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錄
摘 要:明長城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對明長城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文章對青海明長城(大通段)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并就其保護工作進行了探討,希望為明長城的保護提供借鑒。
關鍵詞:明長城;保護工作;基本情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13
青海明長城(大通段)是世界上海拔第一高的長城遺存,其歷經多年風雨,到現在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青海明長城(大通段)現存主線44009米,其中夯土墻體10101米、石墻35米、山險墻1215米、壕塹2663米、山險29995米,另有烽燧13座、關城5座、敵臺5座。東起大通與互助交界的閻王邊,經朔北鄉、馬場、小龍院,從老爺山過北川河,再從小石山至拱北嶺,西止大通與湟中交界處;北起青林鄉塔洼村,南至長寧鎮,形成東西交錯、南北貫通的信息傳遞和軍事防御體系。
1 明長城基本情況
大通縣境內的明長城隸屬于甘肅鎮管轄,明嘉靖(1522—1566)年間,為抵御游牧于青海湖地區的蒙古俺答汗部屬丙兔、火落赤、永邵卜等部落的侵擾,西寧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西寧周邊的明長城?!段鲗幐轮尽ぽ泩D》中明確記載:青海明長城是圍繞西寧衛城修建的,其呈現出一個拱衛的形狀,分別面向北、西、南三面。青海明長城經過民和、樂都等地,仿佛是一個半環形保護著西寧衛城。大通境內的明長城屬于北線一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經過了不同的年代多次修筑。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劉敏寬和副將達云、同知龍房、通判高第等人“遍歷荒度,增筑廣塹”,最終完成了西寧周邊長城的修筑工程,也是形成了如今這幅景象。
隆慶六年(1572),大通境內的明長城開始修筑。該段長城由甘肅永登延伸入青海境內經互助到達大通境內。大通境內的明長城主線整體呈東西走向,分布在湟水支流北川河東西兩岸的中、低山丘陵地帶和中山山地上,山體坡緩,起伏高差小,長城蜿蜒穿行在相對平緩的山脊處。全程以北川河為界分為東西兩段。各地段依地形地質特點采用了不同結構的長城本體,相互組合銜接為完整的防御體系。
大通境內的長城以墻體為主要構成部分,在不易修筑墻體的地段以壕塹、河險相連。建筑方式因地制宜,靈活多樣,采用了不同類型的墻體與壕塹相連,共同構成長城本體防御體系。墻體包括了土墻、石墻、山險墻、山險等類型,前三種類型是經人為加工而成,山險與河險同屬天險,不同的是山險利用的是懸崖峭壁的山體御敵,河險是對水體的利用,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達到防御目的。其中土墻長度約占縣境內長城本體總長度的四分之一。除山險外,土墻是長城主線的主要結構類型。土墻均是就地取土,以當地粉砂狀黃褐色土夾雜少量的砂礫分段夯筑而成。
關于大通境內的長城,如今只是發現了一小段石墻,具體的位置在上關村北的小石山上,地處兩段山險間的平緩處。由于這一個地段的巖石是暴露在外面的,所以并不能夠夯筑土墻或挖掘壕塹,而是只有慢慢地在其自然的基礎上,結合周圍的環境,取得適宜的工具材料,用周圍廣泛分布的扁平狀石灰巖石全部壘砌起來,形成石墻,從而達到防御敵人的目的。山險墻有兩段,均位于黃土堆積的土山之上,其也是充分發揮了陡峭山體的優勢,在人工修整的輔助之下,挖成垂直的崖壁,形成山險墻墻體。山險有九段,約占大通縣長城主線總長度的三分之一。從東向西利用了老爺山、小石山、娘娘山等陡峭的石質山體為天然屏障。河險只有一段,利用了老爺山和小石山之間水流湍急的北川河水為天險。壕塹共有六段,均位于大通縣境內的東線長城間,除老營莊壕塹東接山險墻,西連山險外,其余各段壕塹兩端均與山險相接,皆地處兩段山險間的山坡及山坳處。1986年,大通明長城被批準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入國家明長城資源調查項目;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名單;2014年被批準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明長城搶險加固情況
由于長期以來受風、雨、地震、洪水等外營力(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破壞,長城夯土墻體表面風蝕、開裂嚴重,局部有土蜂筑巢、底部掏蝕凹進嚴重、野草生長、沖溝大量發育、挖掘等自然病害和人為損毀現象,隨時危害著明長城的保存。為了明長城長久持續地保存下去,2009年大通縣政府邀請蘭州大學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及敦煌研究院,對明長城廟溝至元樹爾4.7千米地段進行了保護規劃和搶險加固工程方案的設計。同年,國家文物局下達了《關于青海省明長城保護工程立項的批復》,并且下撥經費對大通縣境內明代長城進行搶險加固工程,主要以現狀保護加固為主,主要采取剔除植被、片狀剝離加固、土坯補砌、整治沖溝、裂隙充填注漿、錨桿加固、壓實加固、表面處理、回填、作舊處理等措施。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明長城大通段搶險加固保護工程之后做好長城保護管理工作,使這段青海境內最雄偉壯觀的長城世世代代傳承保護下去。
大通明長城(二期)搶險加固全長約4.1千米,立項報告已報送國家文物局,待項目下達后主要搶險加固老爺山山段,修繕工程主要包括毛家溝長城2段480米、毛家溝長城3段192米、毛家溝長城4段832米、毛家溝長城5段1174米、毛家寨長城1段674米、毛家寨長城2段362米、毛家寨長城3段329米、上關長城4段45米(城墻共計4088米)及毛家寨烽火臺、毛家溝烽火臺以及毛家寨敵臺。
3 明長城保護工程實施及效果評估
3.1 開展長城資源調查,建立長城文物記錄檔案
2008年,青海省開展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完成了《青海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的編纂工作。通過這次全面細致的調查,大通縣也建成了明長城文物記錄檔案,掌握了縣域內長城的家底,今后開展明長城保護規劃、搶救和合理利用有了可資利用的可靠依據。完善長城“四有”工作,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3.2 劃定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范圍:以長城墻體、山險、山險墻、壕塹、烽火臺及其附屬建筑遺址、遺跡本體為基準,向四周各擴展2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長城墻體、山險、山險墻、壕塹、烽火臺及其附屬建筑遺址、遺跡本體為基準,向四周各擴展250米。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項目,進行了嚴格控制。
3.3 加大長城保護宣傳力度,整治長城周邊環境
為加大明長城的保護力度,大通縣人民政府成立了長城保護委員會,由主管文化的副縣長任組長,文化、土地、財政等單位負責人為委員,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科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負責明長城的保護、管理、協調、組織工作及理順管理體制等工作。大通縣文物管理所具體負責長城保護的日常工作,定期巡查,及時發現問題,處理破壞的長城事件,做好長城檔案資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同時大通縣文物管理所與明長城沿線17個單位和部門簽訂了長城義務保護安全責任書。近年來大通縣加大了整治長城周邊環境的力度,對在長城附近取土、采礦等直接危害長城安全的行為予以堅決制止和清理,消除長城安全隱患。
4 明長城保護措施和主要成效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長城保護工作機制,成立了長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業務部門指導、相關部門配合、鄉鎮村委參與”的工作聯動機制。二是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設置長城保護標志,為保護長城奠定了基礎。2015年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63處,截至目前,設立保護碑17塊、界樁100個、鐵網圍欄3180米,為保護明長城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深入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了長城保護工作檔案。四是科學制定保護修繕計劃,完成了重點地段搶險加固工程,2012—2014年對青海西寧境內明長城大通段(一期)4.7千米實施了搶險加固。五是加強執法檢查工作,推動長城保護工作有力開展,縣政府組織成立了長城保護委員會,有效杜絕了破壞長城的行為,建立了全縣協調一致的長城執法保護體系。2013年,大通縣委、縣政府指導業務部門成立了長城保護機構,與長城沿線工礦企業、村委等和17名聘請的長城保護員對長城63段進行了責任認定,并配合業務部門對長城進行不定期的執法巡查,形成了良好的長城執法檢查巡視工作格局。2020年,大通縣文物局聯合大通縣檢察院開展“公益檢察、保護長城”活動,對大通縣的明長城及文物保護工作從公益檢察給予強有力的協助。六是強化宣傳教育工作,為長城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發揮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活動優勢,開展長城保護宣傳活動,同時每年利用春節、“六月六”等開展宣傳教育;每年舉辦長城保護專題培訓班,提高了長城保護員工作的熱情,增強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長城保護工作的力量。
5 明長城的價值評估
5.1 歷史沿革和歷史價值
如上所述,西寧周邊的長城圍繞著當時的西寧衛城,且從北、西、南三面構成拱衛形狀。當時修建這樣的建筑,目的是有效地防御蒙古卜兒孩部。公元1559年,明長城也發揮了抵御土默特部、俺答汗部攻擊的作用。公元1546年,明長城再次被當時的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在之后的多年間,當時的官吏對不同地段的長城展開了進一步的大規模修筑,初步完成了西寧周邊長城的全部軍事防御工事。隆慶六年(1572),受到周邊游牧部落的侵擾,長城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在修筑的過程中,受到戰亂的影響,也延誤了修筑時間,降低了修筑效果。公元1594年,通過兩次戰役,西寧衛的軍民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從此以后,周圍的游牧部落開始衰敗,一蹶不振,對于西寧也無法構成任何威脅。萬歷二十四年(1596),劉敏寬和副將達云等人對長城進行了增筑,最終完成了西寧周邊長城的修筑工程,也給世人留下了如今的偉大奇觀。
5.2 藝術價值
長城作為世界上偉大的奇觀之一,其沿線遺存了十分豐富、有價值的珍貴文物,不僅彰顯了我國歷代人民的智慧結晶,還凝聚了我國千年的藝術文化。千百年來,以長城為主題的藝術品數不勝數,不僅強大了我國的軟實力,還向后人講述了我國的發展歷程。長城不僅是一個建筑,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每一位華夏兒女的驕傲。
5.3 科學價值
第一,我國歷史上最為完善的一項軍事防御工程非明長城莫屬,多年以來,在其不斷地調整建制中形成了一個從中央政權到各級軍事、行政機構的完整軍事防御體系,不僅讓后人嘆為觀止,還對于研究我國古代軍事防御科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第二,明長城的修筑并不是只有讓后人驚嘆,其從修筑開始到現在,吸取了歷朝歷代的建造技法,不斷去其糟粕、融合優化,在多次的修建和積累中,充分展現了我國長城防御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明長城還充分借助了地理優勢,發揮自然環境的作用,用險制塞,從整體上構建了嚴密的布局。其中建造的各個烽火相望、頃刻千里的通信報警聯絡系統,能夠在第一時間向他人傳遞信息,再結合多樣化的藝術構造方法,這對于現在研究明朝時期的軍事防御建筑建造技法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第三,長城的構建是抵御游牧部落的侵襲,所以也可以說長城是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但是,就當前已有的文獻研究資料來看,關于南北民族關系的變化、規律等研究并不多。而梳理匯總已有的研究結果,從中不難得知長城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之間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內在聯系的,通過研究長城,可以助推我國民族關系史的研究,還能夠從側面促進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6 保護建設的意義和必要性
大通縣境內的明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多個研究領域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不管是從軍事防御體系研究而言,還是從建造藝術研究而言,都是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歷經千百年的修筑,明長城吸取了不同朝代的建造技法精華,也體現出我國古代最高的建造技術水平。同時,其從宏觀層面上布局,整個軍事防御體系十分嚴密,充分發揮了地形的優勢,并就地取材不同的材料,通過拼湊、整合等方式,形成了如今這一偉大的作品,其對于研究明朝的軍事防御建筑建造技法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從多個層面著手,合理利用、保護明長城,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該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增強我國文化實力,面向全球各個國家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增強國民的自豪感,加強民族團結,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成效。同時,還能帶動經濟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從各個層面來說都有積極的影響。
7 明長城保護與開發利用
大通縣是西寧市的“后花園”,是在西寧一日游旅游文化圈范圍之內的。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明長城為大通經濟、旅游的發展發揮作用,在保護明長城大遺址的基礎上,對明長城大通段進行明長城公園的開發建設更加顯得緊迫和必要。本著“既有利于經濟建設,又利于文物保護”的原則,做好文物保護與開發工作;積極與旅游景點開發相銜接,加大對文物點文化內涵的深度研究,通過景點開發,不斷提升知名度,并使各文物點在開發中得到保護,進一步做好常規維修和修繕工作;積極發揮大通縣文物保護工作委員會的職責,進一步建立健全縣鄉村文物三級保護網絡,堅持做到“在發掘中保護,在保護中弘揚,在弘揚中提升”的發展思路。
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撥青海省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20年第二批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支持長城(大通段)文化公園科普教育館項目建設,拉開了青海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序幕。當代人孜孜不倦的守護,讓明長城綻放重生的華彩。■
參考文獻
[1]王雙琳,范熙晅,周嘉珺.淺析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遼寧省明長城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12):126-127.
[2]杜昱民.青海明長城防御體系及典型遺址易損性評價[D].蘭州:蘭州大學,2019.
[3]徐凌玉,李嚴,楊慧.明長城防御工事保護與修復方法探討:以河北徐流口長城為例[J].建筑學報,2019(S1):188-193.
[4]馮君明.明長城遺產廊道構建方法研究:以明陽和、天城衛轄區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5]陳婷婷.陜北明長城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長江叢刊,2018(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