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提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德育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同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育人先育德,若想育德便先育心。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德育的主要目的便是培育學生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形成愛國、愛家、愛校的思想。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德育,以加強道德對學生的作用。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德育的意義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相關教育文件中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但需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而且需要引導他們尊重并感恩父母的付出,學會尊重教師。教師在備課環節中為學生引入生活元素、時事熱點或相關的愛國事例,并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震撼與體會。
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重要階段,他們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正在教師一步步的教導中逐漸清晰,因此,教師在德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時期各類科學技術的產生,學生很容易受到各類信息的影響,可能會產生一系列錯誤的認知。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的德育,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明確的是非觀,使學生感受到各類情感在生活中的定義與重要性。教師還需要根據現階段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改變教學方向與教學手段,使學生形成愛國、愛家的意識。[1]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德育的現狀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德育應當與課堂教學節奏一致,教師需要把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主體與核心,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滲透德育知識。可是現階段的語文課堂更加注重知識教學的豐富性,由于知識太過“充盈”,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深層理解所學知識,相關的德育知識也無法滲透在教學內容中。教師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現階段的認知程度便盲目地實施德育,致使學生的德育思想停滯不前。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與年齡,逐層滲透,保證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化自身的德育觀念。[2]
三、優化小學語文課堂中德育的策略
(一)發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課堂中滲透德育
在備課環節,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拓展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小學課堂中實施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并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現階段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向學生傳達一定的道德思想,文章包含了明確的教育主題,以此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環節深挖文章中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傳達的情感內涵與思想,幫助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養。
教師在引導學生剖析文章細節時,可以在其中融入一部分親情等細膩情感,或者根據文章主題引入符合主題的德育知識,幫助學生深化此類觀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3]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幫助學生熟悉教材中的生字與生詞,為閱讀奠基。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描述的故事情節。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他們眼中媽媽是什么樣子的,這時學生可能會說他們印象中的媽媽是忙碌的,因為在她下班回到家之后就開始督促孩子寫作業,接著便洗手準備晚餐,吃完晚飯后媽媽又穿上圍裙、戴上橡膠手套開始清洗碗筷。收拾好廚房后,媽媽可能又要去清洗孩子的臟衣服,時不時還要檢查孩子們是否全部完成作業,之后便為孩子檢查作業。孩子睡著后,媽媽才能休息。學生通過自己的描述會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并感恩媽媽的付出,這也是教師在課堂中實施德育的意義:使學生心懷感恩。
(二)創設教學情境,深化學生的德育意識
在小學時期的德育中,語文教材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教育地位,涵蓋了社會、人文與自然等各類文學資源。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當有足夠的資源意識,開發與利用教材中的各項教學資源,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深化學生腦海中的德育意識。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這種教學活動不但能夠補充語文課堂的教學空白,而且能夠成為教師滲透德育的重要方式。
小學語文課堂中創建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其中情景演繹成為教師與學生十分推崇的教學活動之一,學生在演繹教學內容時加入自己的理解,有充足的思考與探究的空間,能夠有效提高獨立學習意識。小學語文教師在創設情境教學時,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加入其中,有利于深化學生腦海中的德育意識。[4]
比如,《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簡單明了,可是學生對其中隱藏的德育思想并沒有產生正確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則寓言改編為情景劇表演,讓學生通過表演產生最真實的德育感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一人扮演狼,一人扮演丟羊的人,另外兩個人扮演街坊鄰居。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故事情節拓展故事內容,如丟羊人的性格特點、街坊鄰居為他考慮時的焦急神情。通過這樣的演繹,學生能夠感受到“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教訓,能夠在生活中更加細心,明白不論是對待生活還是對待學業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平時的生活中查漏補缺。
(三)在識字課堂中,為學生滲透德育思想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將識字教學錯誤地認為是教師在黑板上進行示范,學生在座位上進行復制與練習這種程式,導致識字教學變成學生的抄字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違背了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并未重視學生審美意識與思想品德的培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對文字的描述,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瑰麗的世界。文字不僅含義豐富,外表更具有美感。大部分文字注重對稱之美,其中蘊含著諸多的變化,所展現出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美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為學生融入德育知識,讓學生從文字的外表到釋義找出文字的特點,并通過相應的文字引導學生分析其中體現的道德品質。
比如,一年級上冊《小書包》這一課,教材中為學生展示了各種類型的文具,并解釋了相應的用法,最終要求學生養成時刻整理個人文具的良好習慣。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不要急于幫助學生進行記憶,而是先為學生展示文中生字的象形字,在形象上幫助學生理解文字的結構與含義。
又如,展示“筆”這個字的象形圖片,圖片中是一個人手拿著一只類似于叉子的物品,在這個物品的分支中又有一個橫將分叉連接起來,表示的就是人手中拿著寫字的物品,后來“筆”字逐漸演變為竹字頭,這是因為后人使用竹子制作筆桿,筆尖使用柔軟的動物毛。所以,現代的“筆”字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強調祖先的偉大發明,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擁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并逐漸形成愛國主義思想。
(四)在語文作業中滲透德育
作業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檢驗學生課堂的學習質量,是體現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載體。學生通過作業還能夠開展自主學習,增加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作業向學生傳遞德育思想,并且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系。
教師可以在一篇文章學習完成后,為學生布置讀后感的作業,便于檢驗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心得。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準確地了解學生對文章內容與文章情感的看法與觀念;學生能夠在書寫讀后感時進一步產生德育感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只是為學生解釋文章中包含了哪些道德品質,可能學生只會理解表面知識,無法深入內心,因此,教師便需要讓學生在自行研讀后,產生最真實的感受,并通過文字進行表達,這樣能夠保證學生的深刻理解。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父親對鳥類習性的了解,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孩子對父親不是獵人的慶幸。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寫該文章的讀后感作業,讓學生通過閱讀,對文章中關于父親不是獵人這個觀點進行理解。針對這句話,有的學生可能會理解為父親并不會像獵人一樣,在孩子觀察鳥類時舉槍射擊,幫助孩子完善對大自然的認知;還有的學生可能會通過父親的講解,意識到父親曾經是個獵人,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再打獵,有可能是父親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一篇文章的讀后感,能夠幫助學生深化自身的道德意識,使教師的教育更加深刻。
(五)家校聯合,幫助學生落實德育觀念
家庭作為孩子終身的課堂,家長便是孩子這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當孩子還未出生時,父母便對胎兒實施胎教,期望胎兒在出生后能夠成為有價值且善良、正直的人,這樣的教育便是德育,因此,小學時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只有學校的參與,家長也需要在其中助力。家長如果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也可以通過電話或視頻的方式強化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現如今的科技手段十分先進,學生可以在家長的閑暇時間中與父母交談。
在培養學生道德素養的道路上,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指出發展之路,家長在課堂外為孩子掌管船舵,避免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走入歧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若想貫徹落實德育,便需要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通過家校聯合施教的方式,鼓勵學生與家長進行互動,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應當向家長或老師尋求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需要建立完整的學習體系,同樣德育也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意識體系。因為學生在這個時期的理解能力不同,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家長與教師在不同的環境中幫助學生落實德育觀念。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紅樓春趣》這一課時,學生可能感受到的是文章內容的冗長與煩瑣,無法產生深刻體會,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項作業:學生與家長共同研讀教材中的《紅樓春趣》這一課。學生了解了教師在課堂中所傳遞的觀念,再輔以家長的耐心講解,便能夠逐步理解文章的含義。這篇文章選自《紅樓夢》的第七十回,講述的主要內容是寶玉與黛玉和其他姑娘等人在大觀園放風箏的故事。如果只是針對教材中的選段,學生可能很難在其中感受到德育知識,家長可以為學生引入該章節的全部內容。比如,黛玉在桃花詩社中寫出的詩被眾姊妹評價過于悲傷,家長可以根據林黛玉的身世,幫助學生理解她在賈府中的敏感。解讀結束后,家長可以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觀點:像林黛玉這種性格的人,只是因為缺少家人的陪伴,在親戚家中寄人籬下,很容易產生自我保護的意識。要知道她并沒有什么壞心思,只是很希望能擁有一個朋友,我們可以嘗試和她做朋友。教師向學生傳達與人為善的觀念,讓他們學會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理解人際關系。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德育理念是十分關鍵的。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深挖教材中的德育觀念,在思想上引導學生產生感悟,并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深化這些體會,再通過識字教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德育帶來的影響,并布置類似于讀后感的作業內容,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將真實的情感描述出來,強化學生的德育觀念,最后需要家長配合,在課下時間為學生進行德育的補充,逐漸完善學生的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孫蘭鳳.關注核心素養,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育德能力[J]. 新作文,2023(6):87-88.
[2]萬國平.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成才之路,2023(2):85-88.
[3]蔣麗.語文春風化雨 德育潤物無聲[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3(1):62-64.
[4]張麗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4):159-160.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王窯學區)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