焉踩】盗腥虢逃n程,同時可以開展一些關于生命安全健康的講座、???,在學校的食堂、操場、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拉上宣傳標語等,引起大學生對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視。為提高全體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在各種突發意外傷害中的隨機應變能力,每個學校每學期應該定期組織1~2次的應急疏散演練,確保每位師生員工更熟練地掌握應急避險的正確方法,提高他們在意外傷害到來時的隨機應變能力,最大可能地減少突發事件給他們造成的傷害。同時也可以從每次的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一步加以改正和完善。生命安全教育課程是教育行業不斷完善和健康發展的趨勢,確保學生生命安全健康是全社會安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豐富高校應急救護相關課程
將急救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是推動急救知識普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很多高校的應急救護培訓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未納入大學生基礎課程里面,教育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高??梢愿鶕髮W生目前社會經驗匱乏、應急救護意識薄弱但學習能力強這一特性,將應急救護培訓作為大學生的一門主干必修課程。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例如講授法、現場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學校還可以將應急救護納入選修課中,讓有興趣愛好的學生主動加入這項課程中,將學習和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作為急救知識技能的重點培養人群。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正在萌芽和發展,學校和教師更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掌握最前沿的教學手段,才能適應未來教育改革的發展。由于網絡學習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加靈活,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內容。所以,目前更多的學生更傾向于網絡學習。學??梢愿鶕@一特性建設相關的公眾號和網站,在公眾號上上傳相關的急救科普視頻,給學生提供一個網絡學習的平臺。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以理論指導實踐,讓學生的急救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應急救護知識。
(四)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增強師資隊伍力量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眹业陌l展,民族的振興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涌現離不開教師的培養,推動教育改革創新,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最關鍵的一部分就是教師。擁有一支過硬的師資救援隊伍是高校開展應急救護培訓的基本條件和首要前提。首先,國家和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應急救護培訓,加大財政支持和資金投入,為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支持。高校要加強與紅十字會的合作,高??梢酝ㄟ^紅十字會聯合相關部門為高校師資隊伍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定期安排高校教師進行應急救護培訓和學習。高校應定期積極組織專職輔導員、學生工作者等參加由省紅十字會、省教育廳組織實施的面向社會群體定向舉辦的應急救護師資初訓班和復訓班,并獲取救護培訓師資證書,99%的參加初訓的教師獲得救護培訓師資證書,復訓考核通過率達到98%。此外,我校每年會專門邀請江蘇省紅十字會急救方面的專家教師為每年的新進班主任進行系統全面的應急救護培訓。同時,紅十字會要建立高校間應急救護培訓交流平臺,高校間互相交流應急救護培訓經驗,做好師資隊伍的考評和建設工作,推進高校間應急救護培訓的穩步發展。此外,我市每年都會舉辦行業內應急救護比賽,邀請各高校和相關行業內人員參加。舉辦應急救護競賽,不僅是為了交流知識技能,更是為了向大眾普及衛生救護知識,體現紅十字會的“人道、博愛、奉獻”精神。作為一名紅十字師資人員,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磨煉提高我們的師資水平。技能大賽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交流心得,切磋授課技巧,共同進步。通過技能競賽,不僅可以展示我們的技能、審視自身的差距還可以鞭策我們更加努力地取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積極進取,不斷進步。
四、應急救護培訓的實施初探成果
我校連續兩次在由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及連云港市紅十字會聯合舉辦的2018年和2019年學生應急救護比賽中取得團體一等獎,在全省67家分院及辦學點中取得優異成績。定期舉辦各高校大學生應急救護相關知識和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交流學習,讓更多的大學生意識到應急救護的重要性,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應急救護的知識和技能。目前我校已經配備了大量的心肺模擬人、頸托、擔架和大量急救書本材料,應急救護設備相對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應急救護培訓體系。此外,我校還建立了一支應急救護志愿者小分隊,主要由已經獲得救護培訓師資證書的專業教師、參加過應急救護大賽的選手以及經過專業培訓的志愿者學生組成。應急救護志愿者小分隊主要利用課余、周末以及節假日時間走進鄉村、社區、中小學以及人群密集的廣場,為人民群眾、學生現場講解并演示應急救護相關知識和技能操作,并且讓有興趣的人親自動手操作。講解內容主要包括遇到緊急情況時如何正確有效的撥打急救電話求助、AED的使用、心肺復蘇的正確操作方法以及老年人及小孩容易發生的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辦法等應急救護實用操作技能。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意識到學習應急救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提升公眾急救意識,呼吁廣大人民群眾主動加入普及應急救護知識這項工作中來,在遇到突發意外傷害時能做到臨危不亂,并且能進行簡單的急救,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結果顯示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這一舉措是可行的,值得各高校學習和借鑒。
結語
總之,對高校大學生開展應急救護培訓這一舉措是必要和刻不容緩的,并且在高校開展應急救護培訓的投入資金少,大學生反饋效果好,獲得的社會效益高,所以這一舉措是切實可行的。但普及應急救護知識對于目前而言仍然任重道遠,需要相關政府部門、教育系統、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加強對高校應急救護培訓的建設。提高大學生自救互救能力,有利于提高公眾急救意識,幫助更多的公民掌握應急救護知識,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韋熠,聶欣,袁博洋.大學生急救知識現狀及建議[J].百科知識,2021(09):75-77.
[2]王麗霞.大學生應急救護技能培訓與生命教育方式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2):204-205.
[3]徐振霞,張聰,鐘菲,等.高校開展大學生應急救護培訓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校醫,2021,35(03):239-240.
[4]尤佳鋒.高校應急救護培訓成效及問題分析——以安徽某高校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9,36(20):78-80.
[5]李喬.高校應急救護培訓體系建設淺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52):220-221.
[6]周畢軍.以賽促學 提高醫學生應急救護技能的探索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1):21-22.
*通訊作者:趙甜甜(1994—?),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護理和技能大賽相關工作。
作者簡介:謝盈(1994—?),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護理和技能大賽相關工作;王文麗(1989—?),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護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