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肅省小隴山林區白皮松病蟲害問題日益凸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林業發展均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為給小隴山林區乃至更廣泛的白皮松生長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深入分析了小隴山林區松針赤枯病、松落針病、煤污病、松材線蟲病、紅脂大小蠹、蚜蟲、松梢螟及縱坑切梢小蠹等白皮松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發生原因,并結合該地區實際提出了白皮松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
關鍵詞 白皮松;病害;蟲害;防治技術;小隴山林區
中圖分類號:S791.243;S763.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51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復雜和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2]。然而,全球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統干擾等因素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增加,森林病蟲害問題也逐漸顯現[3]。森林病蟲害是由病原菌和昆蟲引起的樹木疾病,出現樹干腐爛、長勢衰弱、不正常落葉等問題,導致受害植株生長減緩、死亡,還會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嚴重影響[4-6]。僅2022年,我國林業病蟲害發生面積就達到992.69萬hm2,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生態損失[7]。
白皮松(Pinus bungeana)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針葉樹種之一,在甘肅省小隴山林區廣泛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然而,小隴山林區的白皮松近年來因病蟲害侵襲,出現生長衰弱甚至死亡的情況,嚴重威脅了該地區的生態安全。因此,開展針對小隴山林區白皮松病蟲害的防治技術研究,減輕病蟲害對白皮松及森林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當地生態平衡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本文以小隴山林區為研究區域,簡介該地區危害白皮松的主要病蟲害,并結合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進而提出小隴山林區白皮松病蟲害防治技術,旨在為該地區白皮松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區域概況
小隴山林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山脈西段,地理坐標為東經104°22′~106°43′、北緯33°30′~34°49′,屬中山地貌類型,平均海拔1 600 m,平均坡度30°[8]。小隴山林區屬暖溫帶濕潤區,年平均氣溫7~12 ℃,年平均降水量600~900 mm,相對濕度68%~78%。該地區植物資源豐富,包括溫性闊葉林、溫性針葉林、溫帶竹林、森林草甸、高寒草甸等10余種植被類型,常見喬木樹種有華山松(Pinus armandii)、白皮松、白樺(Betula platyphylla)、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山楊(Populus davidiana)及槲櫟(Quercus aliena)等;常見灌木樹種有黃楊(Buxus sinic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連翹(Forsythia suspens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木槿(Hibiscus syriacus)及歐黃櫨(Cotinus coggygria)等;常見草本植物有菖蒲(Acorus calamus)、山丹(Lilium pumilum)、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柳蘭(Chamerion angustifolium)、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及花南星(Arisaema lobatum)等。
2" 小隴山林區白皮松常見病蟲害
白皮松屬松科松屬的一種高大喬木。幼樹主干樹皮呈灰綠色,平滑;老樹呈灰白色,不規則塊片。枝條呈卵圓形,灰綠色,無毛。葉片3針1束,長5~7 cm,黃褐色,花期4—5月。白皮松為我國特有樹種,主要分布于我國陜西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北方地區。
2.1" 常見病害
2.1.1" 松針赤枯病
松針赤枯病是由枯斑擬盤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ea)引發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白皮松的新葉。受感染的白皮松針葉首先會出現黃褐色的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轉變為棕紅色,并在外圍留有暗紅色環圈,病斑上分布有病菌分生孢子,呈黑色。白皮松染病后會提前落葉,遠看形似火燒,導致白皮松生長衰弱,影響其觀賞性。該病在小隴山林區多發于每年的5—9月,6月后進入高發期,尤其是7月高溫多雨時節,松針赤枯病發病率極高。部分連年發病嚴重地區存在白皮松死亡的情況。
2.1.2" 松落針病
松落針病是由散斑殼屬(Lophodermium)真菌引發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白皮松的葉片。病株針葉首先會出現黃色病斑,呈點狀或段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顏色會隨之加深,最終轉變為褐色,導致白皮松針葉提前脫落,新生葉片短小,晚秋時可導致全葉脫落。松落針病病原菌可在落針上越冬,次年繼續為害白皮松,典型特點為落針上出現黑色分生孢子器。該病在小隴山林區多發于每年的3—7月,其中3—5月為傳播期,6月后逐漸出現病狀,持續落葉至次年春季。
2.1.3" 煤污病
煤污病是一種寄生于植物表面的真菌性病害,多由介殼蟲、蚜蟲侵害引起,白皮松遭受蟲害后,多種煤污菌侵染植株,為害其針葉和樹干。白皮松感染后,受害部位會分泌黏稠蜜汁、形成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不斷擴展,最終形成覆蓋葉片表面的黑色煤狀物質(霉菌層),阻礙葉片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樹木生長,嚴重時可導致葉片脫落。該病在小隴山林區全年均可發生,多發于春秋兩季,尤其是濕度大、通風不良時,危害最為嚴重。
2.1.4" 松材線蟲病
松材線蟲病是由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一種病害,可為害白皮松等針葉樹。松材線蟲是一種微小的線蟲,寄生在松樹的木質部,導致樹木死亡。發病時,病株樹冠逐漸變黃、枯萎和死亡,從遠處看呈火燒狀,樹皮出現裂紋同時伴有樹脂滲出,木材變得脆弱易碎[9]。目前,尚未在小隴山林區白皮松林發現松材線蟲病,但該病被稱為“松樹的癌癥”,應加大檢疫力度,避免其對針葉林,尤其是白皮松等瀕危樹種造成嚴重危害。
2.2" 常見蟲害
2.2.1" 紅脂大小蠹
紅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屬小蠹科大小蠹屬,是為害大徑立木白皮松的常見蛀干害蟲。成蟲進入白皮松的形成層蛀食,向下擴大坑道,可蛀食至主根和主側根,導致樹皮受損,樹脂流出并凝結成不規則的脂塊,長期會影響樹木的輸液系統,嚴重時可能導致樹木死亡。該蟲害在小隴山林區多發于每年5月中下旬,并在6—7月達到為害盛期。
2.2.2" 蚜蟲
蚜蟲屬半翅目蚜總科(Aphidoidea),為害白皮松的蚜蟲以松大蚜(Cinara pinitabulaeformis)為主,主要為害白皮松的葉、樹干和枝梢。蚜蟲可吸食白皮松汁液,長期大量取食會導致葉片畸形、萎縮或黃化,同時導致新生枝葉發育不良。除此之外,其還可能攜帶并傳播病毒,給白皮松帶來雙重威脅。該蟲害每年3—4月在小隴山林區開始活躍,并從5月開始為害逐漸嚴重,夏、秋兩季是為害高峰期(尤其是10月左右)。
2.2.3" 松梢螟
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屬鱗翅目螟蛾科松梢螟屬,為蛀干害蟲。其幼蟲為害白皮松的新梢,尤其是在春季,感染后的新梢顏色會變暗,引起側梢叢生,嚴重影響白皮松生長;同時,幼蟲可蛀食白皮松主干和球果,嚴重時可導致植株死亡。該蟲害每年3—4月在小隴山林區開始活躍,一年發生2代,分別為8—9月和9—10月,11月后開始越冬。
2.2.4" 縱坑切梢小蠹
縱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屬鞘翅目小蠹科,是白皮松主要蛀干害蟲之一。縱坑切梢小蠹在每年9月左右開始越冬,成蟲會蛀入白皮松樹皮與木質部之間越冬,次年3—4月成蟲飛出,新生代成蟲會取食白皮松新梢,并于繁殖坑道中產卵,5—6月新生代成蟲會再次蛀入白皮松新梢形成多次侵害,導致白皮松生長衰弱、新梢枯死。縱坑切梢小蠹發生程度與溫度、濕度密切相關,其蟲口密度與氣溫因子呈正相關,與濕度因子呈負相關,因此其在小隴山地區多發于高溫少雨的夏季[10]。
2.3" 小隴山林區白皮松病蟲害原因分析
小隴山林區的白皮松面臨著多種病蟲害的威脅,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氣候是影響白皮松病蟲害的主要因素。該地夏季(尤其是7月)高溫、高濕、多降水的氣候特點為病蟲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導致害蟲和病原體的大量繁殖;同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林地溫度有所升高,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2)林分特點也是影響白皮松病蟲害的重要因素。小隴山林區部分白皮松林的林相較為單一(尤其是人工林),這意味著當某一種病蟲害出現時,缺少其他樹種來中斷或減緩其傳播速度,導致病蟲害迅速蔓延。此外,部分白皮松林齡較大,樹木生命力下降,更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而幼齡林則由于生長勢不足、林木尚未完全木質化等易受到侵害。
3)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也是引發病蟲害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例如,不及時剪伐病蟲害株、病蟲害監測不足、雪壓木清理不及時、長期不施肥等造成林內養分缺乏從而引起林木生長勢衰弱等,都會導致病蟲害問題惡化。
3" 小隴山林區白皮松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加強病蟲害監測
為及早發現病蟲害并采取相應措施,應該建立完善的病蟲害監測系統。每月對小隴山林區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巡查,對林區內植物健康狀況、蟲口密度、病原體擴散情況等進行持續觀察和記錄;高溫多雨和病蟲害高發的季節巡查頻率每月不少于2次。
目前,小隴山林區現代化病蟲害監測技術應用仍存在不足,應加大現代化病蟲害監測投入力度,如在林區內布設溫濕度傳感器,并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建立病蟲害風險評估模型,根據傳感器實時傳回的數據進行病蟲害風險評估;還可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技術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機器學習模型實現對林區病蟲害的大尺度監測和病區識別,并結合地面的實地探查,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監測。
3.2" 實施綜合防治
綜合防治是一種綜合利用物理、生物、化學等手段,針對病蟲害的不同生活階段和特點,采取相應防治措施的技術體系。
1)物理方法。采用剪除受害嚴重的樹枝、清理林內枯落物和病倒木的方法預防病蟲害傳播,黃板、糖醋誘捕液等物理陷阱對上述常見蟲害也有顯著的誘捕效果。
2)化學方法。采用25%多菌靈或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噴灑防治松針赤枯病,施藥周期為7 d;采用100~150倍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噴灑防治松落針病,施藥周期為7 d;采用0.3°Bé石硫合劑噴灑防治煤污病,施藥周期為5~7 d;采用敵敵畏注入蛀道殺滅紅脂大小蠹;采用10%吡蟲啉1 000~1 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噴灑防治蚜蟲;采用50%菊殺乳油1 000倍液噴灑防治松梢螟。
3)生物方法。引入天敵或微生物來控制害蟲和病原體的繁殖。在紅脂大小蠹為害嚴重時,可在林中釋放大紅螞蟻、郭公甲對其進行捕食;在蚜蟲為害嚴重時,可在林中釋放食蚜蠅、寄生蜂對其進行捕食;在松梢螟為害嚴重時,可在林中釋放寄生蜂對其進行捕食。
此外,防治病蟲害時應該合理運用多種防治方法,降低化學防治手段使用頻率,使用時應注意選擇低毒、環保的農藥,并且遵循使用規范,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3" 加強撫育管理
通過定期修剪、疏伐植株等撫育管理措施可保持適當的林分密度,進而提高白皮松的生態抵抗能力,同時改善林內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的滋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此外,合理的施肥和澆水(尤其是在苗期和造林初期)有助于維護白皮松的生長狀態,增強其免疫力,提高樹木整體健康狀況,進一步減輕病蟲害對白皮松的危害。害蟲通常會依賴特定宿主植物傳播,因此可通過營造混交林、在林下種植不同植物等方式提高林內植物多樣性,阻斷病蟲害的傳播途徑。
4" 結語
松針赤枯病、松落針病、煤污病、松材線蟲病、紅脂大小蠹、蚜蟲、松梢螟及縱坑切梢小蠹是小隴山林區白皮松的常見病蟲害,其防治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加強病蟲害的監測是防治工作的前提,早期發現并及時應對病蟲害對防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綜合防治則可以發揮不同方法的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以減少環境污染。此外,白皮松的撫育管理也是確保其健康生長、增強其抵御病蟲害能力的關鍵。本文基于小隴山林區白皮松常見病蟲害發生特點及該地區病蟲害防治的不足,提出了合理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可以為白皮松病蟲害防治工作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蔣有緒.世界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綜述[J].林業科學研究,1995(3):314-320.
[2] 徐雨晴,周波濤,於琍,等.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未來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特征[J].生態學報,2018,38(6):1952-1963.
[3] 劉國華,傅伯杰.全球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1(1):71-78.
[4] 朱坤峰,王曉佩.林業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嘗試[J].河北農機,2023(5):73-75.
[5] 馬秉寅,楊國強.銅川市森林病蟲害現狀、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森林病蟲,2003(2):33-36.
[6] 張少華.干旱半干旱地區林業苗木春季病蟲害防治措施:以定西地區的森林病蟲害為例[J].種子科技,2021,39(10):104-106.
[7] 陳怡帆,周艷濤,孫紅,等.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2022年發生情況及2023年趨勢預測[J].中國森林病蟲,2023,42(2):51-54.
[8] 沈亞洲,劉文楨,李春蘭,等.小隴山林區日本落葉松人工林碳匯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21,49(4):21-26.
[9] 葉建仁.松材線蟲病在中國的流行現狀,防治技術與對策分析[J].林業科學,2019,55(9):1-10.
[10] 伍小兵.寧化縣橫坑切梢小蠹蟲害大發生與氣候因子分析[J].綠色科技,2012(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