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戈立仁
安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內容提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木版畫是傳播廣泛且十分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承載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的向往,也承載了人們的創造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木版畫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人們記錄生活和思想的一種方式。古代木版畫中的人物服裝有著一定的美術研究價值。
在中國文化中,用印的方式制作產品出現在原始時代。原始社會印文陶,大約產生于原始社會中晚期,在商周時期達到鼎盛,漢代普遍流行,直至今天還有印文陶瓷等產品。印文陶是用陶拍或者木拍等工具拍打陶坯表面而制成的有花紋(多是幾何紋)的器具。其實,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印制,不過載體不是紙張、織品,而是陶土。
在雕版印刷發明以前,中國古人的印制作品主要就是陶制品。另外還有一種類似印制技術的是青銅鑄造,即以立體的模具鑄造器物,也可以說以立體模具印制青銅器的花紋。總之,歷史早就做了雕版印制方面的技術準備,只不過廉價材料紙張的發明還需要一個歷史契機。
造紙術出現于西漢,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紙是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紙。新疆羅布卓爾也出土了早期的紙。西漢時期,隨著造紙技術提高以及社會需求增強,紙開始被大量用于書寫,如現代考古發現有西漢時期的繪制地圖。東晉末年,桓玄曾經發布命令推廣紙的使用。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紙張用來印刷還需要較長時間。
印章起源于古印度,早期印章就是圖案和符號兼有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術出現于7世紀初。此前人們已經掌握了印拓技術,學術界也有認為雕版印刷是在這種技術的啟發下發明的。
從比較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雕版印刷技術是在前人的技術準備、社會傳播需要等多種歷史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產生的。其中印文陶、模具制陶、青銅鑄造、印章制作與使用等歷史因素起了比較明顯的作用。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時間是7世紀初,也就是初唐時期,在中唐成熟并得到普遍應用。唐代遺存的雕版印刷品有1944年成都出土的“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陀羅尼經咒》(圖1;8世紀中后期)、公元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等。這些印刷品都有繪畫,也就是插圖,這是木版畫繼續發展并成為一種藝術門類的前提。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使用則為套色彩色木版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活字印刷技術的推動下,木版畫工藝技術逐步從單色印刷轉變成為套色印刷,此后木版畫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1]
現在發現的較早的雕版年畫是宋金時代的《義勇武安王位》(圖2)、《四美圖》。這兩幅年畫不僅藝術水平極高,與重大歷史事件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重大的美術考古價值。[2]

圖2 義勇武安王位(雕版畫像;局部)俄羅斯列寧格勒東方博物館藏
關于關羽畫像的最早記載出現在《三國志·于禁傳》中:“文帝踐阼,權稱潘,遣禁還。帝引見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這是只見記錄不見實物的。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幅關羽畫像是作于北宋至南宋之間的《義勇武安王位》版畫。
總的看來,木版畫藝術能夠豐富百姓的日常生活,促進文化傳播。木版畫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百姓處于衣食無憂的生活中,自然會對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有更高的追求。通過木版畫藝術形式,人們可以將內心的期許表達出來。又由于木版印刷的方便,所以其在民間流傳很廣[3]。人們為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就發明了很多象征圖樣,如童子娃娃代表多子多福、蝙蝠寓意為福到家門等。這些圖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歷史上的木版畫在藝術性、內容、表達、造型、象征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就套色版畫的發展看,其應該與活字印刷的發明有關,詳細情形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木版畫中人物服裝的美術考古價值比較顯著且值得關注。總的看來,其具有以下特點。
清朝木版畫中男女老少的服裝在色彩上呈現出豐富和大膽的特征,表達了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清朝木版畫有著我國民間藝術一脈相承的質樸感[4]。其著色主要是熱烈而濃郁的單色,或是選用大塊反差色調進行對比,用大紅大綠來體現其明艷[5]。木版畫的色彩設計離不開服裝色彩設計,當畫中運用了大面積鮮艷活潑的色彩后,再使用黑色和白色來調和,避免因選用顏色數量多而導致的不諧調。如清代天津楊柳青版畫《新年多吉慶 合家樂安然》(圖3)。

圖3 新年多吉慶 合家樂安然(清代天津楊柳青版畫)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清朝木版畫中服裝線條表現看上去是粗放而不注重細節的,實際有著明快和簡潔的特征,線條和線條之間疏密有致,千變萬化,且富有紋理感。清朝木版畫創作對服裝線條造型非常重視。線條整體具有流暢感,柔和而不乏力度,對服飾的細節刻畫詳盡。其中無論衍縫、纏繞還是抽褶線條的刻畫都非常細膩,甚至能夠以假亂真,線條的紋路和褶皺能夠呈現出服裝面料的層次感。(圖4)

圖4 蓮生貴子(清代蘇州桃花塢版畫)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木版畫源遠流長,其產生應該是與歷史上各種“印”的技術與造紙技術的進步有關,另外也與社會文化的傳播需要有關。對木版畫的產生進行美術考古學的闡釋很有意義。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木版畫是唐代《陀羅尼經咒》和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最早的年畫是宋金時期的《四美圖》《義勇武安王位》。就藝術文化(美術)考古的角度看,這些作品的內涵與文化背景還需要進行多角度的挖掘與闡述。
古代木版畫(特別是年畫)涉及的文化藝術生活范圍都比較廣,內容比較豐富,承載、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大。其中人物服裝等都有著比較重要的美術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