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娟



摘 要:明清古建筑有著鮮明的特色,是中國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保護和修繕古建筑對傳承歷史記憶、活化文物資源、服務群眾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修繕和保護古建筑的基礎上,要發揮資源優勢,探索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加強鄉村文物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實現古建筑保護和文旅融合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更好地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古建筑;修繕保護;鄉村旅游;路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43
1 明清古建筑的文化特色與保護現狀
明清古建筑是我們學習和了解明清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信息的重要載體。文物普查資料顯示在我國現存古建筑中明清古建筑占有很大比例。明清古建筑以磚石和木結構為主,因木結構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壓、抗震能力,因此保存時間較長。明清古建筑的建筑造型精美、風格獨特、人文氣息和藝術魅力濃厚,包括花窗、石刻、紋飾、浮雕等建筑工藝,都是中華傳統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令人嘆為觀止。如浙江省東陽市區的盧宅(圖1),是江南著名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我國明清建筑藝術中的歷史瑰寶。縱深約300米,占地約0.34平方千米,有明清古建筑數千棟,包括柱史第、方伯第、五臺堂、龍尾廳、大夫第、世進士第六大組成部分,因其空間布局與北京故宮紫禁城相似,因此,也有“民間故宮”的美譽,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年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社會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也顯著增強,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逐漸步入了科學有序的發展軌道。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明清古建筑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有些古建筑歷經戰亂和風雨侵蝕,建筑本體損毀嚴重,墻體、屋面、構架、木基等出現老化,部分構件出現斷裂和缺失現象,有的還出現了病蟲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古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部分地區也存在管理缺位和執法不嚴、修繕保護資金投入不足、文物修繕專業人才力量不足等問題。因此,明清古建筑的修繕保護問題是當前文博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針對瀕危古建筑,需要進行搶救性修繕和保護,才能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2 明清古建筑修繕保護方針與關鍵環節
明清古建筑的修繕保護要堅持科學有序、穩步推進。通過制定科學的修飾保護規劃,將修繕、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深入挖掘本地區的古建筑資源,摸清家底,做好臺賬,研究闡釋其文化內涵,使其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應用的作用。
一是嚴格遵守文物保護的工作方針和有關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全面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把古建筑的修繕和保護作為保護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要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文物執法部門和城建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古建筑的日常執法和巡查工作,及時整治各類影響古建筑安全的違法行為和隱患,為古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提供安全有序的法治環境和社會氛圍。
二是要遵循最小干預和維護文物本體真實性的原則。修繕古建筑時,要對古建筑的建設年代、建筑工藝和歷史沿革進行詳細的研究,采用最傳統的修繕工藝,實現建筑材料、工藝和特色的高度還原。如北京故宮的修繕和維護涉及很多傳統的工藝方法,為了保護其歷史原貌,要求專業技術人員遵循古法修繕工藝,對墻體的抹灰、門窗的彩飾進行修繕時,需要調制磚灰、豬血、淀粉、桐油、麻等配方,其沒有任何有害的化學成分,也不存在污染,是純正的古建筑綠色環保材料。在現代材料和技術的條件下,它們雖然顯得有些復古和落后,但是這種傳統的工藝和配方才能彰顯故宮古建筑的古樸和淳厚之感,這是現代材料所不能比擬的,也讓我們領略到了明清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大國工匠精神。
三是對古建筑進行科學評估,實現精準發力。在對明清古建筑修繕過程中,要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對需要修復的部位和建筑構件進行科學評估和認定,找出修繕部位和病蟲害類型,建立完善修繕保護方案和規劃,建立古建筑修繕保護健康檔案,組織召開專家評估會議,對古建筑的修繕保護規劃進行討論和評估。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建筑本體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和信息測量,掌握最全面和準確的基礎資料。
四是加強現代科技手段在古建筑修繕中的應用。明清古建筑的修繕工作是一項專業技術很強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專業領域,既包括保護理念和科學知識,也包括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目前,運用在古建筑修繕方面的技術包括激光掃描、三維成像、無損檢測等技術,可以全面有效地評估古建筑的現狀,獲取古建筑的精準尺寸,判定古建筑內部的空隙和殘缺部位。如浙江金華市文物管理部門運用現代科技技術,對轄區的諸葛八卦村(圖2)、雙林寺等古建筑遺產進行深入剖析,通過3D立體技術制作了古建筑的3D動畫,實現了對古建筑遺址的空間數字化展現,通過3D立體再現技術提高了對古建筑修繕保護預判能力,降低了工程投入,提高了修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3 明清古建筑修繕保護的創新性模式與路徑
要讓古建筑和古村落真正“活起來”需凝聚人氣,不能只將明清古建筑單純作為一個文物建筑,而是要讓文物資源融入現代文化旅游的大趨勢下,煥發出古建筑的藝術活力和人文價值。
一是制定科學的古建筑保護規劃。拆除古建筑群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違章建筑以及其他與古建筑群風格格格不入的現代建筑,營造古建筑群最佳的環境氛圍。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云南省通海縣遵循“古城歷史文化核心、新區綜合服務中心”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古城建筑保護和利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積極開展古建筑環境整治工作,先后拆除了古建筑群內的招待所、中醫院、辦公樓等影響歷史城區風貌的現代建筑,將有關單位和居民遷入新城區,較好緩解了古城區的人口壓力,切實保護古城區建筑群安全有序,維護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形象和風格。
二是采用統一連片開發模式。如湖南省永州道縣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創建行動,堅持因地制宜、自下而上、農民參與的方法,注重保護古建筑、古民居,大力實施“拯救老屋行動”,對全縣1000余處古民居、古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保留了古村莊原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同時,還遵循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對明清古村落、紅色村莊等文化資源實施連片保護,使古民居迎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中包括著名的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故居(圖3)也在其內。
三是采取社會認領的模式。如廣東省開平市創新碉樓認養、碉樓托管等模式,累計托管碉樓古建筑60多座,近2000座碉樓實現“一樓一碼”。又如,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門創新思路,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制定了《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參與文物認養。山西省工商聯每年牽頭組織召開多次文物建筑認養推介會,取得了顯著成效,激活了社會資本服務社會公益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山西省完成文物認養明清古建筑200多處,吸收社會資金達3億元以上。
四是探索“保險+服務”的古建筑風險防控模式。風險防范是古建筑保護的重要難題之一,寧波市敢于突破常規,創新性試點文物古建筑綜合保險,采取“保險+服務”的模式。2018年,寧波市將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宅(圖4),也是范仲淹的第二十六世子宅,納入文物保護綜合險保障范圍首批示范點,也是浙江省首個文保建筑項目。該保險模式的優點在于通過引入動態監測服務,由第三方機構派出消防工程師和結構工程師對古建筑進行安全動態式檢測,為文物管理機構監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
4 古建筑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政策支持
和其他文物修繕技術一樣,明清古建筑的修繕也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門類,古代工匠建造古建筑時除了圖紙以外,還有一些屬于保密性的祖傳工藝,包括建造的經驗等,有些已經失傳,因此在修繕過程中專業技術人員要認真研究古建筑的原始構造和工藝特色,具備扎實的古建筑基礎知識、豐富的修繕保護工作經驗,才能將修繕工作做到最佳質量。為更好地培養和造就古建筑修復人才隊伍,各級文博機構和高校都要加強對相關專業人才的招生和培養,推進傳統工藝的課題研究,加大項目研發資金投入,為古建筑修繕和保護工作提供財政保障、人才和智力支持。2015年,國家將文物修復師列入國家的職業名錄,并公布《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該標準包括木作、泥瓦作、油漆作、石作、壁畫彩塑等古建筑修復方面的職業方向,具有很高的操作性,為古建筑修復師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21年,由國家文物局、曲阜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2021年全國文物職業技能競賽,也是我國舉辦的第二屆文物修復職業技能比賽。比賽吸引了國內文物修繕方面的專家和人才,有的來自文博系統,有的來自考古研究機構,還有的來自古建筑公司,比賽項目包括古建筑木作、古建筑彩畫作、古建筑瓦作等技能,不僅要考核理論知識,而且還注重實踐操作技能,對參賽選手的技藝和耐心進行全面的考驗。
5 依托古建筑資源,振興鄉村文化旅游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目標,而鄉村旅游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我國絕大多數的明清古建筑都分布在鄉村和古村落,因此是鄉村振興必須依托的戰略資源,必須充分利用好古建筑資源,才能為鄉村振興賦能,實現雙贏的發展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古建筑長效保護機制。加強古建筑文物管理機構建設,落實古建筑修繕和保護經費。文物管理部門、建設部門、城市管理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對古建筑群內的違章建筑進行執法拆除,嚴厲打擊各類損毀古建筑的違法行為,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日常安全維護,簽訂防火、防盜、防雷、防澇等責任書,為古建筑的安全防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發展環境。如山西省靈石縣高度重視古建筑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先后編制了《靜升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王家大院文物保護規劃》(圖5)等重點項目規劃,夯實古建筑的保護工作機制和管理責任,強化基礎性安全保護工作。又如2020年,北京海淀城管等多部門對明代古剎寺廟大殿基座周圍800余平方米的違法建設進行拆除,維護了古建筑周邊環境,為后續開展文物修繕保護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是采用“古建保護+旅游開發”的運作模式。如安徽省祁門縣依托豐富的徽派古建筑資源,積極推進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其中,文堂藝術村項目通過對原文堂小學祠堂舊址的改建、老街及相關配套景觀的總體設計,打造的一處以集休閑、采風、旅游等為一體的文化產業綜合體,不僅讓古建筑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做活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成為一處網紅打卡點。又如福建省尤溪縣桂峰村創新思路和舉措,與村民簽訂了20年的合作協議,由村集體統一對村民的古民居建筑進行收儲和對外招投標開發,有效整合了村落的文物資源,形成了一種資源共享和共同受益的運行機制,既保護了寶貴的古建筑資源,又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實現了雙贏的發展格局。
三是打造生態觀光民宿,帶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如安徽黟縣南屏村(圖6)是古村民宿開發模式的典型村落,依山傍水,有300多套明清古民居院落,而且該村通過修繕各具特色的古村民宿,吸引了眾多文物愛好者、攝影人士及游客前來打卡,帶動了古村落的住宿、餐飲、特產、健康、文創等鄉村產業的轉型發展,實現了古建筑資源與鄉村旅游和諧發展的良性發展格局。又如金華市寺平村堅持保護性開發的理念,2006年以來,先后投入上千萬元用于古建筑修繕、旅游公共設施、村莊景觀等項目,帶動了農家樂的發展,打造當地特色飲食文化,提高農業種植戶的農副產品收入,先后榮獲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農家樂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6 結語
明清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寶貴遺產。保護和傳承明清古建筑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保護好、利用好它們才能實現我國文化遺產的薪火相傳,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同時,依托明清古建筑文物資源,推進鄉村振興,也是國家戰略的實踐路徑,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模式,實現古建筑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雙贏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宋毅,曾芳芳,朱朝枝.我國古民居旅游開發中的保護與利用研究現狀[J].臺灣農業探索,2013(2):66-69.
[2]饒金通.古建筑的三維數字化建模與虛擬仿真技術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6.
[3]王晶晶.山西傳統村落保護的現狀問題與應對措施的幾點思考[J].文物世界,2014(1):53-55.
[4]馮淑華,方志遠.鄉村聚落景觀的旅游價值研究及開發模式探討[J].江西社會科學,2004(12):230-234.
[5]趙琨,范韜.淺析古建筑保護措施的合理性[J].福建建筑,2013(2):29-30.
[7]曾志蘭.福建鄉村旅游發展歷程回顧[J].林業經濟問題,2012(6):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