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開放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的重大任務。重慶市在通道建設中擔當重要角色,通道建設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實施也為重慶市“三農”發展帶來重要機遇。重慶市在共建共享通道過程中面臨農業生產水平不高、農產品集散能力弱、對外農企和人才缺乏、外貿平臺與品牌不強及貢獻“三農”發展經驗的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建議從優化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物流集散能力、引育對外農業主體與人才、建設農業對外綜合服務平臺與品牌、挖掘并傳播好“三農”故事及完善財稅金融保險政策等方面入手,充分展現重慶市“三農”發展在通道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西部陸海新通道;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對外合作;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07
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的重大工程,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為重慶向南出海、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打開了新大門,為西部地區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開拓了新空間,是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的重大任務[1]。重慶市與通道沿線尤其是同屬《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框架下的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強、農業跨國投資與合作潛力大、“三農”發展經驗交流互鑒的意義深遠,因此,重慶市“三農”在通道建設中承擔重要角色。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為重慶市“三農”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展現“三農”擔當,是重慶市共建共享西部陸海新通道迫切需要研究的現實問題。
1" 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框架下,以重慶市為運營和組織中心,中國西部12個省(區、市)與海南省、廣東省湛江市、湖南省懷化市等共同打造的連接“一帶”和“一路”的陸海聯動大通道、國際物流大通道、國際貿易大通道和開放大通道。通道海鐵聯運主干線以重慶市為陸路運營中心、以欽州港為陸海運營節點、以新加坡港為海運終點,連通西部昆明市、成都市、蘭州市、西安市、西寧市、烏魯木齊市等地及中西亞、中東歐各國,是強化中國與通道共建國家經貿合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的綜合性國際大通道[2]。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這不僅對我國西部內陸地區擴大開放和貿易增長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3-4]。
重慶市與通道沿線尤其是同屬RCEP框架下的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強、農業跨國投資與合作潛力大、“三農”發展經驗交流互鑒意義深遠[5]。2023年6月,RCEP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其中涉及多項有關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跨境服務貿易和境外農業投資的便利條款,進一步賦能重慶市“三農”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角色。通道建設和RCEP生效實施為重慶市“三農”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也為更加開放條件下的“三農”發展帶來新挑戰。因此,重慶市必須加快“三農”改革創新步伐,在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展現應有擔當。
2" 重慶市“三農”擔當
2.1" 農產品國際貿易
農產品國際貿易是重慶市與沿線國家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2022年,重慶市與通道沿線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額快速增長;2020—2022年,重慶市與通道沿線東盟國家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重慶市農產品貿易總額的37%,農產品數量占通道鐵海聯運貨物量的10%。如何提升農民適應外向型農業競爭的能力、調動農民參與出口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保障農民在外向型農業產業鏈分工中的收益,從而進一步做大通道上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助力“貿易大通道”建設,是通道建設中重慶市“三農”的首要擔當。
2.2" 農業投資與合作
農業投資與合作是重慶市與沿線國家合作的重要領域。重慶市與通道沿線國家農業跨國投資與合作的潛力很大,為加強與通道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農業農村系統聯合相關部門單位進行了諸多嘗試。截至2021年底,重慶市備案對外投資涉農企業16家、累計對外投資2.14億美元。投資區域涉及越南、緬甸、孟加拉國等多國,投資領域覆蓋品種研發、農資、倉儲及加工等全產業鏈。如何更好利用通道,加強與沿線國家農業產業鏈合作,穩定農產品進口供應鏈,擴大農產品出口,統籌兩個資源、兩個市場,促進“雙循環”,是通道建設中重慶市“三農”的主要擔當。
2.3" “三農”發展經驗
“三農”發展經驗是重慶市與沿線國家交流互鑒的重要方面。重慶市持續推進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科技交流。我國在農村致富、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工作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備受國際關注,如何進一步講好我國在農村致富、農業科技進步、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等方面的重慶故事,向通道沿線發展中國家分享農業農村發展的重慶經驗,貢獻重慶智慧,是通道建設中重慶“三農”的重要擔當。
3" 重要機遇
3.1" 為擴大重慶市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規模提供新便利
1)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為重慶市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提供了便利的物流通道。利用通道,通過現代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重慶市能夠進一步擴大農產品貿易、融入國際市場[6]。2)RCEP的全面實施為重慶市擴大農產品貿易提供了便利的優惠政策。RCEP成員國間相互減免農產品關稅,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稅目自由化水平;實施統一和寬松的原料原產地區域累計規則和原料原產地聲明制度,為促進我國與通道沿線RECP成員國農產品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條件。
3.2" 為加強重慶市與沿線國家農食產業合作提供新平臺
通道建設為重慶市跨國農業投資搭建了重要平臺。重慶市加快建設多個涉農外貿投資綜合服務平臺項目,重慶渝貿通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重慶公運東盟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讓涪陵榨菜、忠縣忠橙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實現“闖關”出口。同時,RCEP成員國之間對外資投資均采用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降低了農業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門檻。
3.3" 為提升重慶市農業競爭力與農民收入提供新動能
通道建設為重慶市促進農民增收提供重要抓手。1)通過通道,重慶市多家企業加強與新加坡等地區先進農食企業的合作,引入先進農業生產加工技術和標準。通道的開放還幫助重慶市農產品對接海外高標準市場,倒逼重慶市農產品生產企業提高品種、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水平,刺激重慶市外向型農業配套公共服務體系和配套產業體系升級,提高當地農產品企業的競爭力。2)通道建設能夠調動農民參與生產出口農產品的積極性,提高農民適應外向型農業競爭的能力,助推農業產業發展和價值鏈提升,帶動越來越多農戶從外向型農業產業鏈分工中受益。
4" 存在的問題
4.1" 農業生產水平不高
1)農業種植小、散、亂,農產品難以滿足出口要求。重慶市馬鈴薯產量居全國第六,巫溪縣的馬鈴薯是中國-歐洲地標互認產品,但其生產組織形式是一家一戶零散種植,銷售方式以短半徑銷售為主,機械化生產程度低,品種雜亂,無法提供適合出口的商品馬鈴薯。2)農產品加工能力弱,對農業貿易的支撐作用不強。20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1.5∶1.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3∶1.0),僅位居全國第17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規上企業較少,只占整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10%左右,大多是中小企業。3)農產品出口規模小。2018—2022年,重慶市農產品出口總額年均約8.2億元,占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比例不足10%。其中,2020—2022年重慶市向通道沿線東盟國家出口的農產品總額年均不足2億元。農業生產水平不高,不利于促進出口帶動增收。
4.2" 農產品集散能力弱
1)通道上農產品物流需求不平衡,供應鏈“通而不暢”。目前,重慶市進口農產品物流需求大,但出口物流需求小,通過通道發運的貨物總體“進多出少”,運量不平衡;且出口產品數量少、品種散,總體上難以通過“以量補價”實現成本降低。此外,冷藏貨柜等資源的供需矛盾也尤為突出。
2)通道上農產品物流供給不充分,價值鏈提升不明顯。由于通道建設尚不完善,目前走通道從廣西口岸到重慶市的農產品物流班次少、“拼柜”時間長、冷鏈貨柜等多式聯運的物流設施不完善、運輸成本高,與廣州市、深圳市等成熟的集散中心相比,成本與時效優勢尚不明顯[7]。與周邊省份相比,補貼支持力度偏弱,無法“以價補量”。
3)農業外貿產業集群未形成,產業鏈服務不配套。由于農產品物流需求不平衡、供給不充分相互制約,重慶市難以靠市場機制自發形成農產品進出口產業集群,農產品貿易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少,渠道商報關、拼柜、物流、保險等配套服務也不完善,結合重慶市農業企業開展對外貿易能力欠缺的現狀,進一步制約了通道上農產品物流和貿易的發展。
4.3" 對外農企和人才缺乏
1)具備跨國農業貿易與投資能力的企業少。重慶市目前開展農產品貿易的企業僅有100余家,具有專業外貿團隊的企業更少。截至2021年底,重慶市在境外僅投資16家企業,注冊資本1.36億美元,其中在東盟投資5家企業,投資存量1 529.7萬美元,通過對外投資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很少。
2)擅長農業對外貿易投資的經營管理人才少。熟悉農產品進出口流程,掌握農產品通關、國際物流、結匯等專業技能的農業貿易人才缺口大;了解海外市場,具有跨國投資、國際公關、國際營銷相關實戰經驗的農業跨國投資經營人才及熟悉農業對外經貿公共管理人才都明顯不足。
3)研究海外農業貿易投資的智庫人才少。重慶市沒有專門針對海外農業市場和跨國投資開展研究的智庫,對海外農業市場、農產品質量標準、農食產品政策法規、國際農食產品供應鏈、貿易規則及國際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研究不足。
對外農企和相關人才的缺乏,導致重慶市參與通道農業外貿投資的能力較弱。
4.4" 外貿平臺搭建與品牌建設能力不強
1)農產品進口集采平臺尚未建成。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對境外高品質、低價格的原料需求逐年增長,受制于加工企業規模和外向度水平,存在企業多、需求分散、議價能力弱的問題,急需探索建立進口集采平臺,改變企業單兵作戰的現狀,提升海外供應鏈掌控能力和采購、物流議價能力。
2)農產品出口綜合服務平臺不完善。缺乏提供備案、認證、通關清關、法律援助等綜合服務的平臺;缺乏提供一站式解決鐵海、鐵公、航空等交通運輸問題的綜合物流交通平臺。部分農業企業有出口意愿,但缺乏開展相關業務的能力,想出出不去或是通過外地第三方貿易商代理出口是這一類企業的普遍現狀。
3)農產品出海品牌建設有待加強。重慶市農產品品牌眾多,但由于忽視了地區品牌建設,單個影響力不強,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制約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4.5" 向通道沿線貢獻“三農”發展經驗的成效不明顯
1)“三農”發展經驗的交流機制不夠健全,活動載體不豐富,宣傳內容與目標受眾單一。2)“三農”發展故事的宣傳影響力不足。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源占有不平衡,對農傳播呈現機械化特征,這樣產出的內容很難引起共鳴[8]。3)與通道沿線國家的契合度需要進一步增強。在選擇傳播內容與形式時要充分考慮沿線國家的信息需求,同時需要關注沿線國家農民群體對于信息消費的受益程度,重視沿線國家農民群體的信息反饋。
5" 對策建議
5.1" 優化外向型農業生產方式
優化農業生產方式是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基礎。1)提高規模化水平。推動檸檬、柑橘、馬鈴薯等對東盟出口潛力產品相對集中生產,通過規模化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價格競爭優勢。2)提高組織化水平。發揮集體經濟作用,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產品出口基地聯農助農機制,帶動農民增收。
3)提高標準化水平。強化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和市級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設,支持企業開展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認證、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認證等國際認證,提升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5.2" 提升農產品物流集散能力
打造農產品物流樞紐是提升農產品物流集散能力的前提。1)集中打造團結村、小南埡、東盟公路物流基地等核心樞紐,充分發揮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的作用,提升重慶市農產品進出口集散能力。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農產品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的補貼標準,促進通道生態不斷完善。
3)發揮好通道組織運營中心的作用,搭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強數據共享與業務聯動,實現通道涉農貿易信息共享與整合;強化信息咨詢功能,加強貨源組織與信息對接,創新通道農業貿易金融服務。
5.3" 引育對外農業主體與人才
1)引進農業貿易、投資頭部企業到重慶市落戶發展,同時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2)培育具有一定基礎的國有企業,增強其農業對外貿易與投資能力。鼓勵企業抱團發展,共享農業外貿、投資人才團隊。3)探索農業貿易、投資專才培育的體制機制,組建外向型農業智庫,加強對海外農業市場的研究。4)從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及熟悉海外市場的企業,選聘相關研究人員,組建陸海新通道農業合作與貿易研究智庫。
5.4" 建設農業對外綜合服務平臺與品牌
1)探索搭建海外農產品集采平臺,發揮好已有企業和組織的作用,探索建立飼料等重要進口農產品海外集采平臺。2)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用好國際展銷平臺,積極參展、觀展,拓展海外市場,促成重慶市農產品“抱團出海”。3)搭建跨境電商平臺,助力農產品出口企業融入世界商圈。借鑒山東省“中國農創港跨境電商產業園”建設經驗,結合重慶市實際,整合現有平臺資源,探索搭建中國西部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引入國內深耕跨境電商的頭部企業,通過與國際物流、進出口保險與金融等供應鏈頭部企業強強聯合,協同農業產業各方,共建出口基地,積極探索農產品跨境電商服務新模式。
此外,要打造重慶農食產品對外公共品牌。依托“陸海優品”和“巴味渝珍”品牌基礎,借力新加坡信達雅(Trustana)、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等國際貿易平臺,加大對重慶市優特農產品國際市場營銷支持力度,促進重慶市農產品國際品牌培育、品牌出海。
5.5" 挖掘并傳播好“三農”故事
講好重慶市“三農”故事,需要健全交流機制,培養一批擅長宣講重慶市“三農”發展故事的外宣人才,做好“三農”發展過程中重慶經驗與重慶故事的發掘與策劃。把品牌出口與重慶市“三農”故事結合,以“三農”故事帶動產品出口,以品牌出口傳播重慶市“三農”故事;同時要用好現有通道交流平臺,借助鄉村振興國際博覽會、中國南亞國家減貧與發展合作中心、西南大學瀾湄合作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等交流平臺,以及“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等交流項目,提高與沿線各國的契合度,宣傳好“三農”發展的重慶經驗、重慶故事。
參考文獻:
[1] 孟寒.RCEP實施賦能重慶陸海新通道建設[J].中國外資,2023(13):22-24.
[2] 傅遠佳.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設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9(4):70-77.
[3] 馬永騰,蔣瑛,鮑洪杰.交通基礎設施、數字經濟與貿易增長:基于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區域的實證分析[J].改革,2023(6):142-155.
[4] 佚名.重慶市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行動方案(2023—2027年)[N].重慶日報,2023-05-18(03).
[5] 鄭國富,朱念.RCEP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合作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農業展望,2022,18(12):99-107.
[6] 王景敏.“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系統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之策[J].對外經貿實務,2019(5):83-85.
[7] 李林容,王妍.三農傳播的現實突圍與結構之變[J].中國出版,2020(23):43-47.
[8] 陳容,許和連.中國進口農產品質量測算:基于2000-2013年的數據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8,39(6):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