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煥 _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小學
為更好地推進常態化柔性交流輪崗工作,海淀進校教育集團為進修附小和進修附屬第三實驗小學都配備了專業的“聯研”教室,筆者所帶的三(6)班和劉彩昭老師所帶的三(1)班形成交流輪崗的結對班級,以“雙師課堂”的形式持續推進教師交流輪崗。
學校語文教研團隊非常注重學習單的設計與使用,借助學習單,設計課堂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輪崗教學實踐中,筆者將學習單融入課堂之中,學生借助學習單,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兩個班的同學互相分享、評價、質疑,借助網絡平臺,學生之間打破了空間的壁壘,共同交流,共同成長。小小的學習單,架起了學生們互動的橋梁。
例如,在執教《我變成了一棵樹》這篇課文時,設計學習單(如圖1),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圍繞問題“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展開交流,學生們彼此受到啟發,課堂上精彩紛呈。

圖1
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讓劉老師受到啟發,更感受到了學習單的妙處。在教學實踐中,劉老師也開始注重學習單的設計。在備課中,我們經常一起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設計恰切的學習單。
學校校本教研一直在研究思維地圖如何恰切地植入語文課堂。在平時備課中,尤其是設計學習單的過程中,筆者會根據學習任務的需要,運用思維地圖來設計學習單,循序漸進地將8種思維地圖的使用以實例的方式和劉老師進行交流,逐步引導劉老師了解思維地圖的作用以及如何恰切地將其植入語文課堂,更好地運用思維地圖指導學生學習。
例如,學習《古詩三首》,我們就在學習單中設計圓形圖,引導學生了解三位詩人,學生課下搜集三位詩人的相關資料,捕捉重點信息,填寫到圓形圖中,課上進行交流、補充,加深對詩人的了解。
現在,不但劉老師在設計學習單時會運用思維地圖,連學生也會主動運用思維地圖開展學習。劉老師還將自己設計的思維地圖學習單同學校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分享,取得了非常好的交流效果。
隨著交流輪崗的不斷推進,筆者和劉老師的課堂配合越來越默契。兩個班的學生也早已熟識,成為了彼此的“網上學習小伙伴”,每次上課都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
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到彼此的學校任教,但是這阻礙不了我們學習交流的腳步,小小的學習單已經架起了兩校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交流的橋梁。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會繼續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