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多

摘 要:在漢帝國的郵驛交通體系中,懸泉置扮演著樞紐的角色。懸泉置設有廚,為往來人員提供飲食,傳食的供應是懸泉置日常運行的重要功能。傳食接待主要是提供飲食、傳食制作和登記入冊。供應標準與爵位和秩級有關,依據秩級吏員身份等級差別,飲食供應質量、數量及品類有別。懸泉置機構運轉所需的傳食來源于敦煌郡、效谷縣及周邊縣、置,其相應較高的運行成本對地方財政造成較大的壓力。
關鍵詞:漢代;懸泉置;傳食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28
懸泉置是漢帝國設立在河西地區較為重要的一處驛置機構,不僅為官府人員物資流動、信息傳達提供后勤保障和支持,而且為維護邊境地區安全、加強中外交流發揮較為重要的作用。《漢書·王莽傳》載:“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師古曰:“廚,行道飲食處。傳,置驛之舍也。”“傳”之所在地備有“食廚”,懸泉置作為官方的接待機構,傳食供應是其主要任務。傳統正史關于置的記載非常零散,置的構成和運轉情況尚無從知曉。1992年漢代懸泉置遺址的發掘,大量與懸泉置有關的簡牘文物資料問世,為我們認識懸泉置乃至漢代置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懸泉漢簡中有大量傳食供應和使用的記載,結合其他秦漢簡牘資料探討懸泉置日常傳食管理運行狀況十分必要。
1 傳食的種類
懸泉置設有廚,為往來人員提供飲食。這種傳食的供給包括人的傳食供應和傳馬的飼料供給。睡虎地秦簡中《傳食律》就是明確關于驛站供給傳食的法律規定,規定了供給對象和標準。如:“御史卒人使者,食稗米半斗,醬駟(四)分升一,采(菜)羹,給之韭。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之從者,食(糲)米半斗;仆,少半斗。”“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無)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糲)米一斗,有采(菜)羹,鹽廿二分升二。”這兩條簡文規定了傳食的供應與官吏等級有關,爵位高者食物類型豐富。享受的食物有稗米、醬、菜羹、芻稿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傳食律》232至234簡記載:“丞相、御史及諸二千石官使人,若遣吏、新為官及屬尉、佐以上征若遷徙者,及軍吏、縣道有尤急言變事,皆得為傳食。車大夫稗米半斗,參食,從者稗米,皆給草具。車大夫醬四分升一,鹽及從者人各廿二分升一。”規定傳食供應的身份和不同秩級的官吏供應標準有所不同,且主要供應稗米、糲米,輔食醬。懸泉漢簡《過長羅侯費用簿》中主食供應為粟和米,還有肉食類的羊、牛、魚、雞肉,輔食有醬還有豆豉等。《元康四年雞出入簿》用于招待秩級高的官吏,比如對長羅侯軍長、長史、軍侯丞、司馬丞、斥候等人招待牛肉、魚肉、羊肉,對長吏、使者、大司農卒史、丞相史、長史、太醫、刺史等招待雞肉,而監史一級及等級在其下的官吏是不允許供肉。
秦漢傳馬飼料,常見的有禾、菽、糜、芻、槁等。懸泉漢簡中記載傳馬飼料還有粟、菽、麥、茭草、穬麥。其中的茭草是懸泉置主要喂養傳馬的飼料,郡縣還專門派人來為懸泉置收割茭草。如:
簡1,制曰:下大司徒、大司空,臣謹案:令曰:未央廄、騎馬、大廄馬日食粟斗一升、叔(菽)一升。置傳馬粟斗一升,叔(菽)一升。其當空道日益粟,粟斗一升。長安、新豐、鄭、華陰、渭成(城)、扶風廄傳馬加食,匹日粟斗一升。車騎馬匹日用粟、叔(菽)各一升。建始元年,丞相衡、御史大夫譚。(ⅡT0214②:556)
簡2,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魚離置嗇夫禹移縣(懸)泉置遣佐光持傳馬十匹為馮夫人柱廩穬麥小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鈞今寫券墨移書到受薄(簿)入三月報毋令繆(謬)如律令。(ⅡT0115③:96)
簡3,鴻嘉三年七月辛未朔己丑敦煌長史充國行太守事庫守令守部千人喜兼行丞事謂郡庫效谷。今調牛車假效谷為遮要縣泉置運甲卒所伐茭如牒書到遣吏持縣泉置前年所假牛車八兩輸郡庫。(Ⅰ90DXT0110①:22)
簡4,陽朔元年七月丙午朔乙酉效谷守丞何敢言之府調甲卒五百卌一人為縣兩置伐茭給當。食者遣丞將護無接任小吏畢已移簿·謹案甲卒伐茭三處守長定守尉封逐殺人賊馬并。(ⅡT0112②:112A)
簡1是各類馬匹增加飼料的詔令,是研究漢代馬政的重要資料,記載的傳馬飼料是粟、菽。簡2中喂養的飼料是穬麥,是懸泉置常見的傳馬飼料。后2條簡文是郡、縣專門調人幫助懸泉置伐茭的記錄。鴻嘉三年、陽朔元年,敦煌郡調牛車幫助懸泉置運輸茭草,反映茭草對供給傳馬飼料的重要性。
2 傳食的來源
從懸泉漢簡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懸泉置的傳食來源廣泛,主要來源于敦煌郡所屬效谷縣,或其他縣等地方機構。
簡5,·最凡雞卌四只。正月盡十二月丁卯受縣雞廿八只一枚、正月盡十二月丁卯置自買雞十五只一枚、直錢千二百一十五、唯廷給。(Ⅰ90DXT0112③:129)
簡6,入魚十枚,受縣。(Ⅰ90DXT0112③:65)
簡7,效谷長禹、丞壽告遮要、縣(懸)泉置,破羌將軍騎萬人從東方來,會正月七日,今調米、肉、飴棗,書到受作,毋令客到不辦具,毋忽,如律令(A)。
掾德成,尉史廣德(B)。(ⅡT0114④:340)
簡5是《元康四年雞出入簿》中的單條簡文。可以看出,有時縣里撥款,懸泉置自己購買所需食物。簡6來自《過長羅侯費用簿》,其中記載懸泉置用于接待長羅侯一行人的十條魚是效谷縣提供的,而不是懸泉置從市場購買。或許是因為懸泉置周邊沒有產魚的河流湖泊,也沒有賣魚的市場,故需從效谷縣專門提供。簡7是效谷縣發文告知懸泉置做好接待破羌將軍及其軍隊的準備。為了更好地招待,效谷縣專門調撥米、肉、飴棗等食物到懸泉置。
簡8,初元三年三月乙卯朔己未,縣泉守丞僑移縣泉置,府調淵泉穬麥四千五百石輸驛置,遣□□□安漢載穬麥如牒書,到亟受毋留。簿入四月報,毋令繆,如律令(燒黑)。(ⅤT1310③:168)
簡8中懸泉置的傳食來源于淵泉縣,敦煌郡調撥淵泉縣的穬麥給懸泉置。傳食來源除了敦煌郡屬縣,有時還來自懸泉置周邊的置、亭、里等。如簡Ⅰ90DXT0112③:123中廚嗇夫受毋窮亭卒;簡Ⅰ90DXT0112③:124中廚嗇夫時受魚離佐逢時;簡ⅡT0215④:10中廚佐定受乾齊萬歲里馬罷軍。以上說明漢代置的傳食來源廣泛,主要由郡、縣負責。
3 傳食的制作
懸泉漢簡中記載懸泉置會自行生產制備酒食。在接待長羅侯及其軍隊時,用三石糧食釀酒,一石二斗豉制作輔醬來招待過往吏員。接待過往吏員的醬由懸泉置制作,這里的醬,同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中記載的一樣,都是用大豆發酵成的調味品,因大豆種植廣泛,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在漢代人的飲食生活中,消費量最大的是豆類制作的醬。在懸泉漢簡中還有專門制醬的方子。如:
簡9,□年五月壬寅縣泉置嗇夫敞付毋窮亭長李惲為卒治醬。(Ⅱ90DXT0111①:443)
簡10,·治清醬方干脯一束清漬之。(Ⅰ90DXT0109S:272)
簡11,治血醬血一斗鹽。(Ⅱ90DXT0114S:13)
簡12,寒具毋置飴餳乘□醬炙。(Ⅱ90DXT0111②:30)
簡10、11是懸泉置制清醬和血醬的方法,制作清醬的原料是干肉一束,制作之前需要腌漬。血醬的制作原料為血一斗,加鹽。可惜兩簡殘斷,無法獲知完整制醬方法。除了醬還有豆豉,豆豉是將大豆煮熟后發酵制成。在肩水金關漢簡中豆豉又被稱為“鹽豉”。簡12中記載的飴餳是懸泉置制作的飴糖,是招待客人的重要甜品。而簡7提到的飴棗是效谷縣制作的甜棗,供應給有身份的人食用。懸泉置除了提供日常所需飲食品類,還制作輔食甜食增加食物種類。
接待用酒除了縣廷供給,很大一部分是懸泉置自釀酒。如簡:簡13,入鞠三石,受縣。(63簡)出鞠三石,以治酒之釀。(64簡)入酒二石,受縣。(73簡)出酒十八石,以過軍吏廿;斥候五人,凡七十人。(74簡)·凡酒廿。其二石受縣,十八石置所自治酒。(75簡)凡出酒廿石。(76簡)。
以上幾條簡文來自《過長羅侯費用簿》,接待長羅侯常惠一行人,從縣廷獲取酒鞠治酒。可能因自治產量低,供應不足。還需接受效谷縣的二石酒,另外十八石是自釀,所釀的十八石酒用了三石鞠。此類酒一般都是用黍、秫煮熟后加上酵母釀制而成,不需要蒸餾,成酒的過程很短。還有一種飲品是自制的米汁。如簡:簡14,音白。嗇夫坐前自者張威卿病劇歐不止飲藥又莓愿請一胡婢使者治米汁。(Ⅰ90DXT0210①:19)
簡文背景不太明確,卻出現在懸泉置,可以發現當時置內也制作米汁這項飲品。具體制作方法無從知曉,但是可以大致推測是將米蒸熟,過濾出來的湯汁,供往來人員飲用,增加飽腹感和緩解口干。
4 傳食的供應量
供應來往官員的傳食標準,一般都是根據爵位等級和秩級高低而定。以下列舉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懸泉漢簡、居延漢簡和肩水金關漢簡中關于官吏的飲食標準,見表1。從表1可知,享受傳食供應的吏員秩級及供應標準。在秦時爵位是供應傳食的主要依據,到漢代時秩級成為主要標準。漢朝武帝后,為經營西域,設置眾多郵驛機構,加強物資供應與吏員接待能力。由于漢初規定的《傳食律》中的接待標準已不能適應要求,繼而頒發了一系列詔令來符合滿足各地所需。懸泉漢簡顯示,漢政府規定在一般情況下,傳食供應標準為每人每日三升;外國首領和使者等人則每人每餐四升,還需供應肉和酒,以高規格接待,以示禮遇;在特殊情況下,如《過長羅侯費用簿》和《元康四年雞出入簿》反映的史實,因軍隊的特殊使命,犒勞奔波勞累的將士,提供牛肉、羊、雞、魚、酒、粟、米、豉類食物,招待規格和標準遠高于律令規定。這也說明傳食供應量需因時因地制宜。睡虎地秦簡《倉律》簡47規定,傳馬喂食一次,返程時可再喂食一次,需要八匹馬一起喂養,連續駕駛,也不能超過一天一次的定量。張家山漢簡與懸泉漢簡相關律令簡文顯示,漢政府規定了漢代傳置傳馬飼料的供應量。其中張家山漢簡《金布律》簡425規定了傳馬的飼養標準為每天每匹豆類一斗半,而由懸泉漢簡(ⅡT0214①:48)“·右令史以下百二人,馬匹二匹,匹一斗五升,用粟十五石三斗。校尉、侯、司馬以□用廿一石三斗”所示,漢簡規定了每天每匹馬食粟一斗五升,與張家山漢簡反映的所用飼料數量一致,不同的是飼料的種類。
5 結語
綜上可知,懸泉置是漢代敦煌郡效谷縣下的縣級郵驛機構,在郵書傳遞、物資輸送、公務人員的迎來送往、邊塞防御、溝通絲綢之路交通上曾發揮了重要作用。懸泉置內部機構完善,置內設有置、廄、傳舍、廚。置為領導機構,與其他機構存在主從關系并負責接待,廚、廄、傳舍分別提供飲食、車馬、住宿等服務。像懸泉置這樣的具有接待功能的漢代邊郡郵驛機構,供應來往人員的傳食主要以糧食類作物為主,缺少蔬菜類食物。這與當地水文氣候有關,氣候干旱缺水不適宜蔬菜類作物的生長。另外,不同級別的吏員傳食供給的種類和供應量均不相同,依級別高低等級呈正相關。秩級地位高者享受傳置供給的主食還有肉類食物,并輔以醬,甚至還提供酒水。可見,雖然地處邊塞,條件艱苦,但高級吏員也能享受較好的待遇。漢代懸泉置喂養傳馬的主要食物是茭草、粟、菽和穬麥。由于所需茭草成本低廉、供應量大,郡、縣還需專門調人幫助懸泉置伐茭和輸送茭草至懸泉。懸泉置馬匹喂養茭草與粟、菽谷物搭配,應是綜合考慮了馬匹的營養和成本。另外,在秦漢時期有關馬匹飼料的供給制度不僅有國家層面的飼料供應標準,還有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符合地方具體情況的供給方式。而懸泉置內傳食大體上來源于郡、縣,有時外出采購或自產自銷。作為綜合性的服務機構,置內消耗和供應不具營利性,接待往來人員留宿和享受傳食,運行成本均由上級機構承擔。■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王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4122.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60.
[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40.
[4]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7-78.
[5]郭志勇.秦漢傳食制度考述[D].鄭州:鄭州大學,2013.
[6]張俊民.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356.
[7]王子今.漢代河西軍民飲食生活中的“醬”與“豉”[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5-11.
[8]甘肅簡牘博物館.懸泉漢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9:75.
[9]甘肅簡牘博物館.懸泉漢簡:貳[M].上海:中西書局,2021:451.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0:220.
[11]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肩水金關漢簡1:上[M].上海:中西書局,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