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甘肅省位于我國西北部,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對該地區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具有重要意義。但受多種因素影響,該地區林業病蟲害頻發。為了更好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分析了甘肅省林業病蟲害發生情況,發現甘肅省的病蟲害發生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簡介了甘肅省主要病蟲害種類,如云杉葉銹病、松落針病等主要病害,落葉松球蚜、大青葉蟬、側柏金銀蛾等主要蟲害;從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和林業管理防治手段3個方面提出了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關鍵詞 林業;病蟲害防治;無公害防治;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48
甘肅省位于我國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會地帶,屬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氣候干燥,水土流失嚴重[1-2]。森林生態系統對甘肅省的生態平衡、資源保護和林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3]。但該地區的林木病蟲害問題嚴重威脅著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4]。在病蟲害防治中,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治方法不僅會導致病原菌和害蟲出現抗藥性,還引發了水體污染、土壤板結等一系列環境問題[5-6]。因此,開發和應用無公害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對持續性保護甘肅省森林資源至關重要。本文分析甘肅省林業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發生情況,探析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旨在為甘肅省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病蟲害發生情況
如表1所示,自2012年以來,甘肅省的病蟲害發生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除2012年、2013年和2017年病蟲害發生面積較小外,其他年份的病蟲害發生面積均超過24萬hm2,尤其是2018年以后,甘肅省病蟲害發生面積已超過25萬hm2,2021年的病蟲害發生面積最大,為26.02萬hm2。蟲害的發生面積一直高于病害,2017年的林業病害發生面積最小,2016年的林業病害發生面積最大;2013年的林業蟲害發生面積最小,2018年的林業蟲害發生面積最大。
2" 主要林業病蟲害
2.1" 主要病害
甘肅省北部地區多為戈壁和沙漠,森林多集中在甘肅省南部,其中甘南迭部林區、白龍江林區、小隴山自然保護區等是甘肅省林業病蟲害發生的主體。甘肅省南部地區的主要林業病害包括云杉葉銹病、松落針病、油松褐斑病、楊樹腐爛病等。其中,云杉葉銹病是由金銹菌屬(Chrysomyxa unger)真菌誘發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針葉樹種的葉片,導致葉片逐漸黃化、干枯死亡,甘肅省的云杉、柏木、杜鵑、黃蘆木、山柳等林木均可感染該病;松落針病是由散斑殼屬(Scutellaria)真菌誘發的病害,發病初期植株葉片出現黃色病斑,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顏色逐漸加深,導致葉片脫落,在甘肅省主要為害油松、落葉松等松科針葉樹種;油松褐斑病是由松針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誘發的針葉樹病害,發病時病株針葉會出現2~3個褐色病斑,導致針葉部分枯死,影響其光合作用;楊樹腐爛病是由污黑腐皮殼菌(Valsa sordida)誘發的病害,導致楊樹樹干枝條腐爛變軟,發病初期病處有水流出,且伴有酒精發酵氣味,其后逐漸失水呈龜裂狀,導致楊樹枝條、主干乃至全株枯死。
2.2" 主要蟲害
甘肅省南部地區的主要林業蟲害包括落葉松球蚜(Adelges laricis)、落葉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云杉小蠹(Scolytidae)、大灰象甲(Sympiezomias velatus)、大青葉蟬(Cicadella viridis)、側柏金銀蛾(Argyresthia sabina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及楊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等。其中,落葉松球蚜是為害甘肅省針葉樹種和部分闊葉樹種的吸汁害蟲,主要吸食植株汁液,多為害落葉松、云杉、沙棘、楊樹等樹種;落葉松鞘蛾是落葉松上的主要食葉害蟲之一,其幼蟲取食落葉松葉片,大規模暴發后導致大面積落葉松葉片呈火燒狀,嚴重影響落葉松的生長;云杉小蠹是甘肅省主要蛀干害蟲之一,可鉆蛀木質部,被蛀樹干坑道縱橫,大規模暴發后導致林木大面積枯死,主要為害云杉、落葉松;大灰象甲是為害甘肅省云杉、冷杉、落葉松、油松等針葉樹種的主要害蟲,危害性極大,可取食被寄生植株的嫩芽、嫩葉、根莖等;大青葉蟬是甘肅省常發的食葉害蟲,其成蟲和若蟲均可取食葉片、吸食汁液,導致被害植株葉片變形、干枯,主要為害楊樹、旱柳等闊葉樹種;光肩星天牛是甘肅省頻發的主要蛀干害蟲之一,其成蟲和幼蟲均可蛀食林木的葉片和木質部,嚴重時會導致植株大面積枯死,其在甘肅省主要為害楊樹、槭樹、柳樹、榆樹等闊葉樹種。
3" 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根據《甘肅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甘肅省病蟲害防治重點主要包括松材線蟲病、紅脂大小蠹、落葉松枯梢病、松皰銹病、濕地松粉蚧等針葉林病蟲害;光肩星天牛、青楊天牛、黃斑星天牛、美國白蛾、春尺蠖、楊樹腐爛病等農田防護林、行道樹、四旁樹高發的病蟲害;蘋果小吉丁蟲、蘋果蠹蛾、食心蟲、紅蜘蛛、果樹腐爛病等經濟林病蟲害。
3.1" 物理防治技術
3.1.1" 誘捕陷阱
利用各種類型的陷阱和引誘裝置吸引、捕獲害蟲是最常用的物理防治技術。常用的物理誘捕陷阱包括粘蟲板、糖醋液誘捕器、殺蟲燈等。該方法主要是利用部分害蟲對氣味、顏色、光的趨性,吸引害蟲飛向誘捕陷阱,集中捕殺。
粘蟲板在甘肅省多用于苗圃地和幼齡林,苗木的抗蟲能力較差,較低的蟲口密度也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損失,懸掛粘蟲板可降低林內害蟲數量,保障苗木生長;粘蟲板的懸掛高度以苗木頂端10~15 cm為宜,每667 m2懸掛1~2塊。糖醋液誘捕器多用于蟲口密度相對較低的地表害蟲的防治,使用時將誘捕器埋設在地下,一般每667 m2埋設10個。甘肅省多采用燈光誘捕法對飛行害蟲進行防治,使用時將頻振式殺蟲燈固定在距地面1.2~1.5 m處,每盞燈可覆蓋40~50 m(產品不同,覆蓋范圍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殺蟲燈的覆蓋范圍合理布設。
3.1.2" 高溫滅殺
高溫滅殺是一種主要針對地表病原體的物理防治技術。通過專用設備,將高溫蒸汽精準噴淋在土壤表面,利用高溫殺死病原體的細胞組織,以達到無須使用化學殺菌(蟲)劑的目的。這種方法無化學物質釋放,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極小。然而,其使用前需對作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受成本、操作難度等因素影響,該方法在甘肅省的應用較少,多在苗圃地中使用;考慮到高溫對苗木的不利影響,該方法多在起苗后和栽植前進行土壤殺菌時使用。通過導管將高溫蒸汽輸送至土壤中,土壤溫度迅速升高達到殺菌的目的。
3.1.3" 物理隔離
通過物理手段將植物和害蟲進行隔離,使它們不能相互接觸,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甘肅省,該方法多用于苗圃地。為苗圃地覆蓋地膜,在促進苗木生長的同時,還可以降低地表上的害蟲與植株接觸的概率,以及害蟲傳播病原體的風險。用隔離網、網罩等將苗圃地隔離起來,能阻隔周邊害蟲遷徙至苗圃地內危害苗木;刷白樹干能防治楊樹腐爛病等病蟲害。
3.2"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即利用天敵、寄生蟲、益生菌或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的生物因素控制害蟲、病害的傳播和繁殖,該方法無須使用化學農藥或其他有害化學物質,是一種無公害防治方法。但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在引入天敵生物時應評估其在生物鏈和生物網中的生態位,避免造成生物入侵。表2給出了可用于防治甘肅省林業主要病蟲害的天敵生物[7-12]。
3.3" 林業管理防治手段
3.3.1" 抗病蟲害樹種選育
抗病蟲害品種的選育過程可以看作是效仿自然選擇,它將自然界中展現出抗病蟲害性狀的特質引入林木中,以減少病蟲害對林業的損害。選育時,挑選表現出較高抗病蟲害潛力的親本植株雜交,并進行后代選擇和培育,直至形成穩定遺傳的抗病蟲害性狀。如部分感染松褐斑病群落內,其個體間存在明顯的抗病性差異,通過對該群落內染病較輕或健康植株進行嫁接繁殖,獲得抗病無性系。如武威市林業綜合服務中心選育的“武引1號”遼東水蠟樹的病蟲害發生率較低,成縣興豐農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甘肅省林業科技推廣站選育的“隴核3號”核桃可抗細菌性黑斑病和炭疽病等。
3.3.2" 加強病蟲害檢疫與管理
病蟲害檢疫是降低林業病蟲害發生概率的重要手段[13]。1)制定病蟲害檢疫法規,對進出林區的貨物(尤其是原木制品)進行檢測,做好全面的排查登記,明確林區內木制品的流轉信息,實行木制品檢疫簽證管理制度,減少由疫木及其產品引發的病蟲害的傳播和蔓延,尤其應加強松材線蟲病等林業重大疫病的監測。2)對于已經發現病蟲害的林區,應及時劃定隔離區域,打造隔離帶,伐除受害嚴重的病木,限制病蟲害的傳播。3)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和從業者對病蟲害檢疫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尤其是要培養為害嚴重的病蟲害識別能力,力求第一時間發現病蟲害并加以防治。4)建立監測網絡,定期監測病蟲害的傳播情況,完善早期警報系統,并制訂緊急響應計劃,以迅速應對突發病蟲害,減少其影響。此外,可加大對病蟲害檢測技術的研發,引進基因檢測、高分辨率成像等先進技術,以提高對病蟲害的檢測準確性和效率。
4" 小結
本文探討了甘肅省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的重要性和潛在解決方案,旨在減少傳統化學農藥的使用,減輕環境壓力。需注意的是,提出的多種病蟲害防治措施并非相互獨立的,做到多種措施有機統一可顯著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具體而言,通過栽培抗病蟲害樹種、加強病蟲害檢疫與管理防范病蟲害,綜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控制病蟲害。通過物理防治迅速控制病蟲害蔓延趨勢,利用生物防治進行長期控制,可實現無公害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薛映承.論甘肅省農業節水兼論技術引進[J].開發研究,1997(2):42-45.
[2]" 劉國彬,李敏,上官周平,等.西北黃土區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1):16-21.
[3]" 蘇軍德,蒲濟林,李國霞,等.甘肅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效益評價研究[J].生態科學,2021,40(5):89-94.
[4]" 張勇.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6(9):282.
[5]" 符慧娟,李星月,易軍,等.四川丘區旱作農藥高效減量施用與綠色替代技術研究進展[J].農學學報,2023,13(4):39-45.
[6]" 楊林章,馮彥房,施衛明,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96-101.
[7]" 祁金玉,高國平,王一,等.兩種木霉生防菌對松落針病病原菌抑制作用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14,33(1):14-16.
[8]" 金海強,賈斌,李熙英.楊樹腐爛病內生拮抗細菌鑒定及防治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12,31(6):1-4.
[9]" 李沖偉,宋瑞清.抑制楊樹爛皮病高效菌株的篩選及分類地位驗證[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150-155.
[10]" 趙建興,楊忠岐,梁廷杰.利用捕食性天敵大唼蠟甲防治大小蠹屬害蟲的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2008(1):151-156.
[11]" 董存元,李棟.武威梨大青葉蟬為害現狀及防治方法[J].甘肅科技,2020,36(12):160-162.
[12]" 羅立平,王小藝,楊忠岐,等.光肩星天牛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生物災害科學,2018,41(4):247-255.
[13]" 唐澤煒.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體系,實現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J].林業科技情報,2019,51(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