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芳 _ 北京市東方德才學校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在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的前提下,通過優化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作業的深層次價值,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當前的數學作業設計存在重布置輕設計、重做題輕思維、重全體輕個體、重應試輕興趣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發揮作業的真正價值,筆者優化了作業設計。
教師要提前預做課后習題,了解每一道小題背后的知識點、易錯點、難點,有計劃地布置作業。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后題,以往教師就是簡單地將8道小題一次性布置下去,“雙減”政策實施之后,有些教師會讓學生先做前4道題,第二天再做后4道題。這樣的布置缺少分析,沒有發揮每一道小題的練習價值。如果教師提前預做,就會發現,除了共性的訓練外,每一道題還有各自的訓練點。(見下表)

?
根據分析,教師可以將作業布置為兩天完成,第一天為“0.37×0.4”“7×0.86”“0.082×0.14”“1.06×25”,第二天為“0.6×0.39”“1.8×23”“27×0.43”“0.055×0.06”。這樣的作業布置既考慮到了時間,又考慮了知識點分配,同時,采取了螺旋式練習,將第一天作業中的錯誤進行分析講評后,第二天再進行類似題目的鞏固練習,這樣少而精的螺旋式訓練讓學生能夠掌握計算方法,提升計算能力,讓練習題發揮出最大的訓練價值。
學生的水平不同、能力不同,作業需要分層布置,這是教師們的共識。但實際工作中,教師經常采取的方式是將課本或者練習冊中的“競技搏擊”“挑戰自我”等思考題布置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將此稱之為分層,但這只是分層布置作業的簡單水平。筆者將每日的數學作業分成A、B、C三層,A層是最基礎的作業,B層為必選作業,C層需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A、C兩層為選做作業。為了激發學生挑戰自我,對于敢于嘗試C層作業的學生要表揚鼓勵,肯定學生勇于挑戰自我的態度。鼓勵學生爭取A層作業全對,B層作業正確率要求達到80%。這樣的分層既保證了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同時兼顧了不同水平的學生,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獲得與能力相匹配的收獲。
學生的問題不同,也是教師分層布置作業時要考慮的一個因素。為了讓作業更有針對性,教師要在日常收集學生的錯題樣本,建立學生個人檔案,布置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問題單獨布置。例如,小數除法計算中,有的學生對于商中間有0的計算總是出錯,筆者就單獨布置類似“6.656÷3.2”這樣的習題;有些學生對于計算過程中的退位減法總是出錯,就單獨布置“10.06-0.28”這樣的習題……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中的練習僅僅是學生作業的一個范本,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活用教材,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實現學生思維的高階培養。例如,五年級下冊教材13頁第12題是讓學生在學習完2、3、5的倍數特征后研究4的倍數特征。這道習題可以進行改造,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還想研究哪些數的倍數特征,可以引導學生先研究10以內的數,接著讓學生說說研究的方法策略,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寫出研究報告,最后組織學生課上進行交流。這份作業的設計不是讓學生尋求答案,更多的是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即從提出問題到提出研究方案,從合作探究到交流反饋,進而遷移課堂上的學習方法。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嚴密的學科,前后知識的關聯性也很強,但是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學習了新知識就會忘記舊知識,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建立前后知識的關聯,而是將他們看成是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相關聯,教師要有意識地用作業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在對比、勾連中感受知識的關聯。例如,在學習完分數加減法后,讓學生舉例說明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有什么共同特點。通過分析,學生發現,無論整數、小數還是分數,只有計數單位相同時才能進行計算,因此,整數要對齊數位,小數要對齊小數點,分數要通分成同分母分數。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將知識進行了勾連,形成了對小學階段加減法計算算理的本質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