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種兵式旅游
“天安門升旗看了,景山公園登高望遠了,故宮角樓拍了,東交民巷到了,前門大柵欄瞧了,天壇祈年殿去了……”這是一個年輕人在一天時間內“刷”的景點。這種日行數萬步,花最少的時間和費用“打卡”最多的景點的旅游方式,主打的就是“極限挑戰”,被稱為“特種兵式旅游”。選擇此種旅游方式的多為大學生等年輕人群體。大學生們一般選擇周五晚上或雙休日清晨出發去旅行,在周一早上趕回學校上課。由于時間緊、景點多,他們在行程安排上精確到了分鐘,從出發到返程,每段時間都“物盡其用”。比如很多人會選擇在火車上甚至車站里度過夜晚,既節約時間,又省了一筆住宿費用。對“特種兵式旅游”的玩法,網友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旅行不應該純“打卡”,“這和囫圇吞棗沒什么區別”;也有網友表示,“特種兵式旅游”雖然行程倉促,卻能為青春留下更多的記憶,“雖然身體很累,但精神上得到了滿足”。
(摘編自《“旅游特種兵”火了:一天狂刷十幾個景點、日行數萬步》,“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熱詞
工作語言后遺癥
“饅頭店恢復運營了嗎?”“周末我把衣柜優化了一下。”“這里的烤冷面都有什么配置?”……不少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語言會不自覺地從口中蹦出,乍一聽也對,琢磨起來卻很別扭。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工作語言后遺癥”。不同于特定工作造成的身體損傷,工作語言侵入日常生活,實際是工作慣性在生活中的精神延伸。當工作語言進入臥室、登上家庭餐桌,相比工作語言與生活語言的距離,人們更關心的是生活與工作的界限;相比工作語言的侵入,人們更在意的是自身對工作語言侵入的無力。畢竟,在不少人看來,工作語言的泛用,象征著工作不斷延續、生活失去控制,哪怕身體在休息,精神卻仍然緊繃。因此,只有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讓其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作語言后遺癥”帶來的隱憂。
(摘編自田卜拉《張口就是術語,你有“工作語言后遺癥”嗎?》,“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
說圖
高校“2元蓋澆飯”18年不漲價
從2005年開始至今,杭州師范大學為學生推出“2元 網友熱評蓋澆飯”,已經18年未曾漲價。近期,有網友拍下介紹“2元蓋澆飯”歷史的展板圖,分享至網絡后引發熱議。
展板上介紹了學校最初推出“2元蓋澆飯”的原因:“2005年開學初,下沙1號餐廳管理人員發現有學生就餐時僅購買一份白米飯,然后就著免費湯解決三餐。
在隨后召開的學生座談會上,也有同學反映了家庭經濟困難同學的就餐問題。座談會結束后,餐廳主任立即召集管理人員商討此事,希望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盡一份綿薄之力,從而提出在餐廳開設專窗,以‘一份葷菜+一份素菜+米飯’的蓋澆飯形式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供應,僅以2元/份的標準出售,并可免費續飯。10余年來,杭州師范大學歷經了多次搬遷,但學校到哪里,‘2元蓋澆飯’特色窗口就開到哪里,即使這期間的物價持續上漲,為了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餐需求,‘2元’的價格卻始終沒有變過。”
目前,學校的倉前和下沙校區的4個食堂開設了“2元蓋澆飯”窗口,有6—8種配菜可供選擇,食堂每日還有免費湯。據統計,學校平均每日售出約1200份“2元蓋澆飯”。
(摘編自《高校“2元蓋澆飯”,18年不漲價!》,“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網友熱評
@Bohemia:看到新聞標題就知道是我們學校。我覺得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去“2元蓋澆飯”窗口打飯是不需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證明”的,這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不會覺得自己被區別對待。
@sunshine:我上大學期間,母校延安大學一直提供1元1份的饸饹,滿滿一碗,解決了無數貧困學子的吃飯問題。當年學校這一舉措讓我深受感動。
@李成明:東南大學的米粥厚實,附帶小菜,免費、管飽。
@貓會有的:吉林師范大學的食堂,早上供應2毛一碗的粥,中午花3.5元就能吃飽,懷念!
爭議
科研情侶發了篇“論文”當婚禮邀請函
前段時間,一張題為“論楊飛和姚雅琦婚禮的重要性”的論文式婚禮邀請函走紅。這份邀請函形似論文,附有期刊名稱、作者、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等。請注意其中的細節——“第520卷”“第1314期”“婚禮學報”等,每一處都體現了這對新人的用心,妥妥的“學霸專屬婚禮邀請函”。據悉,這對新人都是高校老師,從學生時代起就一直和論文打交道,于是決定將婚禮邀請函用這種方式呈現出來,這也比較契合他們的身份和經歷。不少網友看了后紛紛表示羨慕,認為這種方式十分浪漫,是獨屬于科研人的別出心裁的小驚喜。也有網友戲稱:現在婚禮請柬都開始“卷”起來了,沒點兒“科技含量”都不敢結婚了。
(摘編自《科研情侶發了篇“論文”當婚禮邀請函!網友:婚禮請柬都卷起來了?》,“詮釋干貨”微信公眾號)
“00后”用AI技術“復活”奶奶
如果用AI技術“復活”去世的人,你會得到怎樣的回應呢?博主“@吳伍六”是一位“00后”視覺設計師,他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虛擬數字人,并和她用視頻對話。視頻里,AI奶奶講著湖北方言,頭發花白,沒有牙齒,像生前一樣“嘮叨”,表情惟妙惟肖。當博主問奶奶生前和爸爸打電話說了什么,她對答如流:“我和他說,別喝酒,要節約,別打牌。”博主非常思念奶奶,在視頻中和她聊了很多,如升職加薪、最近的身體狀況,他說的每一句話她都仔細聆聽,以點頭或眨眼來回應,有時還會發出爽朗的笑聲。博主不僅分享了他的整個制作流程,還貼上相關應用的鏈接。不過,此舉也引發了爭議。有人認為:這樣能寄托哀思,很有意義。也有人認為:沒必要把已故親人做成AI,感覺像被操縱的電子玩偶。還有人認為:生活應向前看,不應過度沉浸在悲思中。
(摘編自《“00后”用AI技術“復活”奶奶!網友們吵起來了》,“央廣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