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琪


摘 要: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種和傳播,文物古跡眾多,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之一。皖西博物館是展示古皋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載體,集中和生動展現了古皋歷史文化的精髓。作者結合皖西博物館的“鏡像古皋”專題展覽,著重對其中部分青銅文物精品展開藝術賞析,以闡釋青銅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藝術魅力,希望對研究古皋文化傳承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鏡像;古皋;青銅;精品;鑒賞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5
1 皋城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皖西博物館的展陳特色
六安,也稱為皋城和皖西,位于安徽省的西部,大別山的北麓,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據考古發現,距今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分布著豐富的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見證了多種區域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夏代時期,六安屬于皋陶后裔的封地,因此六安也被稱為皋城。先秦時期,六安地區曾先后歸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吳、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后,六安大部分地區屬衡山郡。西漢時期隸屬衡山國及淮南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始設“六安國”,下轄六、安風、安豐、蓼、陽泉五個縣,取六縣、安豐首字,合為六安,也具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含義,反映了漢武帝統一中央集權,希望國泰民安的政治意圖。以后,此地或為郡、縣,或為軍、州,大都以“六安”為名,一直延續至今。
皖西博物館始建于1980年,新館于2011年落成使用,新館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分為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近700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2000多平方米。新館建筑風格獨特、標新立異,采用了宮廷加庭院式的建筑布局,結合徽派民居院落的空間設計,整體屬于漢代建筑風格。藏品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書畫、漆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近萬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余件。開辟了“走進皖西”“文脈延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設置了“鏡像古皋”“星光燦爛”“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展示單元,充分彰顯了古皋地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和近現代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近年來,皖西博物館依托豐富的展陳資源,利用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節日,積極開展文物展覽和知識宣傳活動,激發和培養青少年兒童對文物保護的熱愛和興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目前,皖西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館,并榮獲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2 “鏡像古皋”青銅生活器的藝術賞析
商獸面紋銅爵(圖1),此件藏品為青銅酒器,流長而窄,三棱錐狀足,半環形鋬,腹部裝飾圖案為獸面紋,鋬內腹部有兩字銘文。酒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酒文化,在祭祀、宴席、朝聘等場合都是必備之物,先秦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繁榮,也豐富了青銅器的器型和功能。如《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又如東漢許慎《五經異義》中引《韓詩》說:“一升曰爵,爵,盡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三升曰觶,觶,適也,飲當自適也。四升曰角,角,觸也,飲不能自適,觸罪過也。五升曰散,散,訕也,飲不能自節,為人所謗訕也。”這些文獻資料中記載了多種造型的青銅酒器,體現了酒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爵是重要的青銅酒器之一,在商代盛行,造型上如“象雀”,雀鳥是商人的圖騰,具有祭祖敬神的內涵,成為祭祀禮器的重要器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了此件銅爵,其他酒器還有商弦紋斝、商青銅獸面紋雙柱爵、戰國羽狀地紋方格銅扁壺、漢銅鐎鐏、西漢銅樽、西漢銅壺、西漢銅鈁、清蕉葉獸紋觚等藏品,體現了青銅酒器的盛行和酒文化的繁榮。
商代南方風格青銅尊,代表性文物有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商獸面紋青銅大口圓尊、湖南華容出土商獸面紋青銅大口圓尊等。商代青銅器的器型一般為大口圓尊,紋飾與殷墟發現的早中期的大口尊類似,特點是口徑大、頸長、圈足,尊體上飾有鳥獸紋飾,鑄造工藝精湛,此類型的青銅器在我國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都有發現,體現了中原商代文化風格。商代青銅尊工藝精湛,紋飾豐富,線條精練,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力作。
甗是我國古代烹飪的器皿之一,如漢獸首銜環銅甗(圖2),其中上部的甑為圓口,平沿,束頸,附耳,圈足,內有一箅,可以放置食物。鬲為小口,扁圓腹,平底,三足,素面。鬲在下部,用以填炭燒火。此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蒸煮食物,類似于現代的蒸鍋,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根據考古發現,近年來,皖西地區出土了一些漢代文物,如甗、壺、罐、鼎、盆、卮、灶、釜、甑等烹飪的青銅器皿,飲食器具發現多,從中可以看出皖西地區在漢代前后飲食文化的繁榮景象。
秦國“寺工”銅鼎,此件藏品形制為青銅鼎,鼎身上有多處銘文,其中包括“九年寺工周工革隹”的銘文字樣,可知其鑄造時間為秦王政九年(前238)。寺工在秦代為官職,主要職責是鑄造兵器,根據史料《三年相邦呂不韋戈銘》記載:“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詔,丞義,工寫。”對寺工的官職進行了描述。此件藏品銘文為寺工革隹,同時記錄了官員的姓名為革隹。此件青銅鼎還有“西共”“西廚”等銘文,屬于秦代地理名稱,記載的是使用的單位,也就是“西共”“西廚”兩個地理單位先后使用過此器物。
漢銅博山爐。中華熏香文化歷史悠久,在古代社會較為流行,特別是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喜愛,選用芳香類植物,通過熏燃、佩戴、涂抹、飲服等方式使用各類香料,可以發揮祭祀、香身、熏香、驅蟲、祛病、修身等功效。漢代熏香文化繁榮,特別是熏香文化推動了青銅器的鑄造,以漢銅青銅博山爐為代表,博山與道家文化有關,主要指的是蓬萊、方丈、瀛洲等仙山。博山爐的外形猶如山川,因此形象地命名為博山爐。博山青銅香爐一般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聳立,多采用鏤空工藝,并飾有云紋、鳥獸、山川、龍鳳等紋飾,當爐中的香氣四溢時,香氣就會穿過這些鏤空的紋飾緩緩飄出,博山爐就形成了煙霧繚繞的意境。青銅香爐藏品十分豐富,其他展品如西漢熏爐、南朝三足帶柄銅熏爐等,體現了皖南地區熏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唐代銅鏡造型豐富,突破了前代程式規范,實現了傳承發展,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唐代銅鏡的圖案除了有瑞獸、植物、鳥獸、銘文、人物、畫像等紋飾外,還增加了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銅鏡構圖多為環繞式和對稱式,布局清新,線條流暢,生動活潑,采用了高浮雕手法。
唐代千秋葵花形銅鏡(圖3),此件藏品為唐玄宗時期所鑄,紋飾為葵花形,半球紐,主紋為蟠龍,祥云飄繞其間,鑄造精細,栩栩如生。根據史料記載,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始,他把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每逢千秋節,常賜予大臣們精美的銅鏡,一般飾有龍、鳳瑞獸圖案,被稱為千秋鏡。此鏡花枝自然,流云飄逸,蟠龍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唐玄宗在其《千秋節賜群臣鏡》中寫道:“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寓意長壽是唐代銅鏡的時代特色,其他銅鏡類藏品還有戰國蟠螭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鏡、漢范氏銘神人車馬畫像紋鏡、唐千秋萬春銘龍紋葵花形鏡、五代牡丹紋方鏡、宋素面鐘形掛鏡、元人物故事紋執鏡等。
3 “鏡像古皋”青銅器的越文化特征
戰國跽坐銅人(圖4),銅人呈跽坐狀,跽坐指的是兩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和腳跟上。此件戰國跽坐銅人藏品體現了越地“斷發文身”的習俗。先秦時期,我國東南地區分布著眾多越族支系,他們依山傍水,主要通過打魚和農耕為生,形成了越地的文化習慣。“斷發文身”就是古越的重要文化習俗之一,史料上有不少記載,如《墨子·公孟》載“越王勾踐,剪發文身”,《史記·趙世家》載“越王勾踐……文身斷發”,《莊子·逍遙》載“越人斷發文身”等。由此可見,古越地區“文身斷發”是一種文化特征。“斷發”就是將額頭和兩鬢的頭發剪短,這種發型不同于中原民族,與越人的生活環境有關。此件藏品銅人身上有明顯的文身圖案,或是越人為了抵御水中的蛟龍威脅,以保障生命安全,這是一種民族的文化圖騰體現,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人與漢人的文化不斷融合,此種“斷發文身”的古老風俗才逐漸淡化和消失。
又如春秋銅鳩杖首和杖鐓,也體現了古越人“斷發文身”的習俗。該文物出土于紹興漓渚中莊村壩頭山,其中杖首長約27厘米,銎徑3.7厘米。杖鐓長約31厘米,銎徑為3.6厘米。鳩杖為動物仿生型,包括杖首、杖身和杖鐓三部分,青銅鳩杖的頂端坐立著一只鳩鳥,鳩鳥翅膀伸展,通體羽毛紋飾。鳩鳥屬于一種動物的圖騰,在先秦時期主要是敬老和族群中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所用。該文物紋飾雕刻精美,采用了幾何紋、祥云紋、蟬紋、渦紋、云雷紋、蟠虺紋等。杖鐓展示了古越人形象,在杖的底端有一個越人銅俑,采用了跪坐的姿勢,蓄發至額前,身上有幾何紋、蟬紋等紋飾,也體現了古越人“斷發文身”的風俗。
4 “鏡像古皋”青銅兵器的文化內涵
蔡國是先秦時期的諸侯國,曾兩次遷都,第二次遷都時位于安徽壽縣境內,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所滅。戰國蔡侯產銅戈(圖5),此件銅戈出土于六安一座戰國早期的楚墓中,銅戈上刻有銘文“蔡侯產之用戈”。根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十九年,成侯卒,子聲侯產立。聲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由此可見,蔡侯產指的是蔡聲侯,戰國人,公元前471年即位,在位15年,死后的謚號聲侯。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帶有蔡侯產銘文的一般為兵器。銅戈是我國古代一種常見兵器,具有擊、刺、勾等功能,橫刃鋒利,刃鋒向內,可以裝木柄,可橫擊,又可鉤殺。戰國兵士中就有勾兵的兵種,主要作用是鉤殺馬匹和戰車等。銅戈在青銅器時代所向披靡,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是當時的軍事利器。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刻有“武王之童胡”的銅戈已出土過多件,銘文和鑄造工藝一致,統稱戰國武王之童胡銅戈。“武王之童胡”指的是楚武王的族人,名為童胡。楚武王為熊通,楚國丹陽人,羋姓,名通,熊氏,楚霄敖次子,楚若敖之孫,楚厲王之弟,為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以后,楚武王殺其兄自立為王,執政時期楚國國力漸盛。據先秦文獻記載,在族氏和名字中間加上之字,一般為族人的謚法規則,因此,由“武王之童胡”可知,童胡應為武王的族人。
此外,還有一件精美的戰國“廿三年”銅戈藏品,這件魏國的銅戈鑄有銘文“廿三年東陽上庫工匝冶□”。據考證,廿三年指的是魏惠王在位的公元前347年,鑄造地點在東陽的上庫,工匠和冶煉人名等信息并沒有銘文記載。
5 其他青銅文物精品的藝術鑒賞
群舒歷史文化悠久,位于江淮地區及皖南沿長江的區域,早在虞夏時期就是戰略要地之一。春秋時期,群舒也是徐、楚、吳等國之間紛爭和爭奪的對象,因此,群舒地區的出土文物遺存多,特別是青銅器較為豐富。比如舒城鳳凰嘴出土的春秋銅鉉鼎和春秋犧首銅鼎、六安毛坦廠出土的春秋曲柄銅盉,此外,還包括平蓋立耳鼎等特色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對研究和闡釋群舒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春秋晚期,楚文化成為主流,因此,六安地區的青銅器風格具有了楚文化的特征,器物造型和工藝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紋飾題材和銘文記載也體現了楚文化的特色。春秋“子湯”銅鼎(圖6),此件藏品主要是烹煮器皿,肩部有陰刻銘文“子湯之,子子孫孫永保用之”字樣,根據專家考證,子湯是器物主人的名字,該銅鼎由鼎蓋和鼎身兩部分組成,為小口造型,具有東周時期楚文化的特征。
戰國“大莫囂璽”青銅印章,此藏品是以楚國官名命名的器物。在楚國的古文字中,敖皆作囂,因此莫囂即莫敖,是楚國的官職之一,莫敖的職位僅次于令尹,此官職屬于武將,并同時參與王圖議國事、以備征詢的職責,一直持續到漢初。
6 結語
“講好徽風皖韻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皖西博物館“鏡像古皋”專題展示單元展示了青銅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展現了皋城深厚的歷史文化韻味。讓文物“活起來”,才能更好地為群眾和社會發展服務,要依托皖西博物館的收藏和展示平臺,加強對古皋歷史文化內涵的研究和闡釋,推進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宣傳,提升社會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周崇云,朱華東,陸勤毅.江淮地區商周青銅器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安徽史學,2012(3):94-102.
[2]侯衛東.江淮西部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J].東南文化,2012(6):79-86.
[3]吳家智.安徽地區出土商代青銅器初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09.
[4]張鐘云.淮河中下游春秋諸國青銅器研究[J].考古學研究,2000(00):140-179.
[5]繆鵬.江淮地區春秋青銅器研究現狀[J].黑龍江史志,2010(7):1-2.
[6]宮希成.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時期文化試析[J].東南文化,1999(5):3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