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它經濟”:現代寵物經濟與都市青年的情感消費
步入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選擇飼養寵物,他們在對寵物投入情感的過程中獲取相應的情感回饋,以此應對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對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擠壓。
01養寵人群畫像
02被寵物治愈的瞬間VS“寵物依賴癥”
素材鏈接被寵物治愈的瞬間
我的狗通常會在早上8點跑到床前扒我的被子,用水汪汪的眼睛盯著我,讓我帶它出門遛一遛。去年,我工作繁忙,有段時間沒休息好,扁桃體發炎很嚴重,發燒很痛苦,整天昏昏沉沉。那天我睡得很沉,等我醒來的時候,發現天早已大亮,一看都快11點了。我看向床邊,我的狗竟然溫馴地坐在地上望著我……我睡了這么久,它或許是知道我身體不舒服,竟然這么安靜地守護在我身旁。
失戀的時候,我回到家趴到床上就聲淚俱下。平時被我教訓不讓上床的貓咪,蹦到我的身邊,走到我面前,給我舔眼淚……一瞬間我哭得更厲害了,傷心的眼淚里也有了感動的眼淚。我抱著它,感到暖心。
我養了一只柴犬,快3個月了。印象最深的是,每當下班開門回家,它高興地撲過來,搖頭晃腦,歡天喜地地迎接我回家……我不禁感嘆:動物真的好單純,會全身心地愛著它的主人,不像一些人那么勢利,總是有目的地區別對待別人。
觀點年輕人為什么需要寵物?
在高速運轉的現代化都市中,年輕人往往背負著沉重的社會壓力,卻難以找到疏解壓力的出口。
在“996”“007”盛行的當下,越來越“卷”的工作環境使得年輕人的私人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既要努力適應并不熟悉的職場環境、熟悉尚且陌生的工作內容,又必須不斷加快自己的步調,以跟上大都市的競爭節奏。年輕人的種種焦慮情緒,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產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寵物成為都市青年獲取情緒撫慰的“最優解”。比起四處分散的好友,回家一推門就能看見的搖著尾巴繞著自己打轉的小狗,顯然更能夠給勞累一天的年輕人提供及時的愉悅。比起與有競爭及合作關系、混雜著利益和人情因素的同事往來,“鏟屎官”和“貓主子”之間圍繞貓砂和貓條展開的“戰爭”,顯然更加純粹與輕松。
最近,網絡上興起了一種奇怪的挑戰:回家不摸狗挑戰。挑戰內容非常簡單,就是讓挑戰者在結束一天工作回家以后,冷漠地對待熱烈歡迎主人的狗狗,忍住不摸它。但大部分挑戰者都在狗狗或焦慮或委屈的反應下敗下陣來。
“愛狗黨”如此瘋狂,隔壁的“愛貓黨”也不甘示弱。不少養貓的人發現自己正逐漸患上了一種新病癥:擼貓成癮綜合征,簡稱貓癮癥。他們的癥狀表現為:在長期沒有接觸貓的情況下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不思茶飯,只想擼貓。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似乎對寵物越發依賴。
素材鏈接“寵物依賴癥”
10年前,有關“寵物依賴癥”的討論還集中在“空巢老人”身上,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患上此癥。一些年輕人表示,“寵物就是我的一切”,他們不僅將寵物當成一種“情緒藥方”,用來消除孤獨感,緩解抑郁和焦慮情緒,更是給予寵物過度的愛,進而對其產生依賴,引發其他心理及情緒問題。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睡眠心理科主任蔣成剛表示,對寵物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并加劇寵物主人不愿與他人和社會接觸的傾向,甚至斬斷其與社會的聯結。
曾被確診為“寵物依賴癥”的馴犬師小陽表示,他有段時間完全喪失了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我與人握手、打招呼時,都會帶著和狗狗交流的習慣;在思維上,也是一種與寵物交流的直線思維,不懂轉彎。”
同時,蔣成剛提到,一些依賴寵物的人可能本身就有情緒問題,才會在寵物身上尋找愛與關心。但是寵物生命周期較短,如果寵物離世,容易讓寵物主人陷入更抑郁、傷心的情緒。
多位專家表示,寵物能起到陪伴、安撫作用,但切勿把期待與情感只放在寵物身上,應該主動增強自己與世界的聯結。
“寵物主人需要找到其他方法來消除孤獨感,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另外的情感聯結。”蔣成剛建議,寵物主人可以通過養寵的共同話題,拓寬人際圈,培養新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精力與愛有其他地方可以安放。“人際交往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課題。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物都是美好的,還有許多人和事值得去愛。”
(摘編自陳青冰《別把寵物當“情緒藥方”》,《半月談》2022年第4期)
03離別,寵物給我們最后的禮物
寵物殯葬師
人死了,必須安排一場體面的葬禮作為告別,這是所有文明的共通之處。
那寵物死了,主人該怎么做?陷入死亡的寂靜時,他們錯愕、悲傷,也往往束手無策。
寵物殯葬師就是這個時候最需要出現的人,他會帶著主人與愛寵好好告別,給寵物體面地送終,讓無處落腳的情感,化作最后一份禮物。
有人說寵物殯葬是個奢侈的行業,一只貓或一只狗的葬禮都要花掉上千元;也有人看到了它暴利的一面,擠破頭想進入這個行業賺錢;還有人說這個職業不吉利,從事這個行業會變得低人一等,這種偏見有時甚至來自殯葬師們的至親。
設計師出身的王英豪,在偶然看到一條關于寵物殯葬師的新聞后毅然辭去工作,開始自己創業。三年來,他每天為寵物清潔遺體、布置告別式、為寵物安樂死、安慰泣不成聲的寵物主人……
王英豪說:“我在干這行之前有過一個預判,認為老人們已經見過一些生離死別,所以比我們年輕人要更有經驗,對待寵物的離去也會更冷靜。但其實只有部分老人會表現得比較冷靜,大多數人還是會很難受,不知所措。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幫他的母親聯系我,說老太太的貓去世了,讓我去接一下。我一進那個小區,就感受到了小區蒼老的氣息,里面沒有年輕人,全都是生活節奏很慢的老人在小區里走著、聊著。過道里的聲控燈也不靈了,我走過一個漫長的黑色過道,到了老人的家。進去之后也是一個很狹窄的房間,貓在老人床邊的地板上躺著。
老太太非常吃力地彎腰把那只貓給抱了起來,抱起來的時候貓失禁了,貓尿漏了她一腿,但她就一直抱著貓。老太太本來狀態還挺好的,把貓一抱起來之后就立馬開始哭,一直在說:‘杰瑞你去了,一定要想我,一定不要忘記我。’然后很不舍地把貓交給了我。
我當時帶去一個遺體箱,她把貓放進去之后,我不敢蓋蓋子,因為我覺得對于老人來說,蓋上蓋子就意味著她再也見不著她的貓了。當時我和老人都跪在地上,我也忘了兩個人一塊兒跪了多久,最后她終于說,讓我帶它走,我才蓋上蓋子,蓋子每挪動一厘米她就要看兩眼。
走了以后我非常難受,感覺是我硬生生地把她和杰瑞分開了一樣。我每次去任何一個老小區,去接任何一位老人的寵物時,都是這種感受,有一種把他們與生活中唯一的依靠強行拆散的感覺。”
(摘編自《養寵物最痛苦的事,沒有人告訴我》,“看客inSight”微信公眾號)
觀點如何看待寵物的離去?
隨著陪伴彼此的時間不斷增長,人與寵物之間的情感羈絆也在不斷加深。對于主人來說,寵物絕不僅僅是自己頗為喜愛之物,更是自己的家人。主人和寵物之間的情感往來,是生命和生命之間的真摯溝通。物種的不同并不足以對情感的交流造成隔閡,但注定了彼此生命長度的差異性。貓、狗之類常見寵物的壽命通常只有二十年不到,主人往往需要面對寵物的衰老與死亡問題。
當寵物離去,主人不只是失去了一個所有物,更是失去了生命歷程中的一個伙伴。主人不僅要接受寵物離去的事實,以及這一事實所帶來的悲傷情緒,還需要重建缺少這樣一個伙伴之后的生活模式。當它離開后,要怎樣去適應不用早起鏟屎、晚上遛彎的日子?怎樣習慣回家推門時只見一室清寂的落寞?
主人與寵物告別,不只是在與曾經的生活伙伴告別,還是在與自己此前的一段生命歷程告別。寵物的離去,意味著曾經人與寵物朝夕相伴的溫馨時光一去不復返。為寵物的離去舉辦種種告別儀式,是對寵物的緬懷,也是對過去那段生命歷程的莊重紀念。
告別,是人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生命的榮衰所帶來的離別無法逃避。就算是在街頭隨手買來一束花,我們都要面對一周后花的凋敗。人生充滿告別,不管是與寵物告別,還是與親人、朋友、戀人告別,我們都需要在真實的情感起伏中,學會向離去的他們道別,在珍藏過往美好記憶的同時,逐步開啟新一輪的生命旅程。
五、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復興中學開展了一次主題為“尊重生命,豐富情感”的班會。班會上就“年輕人是否要養寵物”這一話題展開了辯論。正方認為,年輕人需要養寵物,因為通過飼養寵物,可以培養年輕人尊重生命的意識和促進情感溝通。反方認為,年輕人不需要養寵物,因為年輕人飼養寵物,不僅會加重生活的負擔,還可能玩物喪志,甚至可能患上“寵物依賴癥”,喪失與人打交道的基本能力。
請結合班會主題,站在正方或反方的立場寫一篇發言稿,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綜合雙方的觀點寫一篇演講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點撥
這是一道以主題班會和辯論發言為情境任務的寫作題。根據寫作要求,寫作者可從正方觀點、反方觀點、綜合觀點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角度,但都要結合班會的主題。如果選擇正方,寫作者可以從年輕人對寵物的生命與情感的認識、人與寵物之間的關系等方面來談,并穿插著寫對反方觀點的反駁。如果選擇反方,可以從年輕人正向的情感表達和溝通應該是什么樣的,以及從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來進一步談生命和情感的奧義,也要在其中穿插對正方觀點的反駁。如果選擇主持人的身份,則可以從人的生命和情感的核心與重點是什么、如何辯證統一地看待年輕人與寵物的關系等角度出發,并突出如何正確培養“尊重生命,豐富情感”的觀念。此外,在行文時,還要明確自己的身份、立場和發言對象,并注意文體格式和語言風格。
生命的價值——被需要
江蘇省高郵中學競賽班王心凌指導老師:張偉芳
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
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年輕人需要養寵物。
“我可以吃土,但別的小貓咪有的東西,我的小貓咪必須也得有!”最近互聯網上一位“鏟屎官”的話引發了不少年輕人的共鳴,而在這樣的玩笑話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當代年輕人到底是否要養寵物?
確實,年輕人初入社會,本身積蓄不多,而養寵物又是一大筆開銷——寵物糧、罐頭、洗澡美容、看病……從寵物踏入家門的那一刻起,各種經濟問題也會接踵而至。而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即使自己生活拮據,卻堅持要養寵物呢?
在一位拾荒老人破舊的三輪車上,載著五只灰頭土臉的小狗。許多人對此不解:為何老人在這般貧困的處境下還要負擔起寵物的開支?可他卻說:“每當我看到這群狗,就好像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它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點用處。”
是啊,“生活下去的希望”。關于這道辯題,我們討論的真的是年輕人是否要養寵物嗎?并不是,我們真正討論的是當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產生沖突時,我們是否能夠暫時忘卻世俗物欲的干擾,去好好享受精神上所缺失的“被需要感”。
“它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點用處”則表明,物質的富足無法填補精神的虛空,尤其對年輕一代而言,他們內心迫切渴求的是被需要、被肯定的感受。
我想,互聯網上“社恐”“社畜”等詞匯的流行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在暗流涌動的職場中,一個個年輕人被不斷“透明化”的結果。高強度的工作、高速的生活節奏正蠶食年輕人心中的豪情壯志,他們覺得自己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粒砂礫,是那般微不足道、可有可無,這才造成年輕人產生認為自己無用、不被需要,低自信,不愿社交的心理。
生活中的不如意正讓年輕人感到深深的無力,逼迫他們發出無聲的吶喊,而這樣無聲的淚水,卻能夠在自己飼養的寵物面前被拭去。
試想,當你身心俱疲地回到家中,因工作心力交瘁時,卻見寵物歡喜地朝你奔來。你為它放好糧、打好水,看著它將頭深埋入飯盆中,那一刻,你內心深處對自我的懷疑是否也會因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而得到緩解?
那一刻,寵物不單單是為打發閑暇時間而養著的小動物,更是年輕人的精神寄托,是治愈年輕人內心隱秘傷口的良藥,而所謂的“被需要感”,正是這味良藥的秘方。當年輕人意識到自己能為寵物負責,而寵物也依賴于他們時,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了自我的價值。
可也有很多人說,過度依賴寵物,會讓人不愿面對現實世界,一味沉溺在“被需要”的滿足感之中。要知道,生命的意義絕不僅僅體現在“我需要”上,更應體現在“我被需要”上。當一個人感覺不再被社會所需要,那他離真正的滅亡就不遠了。而寵物不僅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慰藉,更能給予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前進的動力與勇氣。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亮點借鑒
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對“年輕人是否需要養寵物”這一問題的看法。然后,以現實中的鮮活事例引發讀者思考:為何許多年輕人會堅持養寵物呢?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養寵物的關鍵,是讓人享受精神上所缺失的“被需要感”。這一見解不可謂不深刻,作者從更高層面關注到了當下社會年輕人普遍存在的“無力感”和“透明化”的現狀,并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寵物給人們帶來的“被需要感”,從正面表明自己對“年輕人是否需要養寵物”這一問題的態度。其觀點直擊靶心、發人深省,行文條分縷析、有理有據,體現了作者強大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寫作水平。
(江蘇省高郵中學張偉芳)
莫以尊愛之名,行傷它損己之事
江蘇省句容市第三中學高二(8)班葛倩雯指導老師:趙麗
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
大家好!
對于年輕人是否需要養寵物這一辯題,我方持否定態度。
正方辯友認為飼養寵物可以培養尊重生命的意識和促進情感溝通,我對此觀點持懷疑態度,正方辯友似乎忽略了許多客觀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由寵物引起的風波層出不窮,首先購買寵物的途徑就是個大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收養流浪動物的確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有愛心的表現,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從路邊或收容所領養一只寵物?大多數人追求的是寵物可愛的外觀、“高貴”的品種,人們漸漸地將寵物當成了攀比的工具,卻對大街上、小區里的流浪動物選擇視而不見,此舉何談尊重生命?正方辯友可曾耳聞“寵物盲盒熱”?商家將各種寵物打包放進快遞箱,發往各處,往往到貨時,“盲盒”中是一具具已經腐爛、散發惡臭的動物尸體。警方曾經在四川成都某快遞點,發現160多只奄奄一息的動物,商家正將它們打包運往各地。本該充滿未知驚喜的“盲盒”,卻異化為殘害動物的“兇手”,其中不僅沒有體現人對生命的尊重,就連對生命最基本的正確認知也不見蹤影。在商家眼中,寵物不是生命,而是賺取金錢的機器。而對購買者而言,“寵物盲盒”完美貼合他們的賭徒心理,生命于他們而言只是一件商品,他們漠視生命的重量,只在意收到的東西是否物超所值。“寵物盲盒”摧毀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意與珍惜,更別提正方所說的尊重生命與促進情感溝通。
再者,不可否認,飼養寵物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情感溝通確有促進之用,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人際關系復雜或本身有心理疾病的人來說,飼養寵物很可能帶來極端后果:他們最終會變得只愿與寵物溝通交流。人與寵物間純粹的情感,讓他們極易對復雜的現實生活產生厭惡,甚至對寵物的關心程度會遠遠超過對他人的關心,進而對社會現實漠不關心——“寵物依賴癥”便是如此。
其次,寵物花銷也是個大問題。就拿最常見的寵物貓、狗來說,疫苗接種,定期洗澡、修毛,更換不同口味的食物、不同類型的玩具等,每個月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年輕人剛剛立足社會,經濟來源本就不穩定,飼養寵物會增加生活負擔。正方辯友可能會覺得我挑了一種最麻煩的飼養方式來說。我知道有一種簡單的飼養方式,即“奶奶養大的貓、狗”,人吃什么,寵物也跟著吃什么,將打疫苗、洗澡、修剪毛發等一律免去。可是有多少年輕人愿意用老一輩的方式來飼養寵物呢?年輕人高舉“精致”的牌子,但“精致”意味著金錢,金錢意味著負擔。
我方認為:飼養寵物會增加我們的生活負擔,還可能導致我們玩物喪志,甚至可能會讓我們患上“寵物依賴癥”,喪失與人打交道的基本能力。所以無論從保護動物,抑或是年輕人的自身發展角度來講,我方都認為年輕人不需要養寵物。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亮點借鑒
本篇議論文結構清晰,觀點鮮明,作者站在反方的立場,從購買寵物的途徑、寵物對人們的情感溝通的負面影響,以及養寵物帶來的經濟負擔三個方面,闡釋了飼養寵物的弊端。當“萬物皆可盲盒”之風吹到寵物市場,寵物成了經營者手中牟利的籌碼,這造成對寵物的傷害與對生命的踐踏;對與寵物的情感溝通的過分依賴,使得年輕人愈發封閉自我、脫離現實;而飼養寵物所需要的花費則愈發加重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些問題,立場堅定地表明了自己對“年輕人是否需要養寵物”這一問題的反對態度。文章角度多元,議論深刻,以理取勝,極富感染力和說服力。
(江蘇省句容市第三中學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