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愛民
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肇慶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熊沛軍博士是功力厚實的書家,也是有才華的教授、學者。作為書家,他始終以自覺的審美定向,追尋自身創作與傳統、時代價值的統一。作為教授與學者,他長期在學校教書育人,從事學術研究。他以過人的精力和才識專注于書法的社會文化學研究,對書法進行宏觀的文化觀照,注意抉發隱藏于書法作品背后的文人心態與社會生活的關聯,使時代文化精神與藝術解讀融成一片。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書法大眾化運動,催生了一批具有主體創造意識的書家,但在文化與技法兩個層面使書法創作趨向精神與審美的退化。書家們不再敬畏經典,不再講求筆法,也不再視書法為克己修身的工具。沛軍雖身處書法大眾化運動之中,但在書法學習與創作上沒有偏執一隅,而是走了一條碑帖兼融的路子。他重視筆法,標舉“書法以用筆為上”的觀念。他常說臨摹古帖主要就是學習古人用筆的方法。我常觀其臨帖,多數以實臨為主,在形似的基礎上,還能力追古人用筆的節奏感與力度感;及其自運之時,又能脫卻古人形跡,“不為古役,不墮蹊徑”,模擬前人書作之神情、姿態而又能超越其規范。東漢趙壹曾認為字寫得好,純粹是天才,學也學不來。沛軍顯然具備這一稟賦,他對筆法、結字、色彩及韻律都有著特別敏銳的感悟力。他不僅能較一般人領悟得快,且能準確把握住最能打動人心的玄妙之處。
沛軍自幼熱愛書法,數十年臨池不輟:從唐代顏、柳等書家碑刻入手,旋即轉臨北魏諸墓志;繼之以秦篆、漢分、章草,下迄南朝妙跡、北朝名碑而止;后又醉心于漢晉簡帛書,參以新意,自成風格。具體說來,我以為沛軍書法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古樸凝重”。沛軍在大篆與漢隸的筆法體系中較多建立起自己的用筆方式。其線條和結構頗為凝重,就其線條與結字所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來說,用“古樸”一詞來形容其審美風格也許比較恰當。二是“瀟灑飛動”。沛軍曾努力追尋“二王”筆法,這使他在處理筆畫間相互揖讓、呼應顧盼的關系時得心應手。他的書法既嚴守規范,善于寓奇于正,又筆勢縱橫,能發正為奇,洋溢著一種飛動之美。三是“意趣盎然”。“意”指意境,“趣”即趣味。沛軍重視對多種書體的廣采博納,但他并不盲目師古,而善于用心靈去咀嚼和參悟,尤其善于將自己寬闊的胸襟和樂觀的精神,化作書法創作中的澎湃激情,因而他的書作有種放古游今、意趣盎然之感。

1.熊沛軍 清人詩一首234cm×53cm2016
必須提到的是,單純地評論一個藝術家的技法往往并不具有獨立的價值和意義。“技法”總是需要通過書家的學識、修養、人格、才情等,方能表現出書家心靈深處的獨白和自我性格的物化。古人常說“字如其人”,這在沛軍的書法中得到很好的印證。沛軍飽讀詩書,篤好老莊玄學、禪宗義學之超脫,頗有發悟。他傲如古松,謙如空谷。他性格耿直,在人心浮動的書法界既不逢迎他人,也不拉幫結派。他思維敏捷,言語“苛刻”,柔中帶剛。他的品質與作風,都完全融入他的書作。
沛軍治學以文藝學鑄基。讀碩士期間,他師從湖南師范大學文學史研究名家凌宇先生。后來,他又考上首都師范大學,問學于當代書壇名宿、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劉守安先生。在文藝學與書法學之間,沛軍逐漸找到了自己學術研究的立足點。劉守安先生曾說:“在對中國古代各種書法現象的研究中,我們要首先把它視為一種‘文化現象’而不僅僅是‘藝術現象’。”沛軍正是在劉先生的引導與啟發下,以王世貞書學為對象,開始其書法社會文化學研究的。
關于王世貞的研究,一直是顯學,但研究起來又相當復雜。王世貞一生經歷復雜,思想多變,著述宏富,在歷史上又飽受爭議,是中國文藝史上最難研究的個案之一。沛軍敢于以王世貞的書學為研究對象,我覺得是很有勇氣的。他將文學、史學、書學三者緊密聯系起來,將王世貞的書學分為三個既有區別又無法分離的組成部分,即書法的理想、書法史的參照,以及書法學習、創作的具體方法,進而認為“格”“法”“自然”是王世貞心目中書法的理想形式及內涵,而其觀念之形成有賴于書法史意識的作用,書法學習、創作的具體方法則是在前二者的結合、參照下產生。沛軍博士的研究視角及研究方法都是非常有創意的。在讀博的數年中,沛軍殫精竭慮,以廣闊的文化視野、細膩的審美體驗和多元的思維方式,將王世貞研究推向縱深,也回應了劉守安先生提出的對書法進行文化研究的學術理念。學術界對沛軍的王世貞研究給予了一系列好評。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世貞研究專家許建平先生在閱讀了沛軍的博士論文之后更是擊節嘆賞,盛贊其為“王世貞藝術研究第一人”。
在此之后,沛軍博士并沒有懈怠,而是在王世貞研究的基礎上繼續穩健前行。他陸續發表《論作為文化符號的中國書法》《古代書論中“悟”的范疇》《論中國書法對文人畫的影響》《關隴文化與貞觀書風》《徐渭的藝術人格》等20多篇有創見的學術論文。讀沛軍博士關于書法方面的論著,我們總能體驗到其中具有其他書法學著作所未有的意趣。他的書法研究有一種鮮明的個性特征,即所論雖為書法,但其背后有豐厚的積淀,讓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蘊與過人的才識,真正體現了程千帆先生提出來的“資料考證與藝術分析并重,背景探索與作品本身并重”的治學思路。在中國學術研究中,乾嘉學派的訓詁、校勘、考證之學曾一度沉寂,而這些對中國書法研究來說,應該是基礎的方法。沛軍博士的文化闡釋方法正是在重視追本溯源的基礎上,通過對原始材料的考察,追索古代文化現象的文化內涵,還原歷史文化的真實,同時還能打破學科的樊籬,勇敢涉獵不同的領域。沛軍博士多年來潛心于學術研究,并以其深沉的思考和敏銳的探索,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年輕學者所做的多方面的開拓。他的書學研究,熔文學、歷史、書畫理論于一爐,真知灼見迥出時流、新人耳目,由其論著可見其研究內容之深廣,借以知作者治學堂廡之大也。

2.熊沛軍 范仲淹《岳陽樓記》138cm×34cm×42022
順利獲得博士學位后,沛軍負笈南下,來到廣東肇慶學院,成了一名書法專職教師,從此開啟了他對書法教育的探索。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書法教育上做了“三件小事”:一是創辦了廣東省第一個書法學本科專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置了書法學專業,但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省遲遲沒有高校開設書法專業。入職肇慶學院后,沛軍博士即向學校提出增設書法學專業的設想。幾經周折,肇慶學院終于在2013年設立了廣東省第一個書法學本科專業,并于2016年建成書法系。二是建立了全國首個省級書法骨干教師培訓基地。2007年6月,廣東省教育廳下發《關于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意見》文件,提出將書法作為全省中小學課程列入課表。但中小學書法師資嚴重短缺,在沛軍博士的努力爭取下,2010年由廣東省教育廳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批準并成立的全國首個省級書法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廣東省中小學書法師資課程培訓基地”落戶在肇慶學院,沛軍博士出任基地主任。10余年來,基地為廣東省培養了近2000名中小學書法骨干教師,為中小學書法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三是在肇慶學院所有的師范生中開設必修課程“漢字書寫技能與板書”,并親自為該課程編撰教材《漢字書法與板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初版,2020年修訂),極大地提高了學校師范類大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直至今日,肇慶學院仍然是廣東省唯一在全校師范生中普及書法教育的院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給普通師范生開設的書法普及課程,沛軍也不忘強調書法文化屬性。他說:“學習漢字書法,不能僅僅停留在實用的寫字層面上,還應該對書法藝術欣賞、書法文化知識有一定的理解與把握。”這明顯體現出沛軍博士從宏觀的文化視野透視書法文化內涵的方法論意識。

3.熊沛軍 偶因先到七言聯(集白香山詩)138cm×68cm×22019
2013年底,沛軍回到首都師范大學,向歐陽中石先生匯報他在書法創作、書學研究及書法教育等幾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困惑,以求先生指點迷津。中石先生對沛軍博士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忠實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行為頗為嘉許,揮毫寫下一聯以相贈:“德延人道;文化大千。”此聯極簡潔地說明了沛軍對書法所抱持的態度及所取得的成績。司馬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言,亦可以用來概括沛軍的書法創作、書學研究、書法教育。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沛軍能不懼孤獨,甘于平淡,甘坐冷板凳,實在是為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4.熊沛軍 邵雍《高竹》138cm×68cm2021

5.熊沛軍 杜甫《舟中夜雪,有懷盧十四侍御弟》180cm×48cm2021

6.熊沛軍 王灣《次北固山下》179cm×48c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