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誠然,學生需要管,但怎么管,如何管?低段的學生想法稚嫩,對于班級管理者,更是一種挑戰。與其采用大權獨攬,或是完全放手的管理模式,不如有效利用好班干部,通過自主管理模式,發展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再結合積分制以激勵的模式加以實踐應用。
班集體的建立實質上是為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給學生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讓學校成為學生的新家園。學生是不斷發展中的人,尤其是低段學生,環境對其影響很大,同學、老師也對其成長乃至完善心理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負責人,如何制訂一個健全的班集體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風,是每個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因此,如何讓學生服“管”,甚至是主動被“管”,是每個班主任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班級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進入學校之前,每個學生都是家里的寶貝,幼兒園的生活讓他們初步接觸社交,但受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限制,幼兒園生活與小學截然不同。進入小學后,他們要學會“站如松,坐如鐘”。一節課四十分鐘學習課堂知識,對于低段學生來說已然不易,他們還要面對入學后適應的問題,又或者是和同學之間的矛盾等。而班主任便要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萬金油”幫助學生“過五關斬六將”。班級管理過程是以育人為目標,學生既是班級組織教育過程的主體,又是班級組織教育的對象。學校的班級管理不同于工廠、企業的管理,它是“人—人”的關系,管理的成果體現在是否使每個學生的身心獲得了和諧、全面的發展。班級組織、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人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一個人為主導,完成培養人、塑造人這一目標,也正因為是人,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
(一)“獨攬大權式”管理
“獨攬大權式”管理是低段班級管理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孩子還小,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那就由大人代勞。這種老母親式的想法使得班主任不舍得,也不放心把權力下放給學生,因而事必躬親,大到課堂,小到雞毛蒜皮的小事,班主任都親自上陣。事實上,這種嚴母式的管理容易使學生喪失創新能力。正如三國時期的劉禪和諸葛亮,諸葛亮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最后不僅扶不起阿斗,還落得自己操勞過度。再看中國的封建王朝發展,正是自明清開始沒落。正如唐太宗所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獨攬大權式管理是行不通的。班主任獨攬大權,只會讓學生死板地干,而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干,遇到相同的問題就不知道怎么解決了。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形成刻板的思維,缺乏創造力,班主任也很容易感到疲憊,產生職業倦怠,不利于職業的長久發展。
(二)“君主立憲制”管理
在“君主立憲制”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如君主一般,又或者是出于某種原因,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成為“元首”。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尤其是低段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相對欠缺,沒有班主任的引領,只會成為一盤散沙。完全放手的“君主立憲制”班級,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班主任或許一開始也曾有過雄心壯志,最終卻被“熊孩子”打敗,歸因于學生,選擇了放棄,班級因而變得“烏煙瘴氣”。第二種,班主任一味信奉“愛的教育”,出發點是用愛感化學生,卻沒有摸到門道,只是一味地用“雞湯”感化學生,最終不見成效。對于低段學生來說,學生不理解其中深意,班主任也無法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不論是“獨攬大權式”管理,還是“君主立憲制”管理,都在實踐中驗證失敗。在低段教學中,班主任對班級管理抓得過緊,不僅使學生失去創造力,也使自己任務繁重;對班級管理抓得過松,又使班級學生過于松散,沒有形成一個團結的班集體。這二者也是低段班級管理中最容易出現的兩個問題。
二、班級自主管理和積分制管理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目的和意義
(一)班級自主管理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目的和意義
1.班級自主管理的目的
一個真正的班集體,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紀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作風,能夠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自覺反思、總結經驗,使集體不斷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斷向前發展。而這一切的實施者是誰?正是學生。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是班級管理的主導者,但要使一個班級形成一個有序的班集體,其主體還是學生。什么是“自主”?顧名思義,自己做主。自主管理便是將過去的教師“填鴨式”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管理轉變為學生主動管理好自己和班級,成為班級的主人。該模式不僅肯定了教師的作用,還突出學生的主體特征。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不斷發展過程中的人,尤其是低段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如何做好幼小銜接,讓學生成為管理的主人,主動謀求發展是班級自主管理的目的。
2.班級自主管理的意義
班集體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學生在班集體中既能增強獨立學習的能力,也能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簡而言之,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大部分的小學,班主任通常由主科老師來擔任。對于主科教師來說,學校是學習的主戰場,班級是學習的主陣地,學生是學習的主力軍。任由教師“鞠躬盡瘁”,學生是不緊不慢、事不關己。因而,現在的課堂教育不斷地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班級管理也是如此。與其讓學生在班主任設計好的步驟中按部就班,又或是自己闖的“頭破血流”,不如讓自己成為學習和管理的主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班主任牽線和引導,結合各科任老師,培養學生成為“小老師”,實現班級自主管理。
(二)積分制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目的和意義
1.積分制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目的
積分制其實是一種激勵機制。學生在班集體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積分,獲得獎品,達到正向強化的目的。低段學生在思想、行為上都比較稚嫩,初進入小學,思想和行為都沒有定型,如一張白紙,教師往上涂什么顏色,學生就是什么顏色。與其強硬灌輸,不如讓學生從心底體會到自身行為的價值。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以及自我正向行為的強化,既可以達成智育目標,又可以達成德育目標。對于低段學生來說,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不同于大人,甚至是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喋喋不休地說教或強硬的手段無法使他們聽懂信服,但抓住他們某一瞬間的優秀表現進行激勵卻可以使他們獲益終身。
2.積分制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意義
理想的德育,應該教給學生自警、自誡、自勵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磨煉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這種自律習慣的養成,最好的方式便是在學生成長和適應的過程中給予正向的引導。通過積分獎勵機制,激勵和強化學生的正向行為,使學生形成一種“這種行為是對的”的觀念。低段學生由于年紀較小,或許不懂得這種行為的含義,以及其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但通過積分的獎勵,學生的這種行為不斷強化,從而養成一種習慣。對于低段學生來說,一個好的行為習慣,遠比一個好的成績重要。俗話說,一個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身。積分制不僅僅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某種行為,更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管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助力低年段班級管理。
三、自主管理模式和積分制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應用
(一)自主管理模式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應用方法
為了達到某種德育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出示某個英雄案例,讓學生以英雄為榜樣,學生或許會當場驚嘆,卻很難達到某種行為的強化,或者取得實質性進步。其實,比起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英雄,更好的榜樣是學生身邊的同學。班主任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任命學生心目中“德才兼備”的同學為班干部,實行自主管理。
在低段的班級管理中,自主管理不能一蹴而就。在班級形成的最初階段,彼此互不相識,不僅是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是互不認識。群體比較松散,還沒有形成一個緊湊的班集體,在這個班集體的初建階段,比起自主管理,班級更需要以班主任為主導的管理模式。在這個階段,班主任可以通過班會課,或者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各種活動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彼此互相了解。
在初步建立的班集體中,選出身邊的小榜樣來擔任班干部,形成初步的自主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小榜樣們處于熱情高漲的狀態,但第一次接觸,或許不得其法,而且其他學生和班干部還處于磨合階段,這就需要班主任在其中引導、監管。此時的班干部團隊還不是很成熟,需要通過一個月甚至是半個學期,才能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實現自主管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班級自主管理模式在低年段班級中也能初見模型。班主任由班級的管理者、主導者成為學生自主管理的支持者。在低段班級中,學生比較稚嫩,對班級的各種事務都熱情高漲。因而在自主管理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情況,分配不同的管理職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班級主人翁意識。從班主任管理過渡到班干部管理,最終實現自我管理。
(二)積分制在低段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應用方法
積分制是根據不同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給予積分,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賺取獎勵。積分的設置可以從各方面著手,如德行、智慧、體能、藝術、勞動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積分相當于變相的班規,又區別于死板的班規條例。通常班規只設置了不能做的事情,以及觸犯后的懲罰。而積分制既可以對積極的行為進行獎勵,也可以對消極的、錯誤的行為進行懲罰。
積分制實行的受眾是學生,尤其是低段學生。在設置條例時必須細致。比如,在同學有困難時幫助屬于樂于助人,可以在德行上加分,傷害同學是不對的,要扣分;課堂或作業表現突出可以在智慧上加分,字跡不端正,或者是作業亂寫是扣分項;體育課或運動會表現突出是體能加分,不鍛煉或排斥鍛煉是扣分項;積極參加表演或各項繪畫比賽是加分項,亂涂亂畫是扣分項;積極完成家務勞動是加分項,逃離班級勞動是扣分項;等等。設置具體的行為規定,具體到各方面,以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事實上,在積分制實施的過程中,學優生最積極,學困生漠不關心,因為在各項比拼中,他們沒有任何優勢。因而,除了個人加分項,也可以設置團體表現突出項,既可以鼓勵學困生,也不至于為了鼓勵學困生而使學優生產生不公平感。
(三)自主管理模式結合積分制助力低段班級管理的實踐研究
積分制可以在班集體形成之初助力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也可以助力班主任了解學生,為后續選取班干部、進行班級自主管理打下基礎。
積分制是通過激勵機制對學生進行無形的強化,使學生擁有自我管理的初步行為。在這種個人自主管理的強化過程中,綜合能力突出的學生就會成為班干部、小榜樣。身邊的榜樣對低段學生的激勵作用是相當大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達到了班級的自主管理,還可以結合積分制達到學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身處要職,管理主干,又分權于“六部”,達到一個齊心協力、共同監管的效果。
四、結語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當之無愧的主人,班主任放權于學生是大勢所趨。應當注意的是,根據每個班不同的情況,制訂個性化的積分制模式,以自主管理為主,積分相當于班主任的監管,教師、學生乃至家長都需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根據學生發展的不同情況,自主管理模式也在不斷探索更新。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10-233.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1-17.
[3]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67-481.
[4]向小清.農村小學班級管理現狀研究:以J市Y區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玉環市沙門中心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