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只有不斷完善學校內部教學督導體系,才能科學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內部教學督導數字化信息平臺同樣需要根據督導體系的改進而改進。主要探究從督導信息化平臺1.0升級到督導信息化平臺2.0。
教學督導工作對規范教師教學活動、保證學校教學秩序、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教學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具有監督、指導、激勵和參考咨詢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大數據技術為教學督導體系改進創造了條件。有別于場地及設備等硬件建設,教學督導平臺需要根據督導工作的改進而改進,根據最新的督導理論及學校督導體系的變化而不斷優化和提升。
一、學校內部教學督導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通過訪談教師、干部和學生后發現,學校內部教學督導體系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學校對教學督導工作重視不夠,缺乏教學質量評估量化指標體系。在深入剖析學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出現問題的根源后,基于全面質量管理和PDCA質量控制理論,學校出臺了教育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方案,優化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機構設置與隊伍,進一步完善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及實施辦法,從操作層面給出了學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和運行的具體措施。
(一)教學質量監控運行系統
繼續開展各類教學組織運行、教學檢查、教學評價等工作,進一步完善教學計劃論證制度,繼續執行領導干部聽課制度,繼續開展常規性教學檢查工作。通過生評、互評、領導評價,調研教師的教學情況,繼續完善教學事故認定和處理制度。
(二)教學信息收集、處理系統
通過在線信箱、教職工座談和調研等渠道收集教學信息。用合理的方法整理、統計、分析信息。
(三)教學質量監控反饋系統
建立全面靈活的教學信息反饋與調控制度。處理完收集的信息后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和教學單位。
二、學校內部教學督導數字化信息平臺現狀及問題
學校現建有人才培養質量監控信息化平臺,進行教育教學的質量監控。通過平臺可以掌握學校師資隊伍的基本情況,包括專職教師、兼職教師的情況,教師學歷情況、職稱情況等;掌握學生在校的總體情況;掌握學生評教、同行互評等情況;公布教學督導及教學事故情況等。現有的平臺是對照原來的教學督導工作而開發的工具類平臺,隨著學校內部教學督導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平臺定位低,功能簡單
現有的平臺是對照原來的教學督導工作而開發的工具類平臺,主要圍繞學生評教、同行互評等基本功能進行開發,通過平臺可以線上完成相關的評教工作,平臺上形成數據后,可以及時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形成各種類型的報表及圖表,平臺記錄的數據可以長期保存,而相應的教師、學生數據是圍繞評教設計的。現有平臺還具有督導通報功能,通過平臺相關部門可以發布督導通報。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理念的不斷更新,督導工作也在不斷完善中,評教與通報功能只是督導工作的一小部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二)平臺只滿足督,沒有導
現有的平臺只是收集、整理、統計相關數據,以尋找問題的思路去開展工作,造成督導工作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沒有全程監控教師的教學工作,對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點沒有進行有深度的監督和指導,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沒能體現督導的全部價值。
(三)以結構化數據為主,缺乏非結構化數據
對于督導信息化平臺,常規結構化數據依然非常重要,而非結構化數據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將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結構化數據主要是易測量、結果性、顯性化的數據,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數據的全方位采集與深度挖掘分析變得越來越重要,非結構化的、過程性的數據需求越來越重要。
(四)成型的軟件平臺,缺乏擴展彈性
學校現有的督導數字化信息平臺沒有關注到今后的擴展性,整體功能是成型的,不能隨著督導工作的不斷變化而進行升級更新,這就導致2.0平臺只能重新設計,原有的平臺有用的只有積累的基礎數據,在2.0平臺的設計中要規避這一問題。
三、學校內部教學督導信息化2.0平臺建設
督導信息化2.0平臺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依據學校整改方案,充分利用學校智慧校園優勢,逐步建立學校質量分析與監控數據平臺。通過督導信息化2.0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分析、處理,利用大數據技術為學校教學工作整改提供數據基礎。
督導信息化2.0平臺采用LAMP架構,LAMP架構是目前最成熟的WEB應用架構之一,架構穩定且擴展性強,有大量IT企業開發使用,有很強的維護升級優勢。在此架構下,督導信息化2.0選用微服務+數據中臺模式。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理念的不斷更新,督導工作也在不斷變化中,督導信息化2.0平臺也需要跟隨改變,在設計時要保證督導信息化2.0平臺具有一定的彈性與靈活性,開發時選用微服務應用開發模式,每個微服務應用都獨立開發,實現相應的功能,這樣在后期調整時將非常方便,各應用互相之間不會有太大影響,保證了應用的變化彈性。多個不同的微服務應用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塊,保證了平臺模塊的靈活性。各微服務應用通過數據接口與數據中臺進行對接,通過數據中臺對數據進行管理形成數據池。
各類督導信息化平臺大都存在數據聯系弱、數據分析缺乏與數據挖掘不深等問題,導致沒有體現督導大數據的核心價值。通過數據中臺技術能實現數據共享,能實現各類數據的有效流轉與深度挖掘,以保證對督導數據的最大化利用。
(一)繼續夯實擴展基礎結構數據
對于督導信息化平臺,基礎性結構化數據依然重要,基礎性數據就是平臺這所大廈的地基,只有夯實了基礎數據,各類微服務應用才有根基開展。專、兼職教師的所有基本情況(包括學歷、職稱、任課情況、專業結構等),學生的基本情況等依然重要。隨著督導工作的完善,畢業生、校友、用人單位、產學研合作基地的基本信息,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信息等也需要不斷擴展進平臺中。
(二)充分利用智慧校園優勢
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在不斷優化,督導信息化平臺實現與超星泛雅教學平臺對接,通過督導信息化平臺可以全面掌握每個教師的任課情況、教學計劃及一一對應的教案等教學資源,在教室中部署了常態化錄播系統,除了進教室聽課外,還可以通過常態化錄播系統進行網上點播聽課,聽課后通過督導信息化平臺進行評課,同一教研組也對教師上課情況進行點評,任課教師通過督導信息化平臺與聽課人員進行交流,根據反饋的情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日常可以進行常態化教學檢查,實現了教學督導過程中有督有導。專業系部及教研教務部門同樣可以通過督導信息化平臺系統掌握每個教師的授課情況,針對個人做個性化指導,針對總體情況做全面改進。
(三)借鑒CIPP理論進行應用設計
CIPP模式是由美國現代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的一種教育評價模式。該模式包括四個評價步驟,即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這四個步驟的英文縮寫即CIPP。在督導信息化平臺設計中,可以借鑒CIPP模式理論,對事項的檢查與評價應全面進行,如對教師的課堂評價,注意教師的差別,根據教師不同的學歷層次、專業能力、能力結構等背景進行有區別的教學督導,根據教師的教學計劃、授課教案完成情況等進行有區別的教學督導,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情況等進行有區別的教學督導,對學生掌握課程的情況、完成計劃的情況等進行有區別的教學督導。
(四)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精準督導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法。零散的督導并不能實現對教與學的全面精準掌握。在督導工作中收集各要素及全過程的數據樣本,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治理,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對掌握的督教全要素、全過程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開展綜合性、相關性分析,客觀、科學地評價教師與學生,這樣督導工作便能為師生提供科學的建議與指導。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學校內部教學督導體系的不斷完善,教學督導數字化信息平臺也需要根據督導工作的改進而更新升級。本文通過分析教學督導體系的改進,解析督導信息化平臺的不足,引入大數據技術,設計全新的督導信息化平臺,采用成熟的架構、靈活的設計模式、全面評價的設計思想,建立一套全新的督導信息化平臺,以教學督導信息化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麗娟,周航.“互聯網+”時代教育督導信息化建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8(7).
[2]康紅鈺,劉喜民,謝堯臣,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督導系統平臺建設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21(6).
[3]楊濱.高等院校教學督導信息化系統建設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8(1).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