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行為不僅影響著農民個人,還可能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降低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度對于促進農民增收、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河南省安陽市為例,探究影響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行為的因素,通過問卷調查法獲取數據并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度的影響因素主要為年齡、文化程度、農業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企業展示行為、企業福利行為及政府補貼行為,其中年齡、農業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對排斥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他因素對排斥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基于此,提出農民與時俱進、企業加強創新、政府兼顧幫扶與監督的三方協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農民;農業良種;排斥行為;河南省安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5.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08
近年來,多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強調推進鄉村振興、種業振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農戶對某些農業技術、農業政策及農村金融服務產生排斥行為的問題,但目前尚缺乏對農業經營主體排斥行為的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因此,站在農戶的角度分析總結其對良種采用產生排斥行為的原因及影響因素,為農民增收、種業發展提供建議便顯得尤為重要。
“排斥行為”原為管理心理學術語,管理心理學認為,當人們面對自己不感興趣或討厭的人,就會產生回避、拒絕或排斥。良種是農業的“芯片”,加之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農民對農業良種持積極態度,良種使用率持續上升。但是現實中,研發與推廣等供給要素對種子創新的影響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農戶需求對種子創新的制約作用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當良種使用率到達一定程度便進入“瓶頸期”,這也間接說明農戶對農業良種的排斥行為確實存在。因此,探究影響農民對農業良種的排斥行為的因素,就成為提高良種使用率,進而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
1" 調查方案及調查對象基本特征
安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具有獨特的農業地理優勢和良好的耕種條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宜。安陽市中部、東部為平原,地勢開闊平整,其范圍約占全市面積的60%。安陽市歷來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且農民積極采用良種,但由于假種子、假化肥等事件的惡劣影響,農民在選擇種子時難免會猶豫,其行為表現介于不排斥與絕對排斥之間,處于相對排斥狀態。
據2022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安陽市2021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6.101萬hm2,其中,夏糧播種總面積29.063萬hm2,小麥播種面積29.063萬hm2,占比100%;秋糧播種總面積27.038萬hm2,玉米播種面積25.156萬hm2,占比93%。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表示,2023年河南省的567萬hm2小麥中,75%以上是當地農業部門主推的優質高效品種[1]。可見,河南省的良種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間,此外,在采用良種的農民中可能仍有一部分對其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
綜合分析農業良種和排斥行為的相關資料發現,農戶排斥行為的影響因素雖然存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但是均大同小異,其發生的原因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農戶個體特征、認知能力是影響農戶排斥行為的主要因素[1-4];其次是技術或服務的可獲得性、成本和鄰里行為等外界環境特征的影響[5-7]。因此,本研究按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生產經營情況、獲取信息的渠道及信任程度、對良種采用的排斥度及良種政策的認知4個部分設計調查問卷。
本研究采用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調查方法,對安陽市農戶進行綜合調查,調查時間為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問卷調查對象按照安陽市行政區域(文峰區、殷都區、龍安區、林州市、安陽縣、滑縣、北關區、內黃縣、湯陰縣)劃分,最終確定567個農戶作為調查對象,以每個行政區域為一個調查單元,每個調查單元隨機發放63份問卷。問卷發放收集過程以安陽市各地親友、同學所在家庭收集為主,其親戚朋友收集為輔。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的有效問卷為518份,有效率為91.36%,其中網上問卷249份,線下問卷269份。
如表1所示,本次問卷調查對象中,男性受訪者284人,占比54.83%,女性受訪者234人,占比45.17%,受訪者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根據公開資料,在我國全部農民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因此本次樣本選取符合實際情況。年齡為31~40歲的農民人數為182人,占比35.14%,30歲以上的農民占比達60.43%,說明農村的主力軍為中年人。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占比達58.49%。
2" 安陽市農民對農業良種排斥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大部分學者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勞動力轉移(Probit模型、Tobit模型、中介效應模型)、生豬養殖場戶良種技術采納行為(Heckman Probit選擇模型)、農戶生物農藥施用行為(二元Logit模型)等過程中所發生的排斥現象展開探究,各類研究均基于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分析,且農戶基本特征、外部環境特征為其主要分析討論對象[8-10]。因此,本文選取有序Logistic模型,建立累計Logistic模型,其基本形式為:
式中:pj=p(y=j),j=1、2、3、4,為影響農戶排斥度的指標;αj是模型的截距;βi是一組與x對應的回歸系數;xi為第i個指標。
使用SPSS 27.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信度檢驗,并對模型進行多次檢驗與修正,最終確定選擇年齡、文化程度、農業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企業展示行為、企業福利行為及政府補貼行為6個因素考察安陽市農民對良種采用的排斥度。相關變量說明、相關關系及有序Logistic回歸結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根據模型結果分析可知,年齡、農業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會對排斥度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文化程度、企業展示行為、政府補貼行為、企業福利行為會對排斥度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2.1" 個體特征排斥
年齡與文化程度作為農戶個體特征直接體現出其認知程度,年齡的回歸系數值為0.179,并且在0.05水平上顯著,即年齡會對排斥度形成顯著的正向影響;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值為-0.391,并且在0.01水平上顯著,即文化程度會對排斥度形成極顯著的負向影響。這樣的顯著情況與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況有著很大關系:20世紀60年代,受到經濟條件限制,農戶大多采用自留種子的方式循環種植;20世紀80年代,農民缺少充足的資金來購買良種,且市場上種質資源參差不齊,再加上沒有良好的田間種植、管理技術,良種生產無法達到農民的基本預期,因而普遍產生排斥感。這些情況反映在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上,表現為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農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其訴求為生活質量不下降即可,因此對良種的接受度較低;與之相反的年輕農民,隨著教育情況的改善,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生活也更加富足,普遍懂得優質種質資源的重要性,樂于嘗試新鮮事物,而且政府的農業科普工作也逐漸普及,對假冒偽劣種子的監督處罰力度加大,農民排斥度隨之降低。
2.2" 經濟因素排斥
農業收入占比是經濟影響因素,其回歸系數值為0.547,并且在0.01水平上顯著,即農業收入占比會對排斥度形成極顯著的正向影響。1)受經驗主義影響,農民會把收獲后的種子留下來,來年繼續種植,以期達到利益最大化。2)由于種植周期相對較長,生產成本不確定,農民在遇到一次優質良種沒有達到預期的問題后,便會產生憂慮、抵觸心理,進而形成排斥行為,甚至趨向于絕對排斥。相反,經濟收入來源穩定、種糧成本較低的農民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去考慮良種,并且能承擔一定的風險,此時排斥度便會降低。
2.3" 客觀環境排斥
企業展示行為、企業福利行為、政府補貼行為等為客觀環境影響因素,三者均在0.01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值分別為-0.729、-0.550、-0.667。1)在各種類型的交易主體中,利益爭端無可避免,在農業良種利益主體中,利益競爭亦是如此,難以脫離激烈競爭的局面。農村客觀環境相對單一,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較少,加上常年務農形成的固有認知,習慣于原本耕種模式的農民更加相信自己親眼見證的事實,這種思想雖然可以有效規避風險,但是也限制了農民接受優質良種的可能性。2)企業展示行為、企業福利行為、政府補貼行為三者均為影響越大排斥度越低,原因卻不盡相同。企業展示行為可以使農民直觀感受到良種的優勢,改變農民對良種的認知;企業福利行為利用便利的因素獲得農民認可;政府補貼行為則因其可降低種糧成本獲得農民青睞。三者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農民固有的認知,因此,三者對排斥度有著顯著影響且隨客觀環境變化而處于動態變化中。
3" 結論與對策建議
3.1" 結論
本文以安陽市農民為研究對象,構建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探究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安陽市良種推廣工作成效顯著,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雖然排斥行為偶有出現,但是其隱性表象遠遠大于顯性表象,處于隱性層面,屬于潛在想法,并未形成顯性行為,農業良種采用情況總體向好。
綜合來看,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行為的產生及其強弱影響因素存在于良種利益鏈的企業、農民、政府三方主體之間,且排斥強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時刻處于動態變化中。從三方主體出發消除排斥行為的潛在表象,這也成為良種推廣工作需要關注的重點。
3.2" 建議
確保農民獲得真正的優質良種,提升其人均收入是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為提高良種使用率,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本文嘗試提出3點關于降低農民對農業良種采用的排斥度的建議。
1)個人方面。建議積極參加良種相關培訓,了解良種的特性與功能,合理適當地采用優良種子。
2)種子企業方面。①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相應的培育體系、種子質量標準體系,提高選育水平,積極推進其應用進程[10]。②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如為農民詳細講解良種相關特性,教授農民種植技巧。③通過良種示范田帶動優質新品種的推廣,使農民獲得切實利益,以此為基礎的良性循環是農民與種子企業實現雙贏的必由之路。
3)政府方面。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落到實處,積極發揮第三方組織的監督與協調保護作用。要出臺專項政策對企業進行扶持,為其研發優質良種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對市場上的良種加大監督查處力度,加強良種的供應鏈管理,嚴懲生產劣質種子、惡意營銷擾亂良種市場的企業,確保良種質量,使農民能用上優質良種。應完善基層農業咨詢制度體系,讓農民可以更方便地咨詢農業良種相關信息,解決其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 央視網.春耕一線觀察|一粒小麥良種 支撐糧食增產大圖景[EB/OL].(2023-03-16)[2023-06-22].https://news.cctv.com/2023/03/16/ARTIAc1IjHws0 VveRoDcO43V230316.shtml.
[2] 何婧,田雅群,劉甜,等.互聯網金融離農戶有多遠:欠發達地區農戶互聯網金融排斥及影響因素分析[J].財貿經濟,2017,38(11):70-84.
[3] 李潤平.基于需求視角我國農村金融排斥問題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12):40-42.
[4] 余威震,羅小鋒,李容容,等.綠色認知視角下農戶綠色技術采納意愿與行為悖離研究[J].資源科學,2017,39(8):1573-1583.
[5] 劉芳,姬一帆,何澤軍.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用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2):64-69.
[6] 余威震,羅小鋒.要素市場化對稻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基于資源稟賦異質性視角下的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31(6):1272-1281.
[7] 石志恒,張衡.同群效應對農戶地膜回收意愿與行為悖離現象的影響研究:基于生態理性的中介作用[J].農業技術經濟,2022(8):97-111.
[8] 葛永波,陳虹宇.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農戶風險金融資產配置?——基于金融排斥的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22(3):128-146.
[9] 沈鑫琪,喬娟.生豬養殖場戶良種技術采納行為的驅動因素分析:基于北方三省市的調研數據[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95-102.
[10] 黃炎忠,羅小鋒,唐林,等.市場信任對農戶生物農藥施用行為的影響:基于制度環境的調節效應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11):2488-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