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岱岳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49處,被納入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的多達80處,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縣。岱岳區的不可移動文物遍布全區,區域分布具有范圍廣、密集程度高且極為均衡等特點。岱岳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尤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絕對數量和百平方千米內的相對數量都比較高,在全省136個縣級政區中具有比較優勢。岱岳區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以至20世紀末,綿延6000余年,脈絡清晰且無空白年代;種類齊全,為研究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年代、政治制度史、建筑史、岱岳及周邊地區在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和國家獨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等留下了翔實確鑿的依據。剖析岱岳區不可移動文物特點,有助于創新“文物+”和“+文物”思路,推動文物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岱岳區;不可移動文物;區域分布;數量等級;年代類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41
岱岳區為山東泰安市轄區,歷史悠久,古跡豐富,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49處,其中被納入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的達80處,年代縱貫新石器時代以至20世紀末,為今人開展遠古人類文明起源、古代文化繁榮、近代民族獨立解放、現代社會主義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專題研究留下了大量一手實物史料。“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系統梳理和深度挖掘岱岳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凸出其文化標識,快速推進其“兩創”尤其重要和必要。本文擬結合泰安市岱岳區文物局所藏檔案材料,選取該區80處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區域分布、數量等級、年代跨度、形態種類等方面進行考析,以期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其不可移動文物的真實面貌。
1 區域分布
岱岳區總面積917平方千米,轄粥店街道辦事處、天平街道辦事處2個辦事處,山口鎮、大汶口鎮、祝陽鎮、范鎮、角峪鎮、馬莊鎮、滿莊鎮、夏張鎮、道朗鎮9個鎮①。按照149處不可移動文物總量進行計算,平均6.15平方千米就有1處(917/149=6.15),每百平方千米的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密度達16.25處(149/9.17=16.25),密集程度較高;11個鎮街平均有13.55處(149/11=13.55)不可移動文物。各鎮街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具體如下:粥店街道辦事處分別4處、4處,天平街道辦事處分別1處、7處,祝陽鎮分別8處、3處,山口鎮分別1處、5處,范鎮分別6處、6處,角峪鎮分別7處、5處,滿莊鎮分別12處、8處,大汶口鎮分別11處、4處,道朗鎮分別12處、18處,夏張鎮分別14處、7處,馬莊鎮分別4處、2處。這形象地表明,岱岳區全區11個鎮街無一未有不可移動文物,無一未有文物保護單位。
岱岳區背部緊靠泰山之陽,按照地理位置可劃分為中部、東部、南部、西部四個區域,如圖1所示,149處不可移動文物比較均勻地分布于各個區域,并且在絕對數量上未有明顯差距。中部核心城區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雖然最少,也達到了16處,且該區域面積最小,單位面積內的數量與其他區域大致相當;西部的文物保護單位、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以及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均為最多;南部單位面積內的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這說明,岱岳區的不可移動文物遍布全區,區域分布具有范圍廣、密集程度高且極為均衡等顯著特點。
2 數量、等級分析
岱岳區149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80處納入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占比53.69%,一般不可移動文物69處,占比46.31%。圖2比較直觀地反映出該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分布情況。截至最新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2019年10月7日)、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2022年1月14日),山東省共有22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項目7處、居全國第9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8處、居全國首位,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萬余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②。在該部分,本文主要選取該區21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表1)作為研究對象,在省內縣級政區③中進行數量的比較分析。
一是岱岳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絕對數量。該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是全省平均1.66處(226/136=1.66)的2.4倍,占全省總量的1.77%(4/226=0.0177),遠高于縣級政區的平均占比0.74%(1/136=0.0074),列全省第16位④,數量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濟寧曲阜市13處、濟寧鄒城市8處、濰坊市青州市6處、濟南歷城區6處、濟南長清區6處、濟南章丘區6處、淄博臨淄區6處、淄博淄川區6處、青島膠州市5處、棗莊滕州市5處、煙臺芝罘區5處、煙臺蓬萊區5處、濰坊臨朐縣5處、濟寧任城區5處、濟寧兗州區5處。該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遠高于14.47處(1968/136=14.47)的平均值,列全省第24位⑤,數量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棗莊滕州市60處、濟寧曲阜市55處、淄博淄川區44處、濰坊青州市40處、濟寧鄒城市39處、威海環翠區32處、濟南歷下區31處、濰坊昌邑縣28處、煙臺芝罘區28處、淄博博山區26處、濟寧任城區26處、菏澤巨野縣25處、泰安泰山區21處、淄博周村區20處、濟寧嘉祥縣20處、濟南市中區20處、泰安新泰市20處、泰安肥城市20處、煙臺牟平區19處、濟南歷城區18處、青島即墨區18處、棗莊山亭區18處、日照莒南縣18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1處,遠高于16.13處(226+1968/136=16.13)的平均值,列全省第19位⑥,數量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濟寧曲阜市68處、棗莊滕州市65處、淄博淄川區51處、濟寧鄒城市47處、濰坊青州市46處、煙臺芝罘區33處、威海環翠區32處、濟南歷下區31處、濟寧任城區31處、濰坊昌邑縣28處、淄博博山區26處、泰安泰山區25處、菏澤巨野縣25處、濟南歷城區24處、濟南市中區23處、濟寧嘉祥縣23處、濟寧兗州區22處、泰安肥城市22處。
二是以百平方千米為單位,岱岳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相對數量⑦。該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44處,列全省第11位,數量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煙臺芝罘區2.79處、濟寧曲阜市1.60處、泰安泰山區1.19處、濟寧兗州區0.93處、淄博臨淄區0.90處、濟寧任城區0.77處、淄博淄川區0.63處、濟南長清區0.51處、濟寧鄒城市0.50處、濟南歷城區0.4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5處,列全省第18位,數量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濟南歷下區16.40處、煙臺芝罘區15.64處、威海環翠區8.27處、濟南市中區7.14處、濟寧曲阜市6.75處、淄博周村區6.51處、泰安泰山區6.23處、淄博淄川區4.58處、棗莊滕州市4.01處、濟寧任城區3.99處、淄博博山區3.74處、濟寧兗州區3.18處、棗莊嶧城區2.67處、濰坊青州市2.55處、濟寧鄒城市2.41處、濟寧嘉祥縣2.38處、菏澤巨野縣1.92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29處,列全省第17位,數量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煙臺芝罘區18.44處、濟南歷下區16.93處、威海環翠區8.92處、濟南市中區8.21處、濟寧曲阜市8.34處、泰安泰山區7.42處、淄博周村區6.51處、淄博淄川區5.21處、濟寧任城區4.76處、棗莊滕州市4.35處、濟寧兗州區4.11處、淄博博山區4.01處、濰坊青州市2.93處、濟寧鄒城市2.91處、濟寧嘉祥縣2.74處、棗莊嶧城區2.67處。
這說明,岱岳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都比較高,在全省136個縣級政區中具有顯著優勢,文物大縣稱謂名副其實,實踐也證明,該區不僅為推動全省文物事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史料,而且受到上級部門表彰獎勵。目前山東博物館展覽的大量陶器、獐牙、龜甲等即發掘于岱岳區的大汶口遺址,2022年2月,山東省委編辦、泰安市委編辦分別為岱岳區下沉4名、3名事業編制,專項用于補充考古研究單位人員力量⑧。
3 年代、類別
根據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對中國歷史的分期⑨和考古學界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六大分類標準(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梳理岱岳區80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年代分布和類型情況,形成圖3和圖4。
根據圖3及岱岳區文物局所藏全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資料,80處文物保護單位中除碧霞行宮遺址年代待定外,其余79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如表1中的大汶口遺址)以至20世紀末,綿延6000余年,無文物空白年代,為確定岱岳區主要不可移動文物時間軸提供了清晰完整的脈絡。其中,遠古時代5處、上古時代6處、中古時代58處、近代以來10處,分別占比6%、8%、73%、13%,又以中古時代的文保單位數量最多,這說明岱岳區的文明發展軌跡是豐富完整的,在中國歷史的各個主要階段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根據圖4,岱岳區80處文物保護單位種類齊全,有古遺址35處、古墓葬5處、古建筑29處、石窟寺及石刻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8處,分別占比44%、6%、36%、4%、10%,為研究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年代、政治制度史、建筑史等留下了翔實確鑿的實物資料。
古遺址、古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是反映當時社會文明程度、人文風俗等的重要標志。以大汶口遺址為例,筆者曾在《泰山地區歷史文化論綱》⑩一文中,結合出土的生產工具、豬頭、有文字的彩陶、玉器以及男女合葬現象,得出了“(大汶口一帶)至遲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現象,產生階級,形成私有制,邁進了文明的門檻”“大汶口文化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初期文明社會。與同期的仰韶文化及浙江的河姆渡文化等其他地區的文化體系相比,它的文明程度更高些”等結論。這說明,岱岳區的文明起源較早,與中華文明的誕生相生相伴。
綜上所述,岱岳區的不可移動文物特點鮮明,文物保護單位在等級、數量、種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縣域比較優勢。大汶口遺址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提供了實物證據,將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兩三千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努力“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因此,要自覺將岱岳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融入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戰略,納入到泰山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大局,做好“文物+”和“旅游+”文章,一方面要推動文物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做好紅色文物資源的創造性運用,從革命文物資源本體出發,進一步深挖革命文物價值,大力提升重點文物特別是革命文物對公眾開放水平,打造一批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黨史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打造經典精品紅色線路,開發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推動紅色基因傳承向縱深發展。同時,還要持續加強以文物為載體的優秀岱岳文化、岱岳精神的深入剖析闡釋,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從而發揮出獨特的時代價值。
注釋
①信息來源于泰安市岱岳區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daiyue.gov.cn/col/col47159/index.html)。
②數據來源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http://whhly.shandong.gov.cn/art/2020/5/26/art_68380_9179496.html)。
③截至2020年12月底,山東省共有市轄區58個、縣級市26個、縣52個,總計136個縣級政區。數據來源于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shandong.gov.cn/col/col97866/index.html)。
④根據國務院已公布的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匯總計算得出相關數據。
⑤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已公布的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匯總計算得出相關數據。
⑥根據國務院已公布的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山東省人民政府已公布的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匯總計算得出相關數據。
⑦該部分的數據均是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shandong.gov.cn/col/col97866/index.html)公布的縣級政區的相關信息,并結合上文各級文保數量計算得出,具體運算過程不再贅述。
⑧參考《中共山東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加強市縣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機構編制保障的通知》(魯編辦〔2022〕16號)。
⑨白壽彝先生在其所著《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將中國古史作了遠古時代(距今約170萬年前至夏商周前)、上古時代(夏商周時期)、中古時代(秦漢至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近代(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四大分期,為目前學界最為流行和最具權威之觀點。
⑩文景剛.泰山地區歷史文化論綱[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