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
中職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將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不利影響。基于此,職業教育要謀求更好的發展,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就成了勢在必行的迫切任務。
但目前很多中職學校解決問題的策略還停留在“就事論事”“亡羊補牢”層面,這不利于中職生的健康成長。本課題的研究是以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為抓手分析存在的問題,積極構建“六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使學生更勇敢,坦然面對困難挫折,正確釋放壓力,取得良好成效。
二、目前中職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結合我校近十年來的心理健康普查數據,初步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進行元分析,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及存在的心理問題見下表。
(一)近十年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
從近十年對我校中職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數據來看,有心理問題傾向的新生比例有增加的趨勢,這也說明中職生心理健康工作刻不容緩。
(二)中職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學習類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完全能適應中職學習生活的占43.4%,不能適應中職學習生活的占7.6%,有點不適應的占49%,所以說很大一部分中職生存在學習適應問題。具體表現在:其一,學習缺乏動力,目標不明確。在“為何上職業學校”這個問題上,想學一門技術好就業的占58%,沒考上高中無可奈何的占25.6%,想拿一個文憑的占13.8%,不知道的占2.6%。其二,學習信心不足,存在厭學情緒。有部分學生初中階段成績還可以,但沒能進入普通高中,進入中專也是極不情愿,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父母以及別人的冷眼和嘆息、自己的失望無疑都給他們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從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以上這些現象無疑會使中職生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導致他們厭學現象嚴重,精神空虛、無所事事。
2.人際關系問題
首先,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學生很多方面的缺點使部分中職教師對學生缺乏信心。
其次,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中職生社會意識的增強,使其交友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由于其對為人處世的原則、方法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在實踐過程中也少有人指導,于是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時常碰壁,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
最后,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在調查中,有36.8%的中職生與父母的溝通存在困難,很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他們不愿意回家或者與父母矛盾沖突不斷;有62.3%的中職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或喜好,對父母缺乏了解。
3.情感類問題
調查中發現中職生對異性表達好感時,爽快答應的占35.8%,不知所措的占15.3%,猶豫不決的占13.5%,理智回絕的占32.7%,其他占2.7%。中職生正處于人生的花季雨季,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惑。
4.個性心理方面問題
自我心理兩極分化,要么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自我否定;要么自我膨脹,自私自利,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理想和目標,學習態度不端正,社會適應能力弱,判斷是非能力差,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害,叛逆心理等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
(三)心理健康工作建議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建議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改善和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學校的教育
加強學校的教育,改善教育制度,學生一味專注學習及學習成績,容易增加學習、自責、過敏方面的心理壓力,學校應全方位發展教育,尤其是加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2.家長的教育
在學校加強健康教育的同時,家長也應積極配合。家長是造成學生心理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學生不想讓家長失望,故家長應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給孩子多一些關心,對其成績不要過分苛求,減少對孩子的責罵,積極地鼓勵孩子。
3.社會的重視
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只以學習成績為主,不能只單方面考慮問題,應全方位看待問題,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品質、動手能力。
三、系統開展“‘六位一體’心理助跑工程”
(一)建立“金字塔式”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責任制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班主任、授課教師、家長、學生這六個層次一起發力,不斷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二)構建“六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從隊伍建設、網絡體系、危機干預、課堂教學、心理疏導、心理活動等方面,探索學生危機干預的途徑與方法,為學生心理健康疏導提供系統的、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指導方案。
1.加強三支隊伍建設
建設以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為骨干、心理輔導員及帶班輔導員隊伍為主力、班級心理委員和其他學生骨干隊伍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員參與模式,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好保駕護航。一是依托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專職心理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與業務指導,做好日常心理咨詢工作,定期組織兼職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參加心理講座及培訓活動,做好心理工作的專業培訓和團隊輔導。二是班主任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對學生的“助心工程”,適時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活動,做好本班的心理危機排查及周報、月報工作。三是每年均面向班級心理委員開展培訓,提升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能力,做到及時發現同學中的心理問題和危機狀況并及時報告。
2.筑牢四級網絡體系
建立并不斷完善“校—班—宿舍—個人”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規范化開展。一是每年新生報到入學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認真做好新生的心理普查、面談工作,針對普查結果形成分析報告,總結學生心理狀況,形成針對性的應對方案。二是對特殊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反饋給班級,定期追蹤,關注動態,及時做好心理輔導與疏導工作。三是通過舉辦系統培訓,著力提升宿舍長、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能力,筑牢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基礎。四是將心理育人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
3.強化危機干預時效
制訂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方案,組建心理危機干預團隊,按照“重在教育、強化防護、責任到人、處理到位”的原則全面布局心理危機監控體系,實施分類監管,明確心理危機干預對象、原則、工作程序以及工作要求。一是全面摸排、關口前置,危機干預做到及時。二是靶向施策,科學干預,心理服務做到有效。同時,我們編制心理知識手冊,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手冊全員覆蓋,并通過校園網心語之窗板塊、校園微信公眾號、心語小報宣講以及“助心工程”等活動,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關注心理健康。
4.提升心理咨詢質量
構建完善的咨詢服務體系,提升心理咨詢專業化、規范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強服務質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后制定了《心理咨詢制度》《心理咨詢中心工作流程》《心理咨詢保密制度》等規章制度。工作日均安排專職教師開展個體心理咨詢,擁有完善的預約、值班、咨詢、反饋、督導、檔案管理、保密管理等制度和實名登記的咨詢記錄檔案、詳盡的年度咨詢工作量統計、心理健康月報等。對于個別存在相對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積極做好后續的轉介、追蹤工作。此外,為方便學生,特設立在線咨詢與心理熱線,專門有專職心理咨詢教師隨時回復。
5.創新心理活動形式
學校將心理元素納入各個活動中,以“掌握技能,提高素養,激發情懷,完善人格”為目標,充分挖掘各種形式的育人潛能,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心理學、喜愛心理學,完善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養。開展了以5·25心理健康節為主線的征文征畫比賽、心理情景劇大賽、“心之語”心理寄語征集活動、心理健康形象大使選拔、心理趣圖展板、心理書畫大賽、心靈影片等活動;以“全面覆蓋、生動有效”為主旨的入學教育“新的生活,從心開始”新生宣講活動;以“廣泛參與、共同成長”為主旨的“國王與公主”“用歌舞詮釋青春”“心影隨動”“發現身邊的美”等心理社團活動;以“分類指導、有效提升”為主旨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如何走進學生心靈世界”“如何做一名快樂的教師”等培訓活動。
6.完善課堂教學體系
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充分考慮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開展了普及式教育、熏陶式教育和定制式教育。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列為必修課,作為普及式教育,它是第一課堂和主渠道。熏陶式教育作為支撐的第二課堂,主要包括宣傳活動、心理測試和講座等。定制式教育是面對不同群體的特殊要求,如我們面向新生開展的“新生活,心開始”系列團體活動,這是教育的增長點。同時我們把“情緒急救技術”融入我們校本課程美麗人生中。
四、思考及意義
1.“‘六位一體’心理助跑工程”的實施將近十年的時間,結合我校近十年來的心理健康普查數據,初步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進行元分析,掌握了學生的一手心理健康資料,為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危機干預提供數據參考和依據。
2.“金字塔式”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責任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班主任、授課教師、家長、學生六方合力,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3.“六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構建,從課堂教學、心理疏導、心理活動、危機干預、網絡體系、隊伍建設等方面,為學生的心理健康護航,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還提高了文化、專業技能等社會素質。
(作者單位:日照市衛生學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