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勝


摘 要:繪畫作品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由于關良所處的生存環境動蕩不安、戰事頻繁,因此他的繪畫藝術獨具一格,同時也充分融合了中西繪畫的藝術特點,并積極探索了水墨戲劇人物畫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從而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獨特的重要作用。文章通過對關良先生《五醉圖》系列作品的賞析,啟發我們對學習研究美術理論知識的興趣,讓老一輩的藝術成就得到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關良;《五醉圖》;賞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6
1 關良生平簡介
關良(1900—1986),廣東番禺人,字良公,久居上海。1917年為學習西畫,到日本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求學生涯,并于太平洋美術學校和東京川端畫學校深造,跟隨日本名師中村不折和藤島武二學習繪畫。于1922年學成歸來,并進入高校任教,其執教過的學校有上海美專、新華藝專、上海藝術大學。20世紀20年代,一場新文化運動悄然興起,關良也積極加入其中,當時各種體現新思想的出版刊物中都能夠看到關良的作品。1926年,北伐戰爭的帷幕拉開,此時的關良也迫切希望為國家的解放貢獻力量,因此決定棄筆從戎,投身到北伐的隊伍中去,在原總政治部中擔任宣傳藝術股股長。
北伐結束后,關良回歸自己的本職工作。在1937年離開上海,到昆明“國立”藝專任教。1938年到成都技藝學校執教。由于其作品大多為戲劇人物,且經過多年的歷練已經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風格,1940年在成都首次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1944年“國立”藝專向關良拋去橄欖枝,該學校位于重慶,是由潘天壽創立的。次年,“國立”藝專校址轉移到杭州,關良也隨之前往杭州,在學校擔任教授。關良與好友李可染于1957年共同在柏林學院舉辦了大型畫展。他的戲劇人物作品,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1959年德國的伊姆茵爾出版社在《世界美術》(叢書692號)中收錄了關良24幅畫作。1960年,關良回到上海,并在此定居,擔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畫院畫師、上海交通大學藝術研究室主任。于1986年在上海去世,時年86歲。關良終其一生都投身在繪畫中,并出版了一系列作品集,如《關良畫集》《關良畫冊》《京戲人物水墨畫》,他畫的水彩、水墨、油畫作品別具一格,將東西方的繪畫藝術充分融合在一起,并以全新的方式展示出來,這種典雅、含蓄的繪畫特色,深得中外繪畫愛好者的喜愛。
2 關良畫風的成因
關良才11歲的時候就已就讀于英國圣公會金陵中學,當時他非常喜歡聽戲,時常跑到戲院。在他看來,戲曲是繪畫非常重要的元素,而且這也是關良多年來養成的良好興趣習慣。隨著西方重大美術思潮的出現,人們傳統思維發生巨大改變。特別是抽象派,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巨大,這種影響延續了很長時間,但由于這種派系在繪畫中過多使用情緒表達方法,導致勢力逐漸削弱。截至20世紀50年代,抽象派已經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當時西方整個畫壇影響深遠。但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整體格局有所改變。波普派勇于提出挑戰,之后又有寫實派。當時涌現出的名稱有很多,例如超現實主義、概念派、新抽象主義等,各式各樣,數不勝數。毫不夸張地說,當時整個西方畫壇可謂風云繁雜,各派系不斷更替、變化,通過對這種變化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條基本的線索,即抽象和具體藝術在不斷交鋒,雙方一直處于對立狀態。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關良藝術認知發生巨大改變。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關良開始創作戲曲人物,最初藝術手法取自京劇,但又不完全相同。他認為傳統造型法則并不適用,并開始另辟蹊徑,利用線條、色彩、體積以及構圖等可以描繪情節和內容的手法來展示作者主觀思想。站在單純角度來講,他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將自然科學各種原理全部打碎,重新組合,然后再應用在藝術領域中。所以他所描繪藝術作品從內容角度來講和現實生活完全不相關。從形式角度來講,用較抽象的形式呈現作品,摒棄了傳統用具體造型呈現作品的方式。
魯迅曾經提到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可以從有益、能懂、是藝術三個層面評估優劣。能懂是三個標準中最關鍵的。抽象藝術一般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比較抽象,但強調一定要將藝術傳播給大眾,讓大眾了解。關良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對藝術有獨一無二的見解,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似懂非懂的感覺。魯迅認為藝術要面向大眾,抽象藝術通常只有過于感性的人才能引發情感共鳴,大眾多依托藝術評論才能讀懂。關良追求“訴諸知音”,只有具有一定藝術底蘊的人才能看懂他獨特的繪畫風格,才能體會他獨特的鈍拙、濕重語言。多強調意在筆先,筆到意隨。關良經過多年摸索、鉆研后,對傳統寫意精神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也讓他筆下描繪的人物更熠熠生輝。情感方面對戲曲人物精神有深刻認識,更容易激發大眾情感共鳴。因此,關良筆下的戲曲人物并非簡單的某個符號或者樣式,更多的是對生活的解讀,作品處處透露著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鳴。雖然他在描述平淡的生活,但卻扣人心弦。
3 《五醉圖》創作藝術賞析
關良的繪畫成果輝煌,在中國畫壇上占有獨特的位置。在關良的繪畫中,他以過人的敏感對中國古代及西方文化遺產予以吸收,對魯迅先生提倡的拿來主義,他重精神領悟,輕視形式上的重復,在繪畫構圖情節安排上的分寸恰到好處。以下列舉《五醉圖》三例予以說明。
3.1 《貴妃醉酒》
《貴妃醉酒》(圖1)作品構圖極為經典,是關良《五醉圖》中重要的一幅,其在構圖上打破了傳統的格局:貴妃扇子高昂,過著富足的生活,下人端酒伺候,成了貴妃的酒下“奴才”。畫面具有諷刺意味,諷刺那些上層統治者剝削底層人民的血汗,劇情嚴謹,有力地增加了畫面的可行度。畫面同樣是“三角”構圖,但線條與色彩的巧妙安排、搭配使畫面變化多端。
著名畫家沈柔堅先生評價關良的作品說:“關畫不用署名,觀眾也能一看便知作者是誰。”從美術史來看,關良做到了石濤的名言:“我自用我法”。“我”標志著獨到,須有藝術的慧眼和堅韌不拔的創造力,妙在畫得自由和天真;不理解他的人以為像“兒童畫”,才有許多人愛慕,其實純樸和單純是關良繪畫的一種美的境界。讀他的畫,可以看出他畫里的語言很含蓄,因而逗人喜愛,耐人尋味。關良的作品極為高雅,他在藝術上的真知灼見、敢于突破陳規的勇氣以及在藝術領域的大膽嘗試,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個性,成就了藝術思想及其藝術世界。
作品《貴妃醉酒》不光是引用歷史典故表現出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傳述當時窮苦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這不是貶低而是贊揚,是在歌頌勞苦大眾。在這幅畫中關良抓住了“簡”與“神”這兩點,將飲至大醉的楊貴妃畫得嬌媚入骨,也表現出了自己天真詼諧的意境;他對人物體態、身體線條、肢體動作的幅度、人物重疊交錯或疏散的遠近關系處理充滿法度和講究,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單純、樸素、稚趣且深入人心,同時也代表著作者自身的理解與創作。其出神入化的形象描繪和畫中自然展現出的靈動韻律,是關良吃透了戲曲并在每一個細節都下了最認真的功夫才有的結果。作品的畫幅雖小,氣象卻大,盈尺間的人物看似不事雕琢,實則深藏匠心,可謂“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可以看出關良戲曲人物畫在藝術格局上的大家氣象。所以關良是一位獨立于時尚之外的國畫大師,他的作品貌似兒童畫,一派天真純樸,實則蘊含氣韻,賦予戲曲人物一種稚拙美和動感美,達到至真至純的境界,也是藝術上的化境。
3.2 《武松醉打蔣門神圖》
悟“道”和“面壁”通常是關良“戲畫”的亮點所在,為了將人物的性格、情緒、層級等充分地體現出來,他會將自己正在創作中的畫作懸掛在墻壁之上,細細地斟酌研究,或采用橫筆直掃、豎直、橫快、三角、圓點、方形等不同的線條,或使用墨色并用的繪畫方式,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創作效果,因此細節的把控對他而言極其關鍵。在《武松醉打蔣門神圖》這幅作品中(圖2),關良將武松的眼眶用錐圓形的手法呈現出來,且采用焦墨的筆法完成其眼仁的創作,能夠將武松的人物性格傳神地描繪出來,既勤勞善良又堅毅果敢,同時還透露出一絲苦楚。他的作品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呈現,也能讓人通過線條真切地感受到人物性格。
關良在創作中對于墨色、線條的巧妙運用,使得每個人物都活靈活現,這也是最讓人嘆服的地方。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了讓觀賞者對戲曲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他在眼仁的描繪上極為講究。首先,從用墨的角度,用淡墨勾勒,這也是其“戲畫”的顯著特點,且作品中大部分篇幅均為這種畫法,僅僅用重墨將關鍵的位置凸顯出來;其次,從繪畫顏料的角度來看,水粉、水彩以及國畫顏色都能在他的作品中見到;再次,從用色角度來看,關良通常會選擇紫色或三原色等明朗、簡潔的純色,幾乎不用復色;最后,從敷彩角度來看,墨彩共同使用是關良作品中常見的,這樣讓作品看起來更加豐富,且能輕快明亮地體現出關良的用色特點。
3.3 《太白醉酒》
《太白醉酒》(圖3)作品描繪了詩仙太白,畫面中詩仙太白醉態酣然,口吐著戲言,笑逼著權貴高力士,為其脫靴。寥寥數筆,那造型,那神態,惟妙惟肖,可謂入木三分。
禿筆是關良在繪畫時慣用的,這種筆在使用時會不夠流暢,正是由于這不夠流暢反而更能將人物的神韻呈現出來,使得落筆更加沉穩。將柔韌樸實的線條應用在人物的面部和衣著繪畫中,并會根據戲服的樣式來決定色彩的運用;對于武生的黑色服裝,關良以筆蘸墨大膽寫出,筆法、墨法相依而生,他通常會用墨線完成人物形體、五官、衣褲的創作。圖中上衣是由墨色渲染的,而勾勒出的線面能很好地與其融合在一起,將人物傳神地呈現出來,在色彩的運用上也較為清新脫俗,設計造型時采用舞臺的模式,在活潑的同時又不會過于浮夸,能夠將藝術張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在胡須的繪畫上,特別是針對老生、武生,為了體現硬朗采用了枯筆的筆法,而其旺盛茂密的特點則通過濃墨呈現出來。通過認真觀察作品能夠發現,關良通過用較為瀟灑的行筆快速地完成須發的創作,以此將其動態傳神地表現出來,就像用鏡頭記錄瞬間一樣,達到定格畫面的效果,讓整體作品更為和諧。
4 關良繪畫藝術對當代繪畫創作的啟示
關良一生都在潛心鉆研人物繪畫創作,并將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精華收為己用,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素養,在中國人物現代繪畫史中發揮著重要影響,他的藝術成就影響乃至引導了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與創新。戲曲藝術具有鮮明的特征,其形式感和系統化都較為顯著;人物的動作、表情都極具韻味,且色彩、造型、臉譜也極為獨特。因此,通過繪畫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時,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創作者可以結合戲曲的多種元素展開想象,進行二次創作,從而呈現出多元化的作品。對當代藝術家而言,關良對繪畫和戲曲中眾多藝術元素的融合與創作,為他們未來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很多靈感。
4.1 當代戲曲人物畫創作的形式觀念及時代特征
在繪畫作品的創作中以“戲曲”作為中心,能夠將我們與古代人之間在各方面的差距體現出來,例如矛盾、溝通、領會與表達等,再則,隨著互聯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人們越來越浮躁,這對藝術家們而言是巨大的挑戰?!皯蚯敝黝}的出現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創作源泉,其中的很多細節和元素都能夠讓人從現在所處的時空中超脫出來,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其中戲曲就是我們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我們燦爛的文化思想都傾注到戲曲故事中。此外,戲曲的觀賞性也極強,人物的造型、服裝以及使用的道具都是極具藝術特性的。藝術家們在戲曲人物的創作中,能夠從人物韻味十足的表演中獲取新的靈感,不管是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還是他們的衣著款式都充滿了藝術張力。畫家將自己對戲曲文化的感悟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結合現實的場景和自己對舞臺虛擬故事的感悟,在創作上有所突破。
4.2 關良的藝術實踐對當代中國藝術家創作觀念的影響
隨著經濟和信息全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各種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在藝術創作上也不再局限于某種風格,而是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點。在目前我們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的同時,藝術家們的創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就使得大部分人無法真正地沉淀下來潛心研究我國的傳統文化,因此無法真正地發揮出傳統藝術元素的價值,在創作上也只是浮于表面。但早期的藝術家卻截然不同,他們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能夠很好地借助中西方繪畫藝術中的精華來提高作品的意境,且作品中都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創作,以關良為代表的早期畫家和當代藝術家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當代藝術家受到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將其現有的藝術情境與戲曲元素融合在一起,盡管呈現出的藝術形式較為豐富,但并未將戲曲的內在文化精神體現出來,會過于形式主義。但關良在創作之前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將中西方的藝術理念進行了二次創作,為我國現代藝術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對于中西方現有的繪畫藝術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將其完美地結合起來,提高作品的藝術張力,這也是關良留給后人的繪畫理念。
5 總結
我國當代藝術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果,離不開關良的研究與貢獻,關良的一生都致力于中西方藝術的探究與融合,也是我國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他創新的繪畫思維觀念促進了我國現代繪畫藝術的發展。他創作的水墨戲曲人物畫作品,給后人帶來了極大的啟發,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參考文獻
[1]吳瑾.關良《京劇人物圖卷》及其他[J].收藏·拍賣,2007(5):68-73.
[2]潘玥.“紙上觀戲”初探:關良戲畫特征略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29-134,156.
[3]關良.貴妃醉酒圖扇[J].藝術品,2018(3):130.
[4]包洋.關良繪畫的圖式[J].藝術探索,2013(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