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姜鵬
3月7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如約而至。6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先后亮相并回答記者提問,《中國報道》記者在采訪現場聽取了代表們的發言。
“回望過去,我仍然清晰記得初次見到FAST概念時,它對我深深的吸引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向在場記者講述了自己與FAST十幾年的緣分。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被稱為“中國天眼”,能夠在無線電波段搜索來自百億光年之外的微弱信號。“初次見到這個望遠鏡概念是在2009年,那是我博士畢業的前夕,我正處在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FAST的一則招聘信息讓我瞬間有了努力的方向。”
對姜鵬來說,FAST望遠鏡幾乎滿足了他對一個傳奇工程所有的期待和設想——最大的工程體量、超高的精度要求、極其特殊的工作方式,這些構成了工業領域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
毫不猶豫地投遞了簡歷之后,姜鵬順利成為團隊中的一員。此后他便一頭扎進貴州的大山深處,開啟了與FAST相伴的14年人生。
“FAST”翻譯為中文是“快”的意思,但整個望遠鏡的建設和調試歷程卻充滿坎坷。姜鵬回憶說,團隊在2010年經歷了一場近乎災難性的技術風險,即“索網疲勞問題”。由于FAST特殊的工作方式,500米跨度索網經常要在球面和拋物面之間頻繁變化,導致拉索要長期承受高達500兆帕的疲勞應力,這是傳統規范規定的2.5倍以上,也是全世界范圍內從未被實現過的鋼索疲勞性能。
“當時,臺址開挖工程已經開始,而上部結構因為索網疲勞問題遲遲不能定型,工程實施迫在眉睫。于是艱苦的研制工作開始了,團隊幾乎針對所有關鍵性的制作工藝進行改進,前前后后失敗近百次,經常全國各地晝夜不停地進行各種實驗和測試,歷時兩年終于研制出適用于FAST成品索結構,為望遠鏡的按時落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姜鵬回憶道。
姜鵬說,望遠鏡轉入調試階段后,他開始接替南仁東擔任項目總工程師。在他看來,這又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FAST全新的設計理念注定了團隊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供參考,他們必須建立適用于FAST特殊工作方式的測量控制方法體系。為此,姜鵬連續3個春節帶領團隊奮戰在項目現場。“要知道即便一架傳統的望遠鏡調試周期在國際上都很少低于4年,而我們僅用時2年左右就完成這架極其復雜的系統的調試任務。”
“代表通道”上,姜鵬帶來了一則好消息:截至目前,FAST發現的脈沖新星數量已經超過740顆,是同一時期國際上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3倍以上,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
姜鵬說,回望過去,自己很幸運遇到了能沉浸其中并為其傾注所有的傳奇工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和團隊20年的努力下,FAST這一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落地為國之重器。
“如果把視線方向調向未來,我們要保持足夠的清醒,扎扎實實解決關鍵問題,不斷提升望遠鏡的性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保持FAST來之不易的領先優勢。”姜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