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廣東省深圳市現有樹齡100年以上的荔枝樹1萬余株,樹齡60年以上的荔枝種植面積約667 hm2,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內各大公園公共區域及南山、寶安、龍崗、大鵬等老城區或邊緣區域果園。由于城市公共綠地建設的需要,路面硬質鋪裝及路面碾壓等施工影響,改變了深圳市本土原生荔枝樹的生長環境,造成樹勢衰弱、根系生長力減退、抗逆性差等。為進一步加強老齡荔枝樹的保護管理工作,增強老齡荔枝樹長勢、提高老樹的生產坐果能力及景觀觀賞效果,經多年研究,集成了一套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并制定了1項地方標準加以推廣實施。從回縮修剪、土壤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技術要點,結合典型帶動、標準引領、技術培訓及全產業運作模式等主要推廣方式分析了技術推廣效益。
關鍵詞 老齡荔枝樹;回縮修剪;復壯技術;示范推廣;廣東省深圳市
中圖分類號:S66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31
荔枝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深圳市的市樹之一,具有較高的景觀和經濟價值。據1820年編修的《新安縣志·卷三·物產類》記載,深圳市的荔枝栽培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以前。20世紀50年代后,深圳市的果樹恢復了生產與發展,《深圳市志·第一二產業卷·農業志》中記載,1956年時南頭荔枝已聞名遐邇,果樹種植面積已有1 333 hm2。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深圳市人民政府推出多項有關荔枝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深圳市荔枝產業進入了快速高效發展階段[1]?!渡钲诮y計年鑒2022》顯示,2021年深圳市荔枝種植面積1 800 hm2,產量13 940 t[2]。
當前,深圳市20世紀50年代種植的荔枝樹已進入老齡階段,且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導致出現多種問題:有機肥料施用不足,造成土壤嚴重板結,根系老化,吸收能力差;90%以上的樹木存在不同程度的衰老、腐心或病蟲害等問題;樹勢衰弱,根系生長力減退,抗逆性差,易衰敗或死亡[3]。
2016年10月,項目方接管深圳市南山區月亮灣、荔林兩個公園的荔枝老樹的管理養護工作,開始對公園內的老齡荔枝樹進行復壯,2018年實現了百年荔樹果滿枝頭的豐收目標,并在2019年受不利天氣影響全國荔枝減產,特別是糯米糍和桂味特小年的情況下,荔林公園和月亮灣公園的糯米糍和桂味還能保持相對較高的掛果率,成為深圳市“南山荔枝”的主要供貨果源。2020—2022年,“南山荔枝”老齡樹更是全面取得了豐產、穩產、優質的良好成效。本文總結該方面管護經驗,為相關技術人員提供參考。
1" 復壯技術要點
1.1" 修剪
1.1.1" 回縮修剪
回縮修剪是復壯技術的關鍵核心措施,主要通過回縮修剪促新枝萌發而形成新的樹冠。根據果園面積和老樹數量,每年處理1/3樹冠對應的骨干枝,分3年逐步完成全部樹冠的更新。同時,通過充分考慮樹體當年開花、坐果、樹體養分積累特性、氣候環境等具體情況,選擇在春季、秋季進行回縮修剪,修剪程度根據株距、骨干枝長度、新枝生長空間等因素,提出采取重度、中度、輕度及一般修剪相結合的修剪方法,同時做好修剪后截口的防護措施。
1)重度回縮修剪。針對樹體過高,主枝少,骨干枝長且粗,樹冠明顯上移,內部空虛,末級梢形成叢狀小側枝群,開花結果能力差的植株,對直徑15 cm以上的第二級主枝或三級主枝進行重度回縮修剪,留基部200~300 cm后鋸斷。
2)中度回縮修剪。適用于樹體較高,分枝較多,骨干枝較長,樹冠上移,內部較空虛,末級枝生長較差,大小年結果現象較嚴重的植株。對直徑8~15 cm的第四級主枝或五級主枝進行中度回縮修剪,留基部50~100 cm后鋸斷。
3)輕度回縮修剪。主要針對樹體偏高、分枝多、骨干枝偏長、樹冠距地面較高、內膛較蔭蔽、無效葉片多、產量較低的植株。在直徑8 cm以下的分枝上進行輕度回縮修剪,留基部30 cm后鋸斷。
1.1.2" 一般常規修剪
于秋梢萌發前進行修剪。剪除樹冠外圍生長不良枝梢和樹冠內部的交叉枝、過密枝、病蟲枝、落花落果枝;黑葉、桂味等品種內膛枝具有開花結果能力,可適當保留;糯米糍、懷枝的內膛枝除需遮陰補缺外,均應剪除。
1.1.3" 新梢培養
截口基部萌發新芽暫不抹除,在第三次枝梢老熟后進行疏枝,疏剪不要留殘樁,選留著生位置適宜、生長健壯的枝條,及時短截,促發分枝,加強肥水管理和新梢病蟲害防治。培養粗壯骨干枝,塑造波浪狀圓頭形樹冠。
1.2" 土壤管理
1.2.1" 深翻改土
骨干枝回縮并抽出數次新梢后,選擇秋梢老熟期挖溝,在樹冠滴水線附近,開深40~50 cm、長120 cm、寬50 cm左右的條溝。深翻改土宜分兩年進行,第一年在植株相對方位挖條溝1~2條,次年挖溝方位相對錯開,分層埋入腐熟有機肥、綠肥、雜草及生石灰,粗料在下,細料在上。
1.2.2" 土壤覆蓋
每年春季至秋季期間將修剪下來的樹枝粉碎成碎屑后,覆蓋在樹盤,厚度不超過12 cm。該方法的主要技術效果包括:1)就地解決了荔枝園中每年修剪下來的大量枝條的處理問題;2)荔枝枝條粉碎覆蓋
1年后能有效改善林下土壤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營養元素的流失,改善果園土壤保水保肥能力[4];3)碎枝還田區域的荔枝根際土壤的細菌和真菌多樣性顯著提升,還田區域的根際土壤嗜熱真菌的豐度顯著提升,與土傳病害密切相關的鐮刀菌豐度顯著降低[5]。
1.3" 施肥管理
視土壤、天氣情況、肥料品種和荔枝生長發育的需要,采用穴施、溝施、淋施、撒施和灌溉施肥等施肥方法,以土壤施肥為主、根外施肥為輔。1)在回縮修剪后,為加快新枝生長、恢復樹勢,每株施用尿素1.5~2.0 kg,結合噴施尿素0.2%~0.4%+磷酸二氫鉀0.2%~0.5%,促使鋸口基部萌發不定芽。2)為確保新梢的養分供給,按照發一次梢施一次肥的規律,根據新梢數量及生長情況,每株施用尿素0.5~1.0 kg,配施復合肥0.8~1.5 kg。3)在開花前、幼果生長發育期,應重視硼肥和鎂肥的施用,可采用0.1%~0.2%硼酸(砂)、0.1%~0.3%硫酸鎂、0.02%~0.10%鉬酸銨、0.2%~0.5%磷酸二氫鉀,以及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葉面肥,在10:00前或15:00后,噴布葉背。為確保未回縮枝條促花壯果,應適時施肥,老齡荔枝結果樹的施肥量參考表1。
1.4" 水分管理
老齡荔枝樹回縮修剪后,若遇連續干旱天氣新枝萌發會較為困難,應采取樹盤灌水、樹干及主枝噴水等措施,促新枝生長。秋梢萌發期、花芽形態分化至抽穗期及果實生長發育期等荔枝生長關鍵時期對水分較為敏感,應保持果園土壤濕潤,如遇連續干旱天氣,應每7~10 d灌溉1次。
1.5"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核心,加強病蟲預測預報,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蟲害,重點加強防治茶材小蠹、天牛、吉丁蟲等枝干害蟲及苔蘚等植物。
1.5.1" 農業防治
加大果園土、肥、水、氣等農業綜合管理措施及常規管理技術落實力度,營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樹體的抗逆性。每年冬季將園內的枯枝、落葉、雜草集中堆漚處理,全園撒施生石灰400~800 kg·hm-2,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1.5.2" 生物防治
保護害蟲天敵,春季至秋季期間保留果園天然良性草,營造有利于害蟲天敵繁衍的生態環境;選擇對害蟲天敵殺傷力小的低毒性化學農藥,施藥避開害蟲天敵對農藥的敏感時期。在荔枝蝽產卵的早期,有條件的果園人工釋放平腹小蜂防治。
1.5.3"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裝置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采用誘粘劑誘殺橘小實蠅。
1.5.4" 化學防治
根據園區歷年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做好病蟲害的預報預測工作,推薦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和許可生產的農藥。
2" 主要推廣方式
2.1" 典型帶動
將南山區月亮灣公園基地、荔林公園基地和牛成基地約133 hm2的老齡荔枝林作為技術重點實施區域,做好施肥、噴藥到樹體更新復壯等全過程示范引領工作,打造3個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標準化示范園,發揮典型示范與帶動作用,為周邊果農樹立“看得見、學得到”的例子,輻射帶動周邊果農和種植企業。標準化示范園2021、2022年展現了百年荔樹果滿枝頭的豐收景象,掛果率穩定在較高水平,成為深圳市“南山荔枝”的主要供貨果源。
2.2" 標準引領
重視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形成技術標準向社會公布,發揮技術的引領和先導作用。項目組編制了深圳市地方標準《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規程》(DB4403/T 184—2021),于2021年8月31日發布,同年的10月1日正式實施,成為行業內首個指導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的地方標準,使荔枝老樹的生產、管理者更易掌握和使用復壯技術。標準的發布進一步規范了老齡荔枝樹生產管理技術,保護了老齡荔枝樹種植技術的傳承,成為深圳市老齡荔枝樹規范生產與保護工作的技術依據。
2.3" 技術培訓
由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聯合深圳市南山區西麗果場為深圳市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提供科學技術保障。近年來,圍繞老齡荔枝樹復壯關鍵核心技術及關鍵時期的管理方法,開展技術推廣和培訓工作,舉辦標準文件線下宣講、生產技術培訓班。不斷整合科研院校的培訓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為深圳市果農提供老齡荔枝樹栽培技術培訓與指導,推動技術全面實施。
2.4" 全產業運作模式
創建“標準生產+知名物流+終端品牌消費”全產業運作模式,借力示范園技術優勢、南山荔枝地理標志文化品牌影響力,打造“南山荔枝百年老荔”產品品牌,提升老齡荔枝產品影響力,做到“生產—包裝—冷鏈物流—消費者”一條龍服務,讓老齡荔枝項目產品更快到達消費者手中,帶動南山區甚至深圳市的荔枝產業發展。
3" 效益分析
3.1" 示范推廣情況
自2016年起,深圳市建設的3個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示范園基地,每年綜合示范面積約133 hm2,接待入園采摘、旅游觀光、技術考察交流120萬人次。2018—2022年,示范基地荔枝累計產量1 230 t,產值累計5 068萬元,利潤總額累計850萬元;舉辦標準文件線下宣講、生產技術培訓班10次,培訓820人次;復壯技術覆蓋南山區1 500 hm2荔枝,技術輻射深圳市4 667 hm2荔枝及東莞市、惠州市等地13 333 hm2荔枝。
3.2" 經濟效益
為持續提升老齡荔枝樹生產潛力,在荔枝主產區推廣應用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體系后,經生產示范、技術培訓和指導生產,極大地改善了老齡荔枝樹生長區域的生態環境條件,可以明顯節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老齡荔枝樹的產量和質量,提高了果品的價格,增加老齡果園收益,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以深圳市南荔王果業中心種植企業為例,2017—2022年通過實施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整體實現了南山老齡荔枝樹優質果品率95%、果品100%經商業化處理、果品100%統一包裝及統一品牌銷售,產品質量顯著提升,該企業的荔枝銷售價格已成為深圳市荔枝市場定價的風向標,技術示范區的荔枝鮮品平均售價比其他主產區提高60%,全面帶動了本區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果區農民增產增收。
3.3" 社會效益
建立老齡荔枝樹復壯技術集成示范基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省應用復壯技術集成管理生產,進一步規范了老齡荔枝樹生產管理技術,保護老齡荔枝樹種植技術的傳承,保護老樹品種資源;同時帶動當地自然農業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提升了荔枝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為深圳市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標準技術支撐。2022年,在全國荔枝主產區大幅度減產的情況下,采用復壯技術的老齡荔枝樹可做到有果可賞、可摘、可賣,荔枝鮮果質優價高,充分發揮了荔枝老樹品牌及歷史文化價值。
4" 結語
在深圳市公園等公共綠地尤其是南山山麓景區,一些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荔枝老樹仍郁翠蔥蘢,每年蟬鳴荔熟時節,吸引大批游客、市民前來賞樹品果、休閑旅游。百年老荔樹,見證了深圳市的歷史變遷,是深圳市本土優勢植物資源中的瑰寶,具有極高的人文、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還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旅游觀賞、地理坐標和歷史紀念價值,已成為頗具深圳市特色的綠色名片。因此,落實老齡荔枝樹更新復壯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深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深圳市志:第一二產業卷 農業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2] 深圳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深圳統計年鑒202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3] 王改華,吳家強,邱歡,等.荔枝弱樹原因分析及復壯技術集成[J].現代農村科技,2022(12):33-35.
[4] 張建繁,周慶祥,龔學海,等.碎枝覆蓋對荔枝園土壤理化特性及肥力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5):159-161.
[5] XU D D, LING J F, QIAO F, et al. Organic mulch can suppress litchi downy blight through modific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potentials[J]. BMC Microbiology, 2022, 22(1):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