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是安徽省滁州市第一大糧食作物,水稻的產量與品質對提升滁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意義重大。為給廣大農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水稻栽培技術指導,在分析滁州市水稻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對滁州市水稻種植情況的實地調查,從品種選擇、苗床選擇與種子處理、育秧、移栽、水分管理、施肥除草及水稻病蟲害防治等重點環節介紹了滁州市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水稻;栽培技術;安徽省滁州市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34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北岸,獨特的氣候優勢與水系優勢使該地區天然適合發展水稻產業[1]。滁州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4 ℃,年平均最高氣溫20.1 ℃,年平均最低氣溫11.4 ℃;年均降水量1 035.5 mm,梅雨時節年均23 d;年日照時間2 073.4 h,年無霜期210 d。滁州市分布著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與高郵湖水系三大水系,支流眾多,在農業生產用水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近些年,滁州市水稻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在水稻規模化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實踐經驗,對我國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1" 現狀
滁州市作為農業大市,近年來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水稻作為滁州市的第一大糧食作物,2022年種植面積41.13萬hm2,總產量253.3萬t。
1.1" 實施“稻蝦共作”生產模式
2018年,滁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滁州市大力推廣“稻蝦共作”模式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實施方案》,其明確了“稻蝦共作”模式在發展滁州市現代特色農業中的重要地位,并對各縣(市、區)提出了明確的“稻蝦共作”發展任務。在該方案的指導下,各地區穩步實施與推進“稻蝦共作”模式,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推廣應用面積分別為4.33萬、5.71萬和6.67萬hm2,到2022年末,全市“稻蝦共作”面積達7.83萬hm2。可見近些年“稻蝦共作”面積有直線增長趨勢,且增長幅度較大,年均增長率達到21.98%。
1.2" 機械化管理
滁州市開展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已近20年,近些年更是實現全面提檔升級,為水稻產業發展夯實了基礎。1)壯大農機主體。滁州市積極培育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面向全市范圍內的農業主體開展水稻插秧機等農業先進機具的應用培訓工作,全市水稻機耕率超過97%。2)推進機耕服務。滁州市積極鼓勵市內各大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訂單式、托管式機插秧一條龍服務業務,機插秧面積占比超過70%。3)強化田管運用。滁州市大力推廣應用田間機械化植保設備,采用植保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各縣飛防面積基本均超過13.33萬hm2。
1.3" 創新運營模式
滁州市農業部門在保障糧食總產量穩定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廣優質專用水稻生產,目前已經形成優質專用水稻“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單收、單儲、單加工”的運營模式,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2.00萬hm2,訂單種植面積22.84萬hm2,建設了28個333.33 hm2以上的優質水稻生產示范區。
2"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滁州市水稻田按照季節劃分主要為冬水田與兩季田,在選擇水稻品種時需要充分考慮滁州市的氣候特征、土壤條件與當地生產技術發展狀況。根據筆者對滁州市各地區水稻種植情況的調研,以下水稻品種較為適合滁州市種植。
1)早秈1103。該品種非常適合在兩季田種植,相較于一般水稻品種,其增產優勢顯著,每667 m2產量可提高6.00%以上。2)Y兩優1998。該品種在冬水田與兩季田均有良好的增產表現,株型適中;劍葉呈直立型,較寬大;莖稈粗壯,抗倒性強;米質優良、穗大粒多,是滁州市的優質水稻品種。3)徽兩優985。該品種為中秈兩系雜交稻品種,是經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驗證的優良水稻品種,增產性能達到5.85%,非常適宜種植在滁州市一季稻區。4)徽兩優絲苗。該品種為秈型兩系雜交稻品種,2016年首次開展生產試驗,增產性能良好,抗倒性與抗蟲性較強,但與普通秈稻相比,食味品質不穩定,目前僅適合種植在一季稻區。5)寧香粳9號。該品種為晚粳稻早熟品種,幼苗矮小而粗壯,葉子顏色偏綠,具有較好的分蘗力,群體整齊度高,穗層整齊,穗型較大,觀賞性極強,且具有良好的抗倒性,目前在冬水田與兩季田均有種植,非常適合用于發展觀光農業。
此外,金優725、岡優725、菲優99-14、宜香1577等品種也較為適合在滁州市推廣種植,需要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合理選擇[2]。
2.2" 苗床選擇及種子處理
滁州市水稻種植在選擇苗床時,需要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性能良好且背風向陽的松軟地塊,實行旱耕水整,在耕作之前按照375 kg·hm-2的用量進行施肥。耙后整地做畦,為了提升排灌性能和便于耕種,畦寬1.50 m、長20.00 m,溝寬0.40 m、深0.20 m,邊溝深控制在0.22 m左右,同時應堅持上平下松的原則,盡可能使土壤保持松軟,保障土壤的透氣性能[3]。為了提高出苗率,在播種前需要預先對種子進行晾曬、風選、水漂洗及消毒處理,消毒可采用石灰水或甲基硫菌靈。
2.3" 育秧
2.3.1" 育秧時間
考慮到滁州市南部地區與北部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氣溫回升時間不一致,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合理確定播種時間。一般而言,南部地區氣溫回升較快,可以在4月中旬進行播種;北部地區氣溫回升較慢,應在4月下旬進行播種。
2.3.2" 育秧方式
對于冬水田,滁州市多采用旱育秧方式,在育秧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預處理。1)種子包衣。處理過后的種子使用“旱育保姆”種衣劑進行包衣處理,種衣劑與稻種的質量比例控制在1∶3左右。將“旱育保姆”放到圓底容器內,將經過浸濕處理的稻種緩慢加入容器內進行滾動包衣,在加入稻種的同時攪拌,確保所有種衣劑均勻包裹到稻種上。2)播種。3月中旬,滁州市的日均溫度基本在12 ℃以上,此時便可進行播種,具體日期需要結合茬口、水稻品種與秧齡共同決定。通常每667 m2苗床可播種20 kg稻種,需要在苗床地均勻撒播,并覆蓋一層1 cm的細土,播種完成后及時覆蓋一層薄膜。3)苗床管理。秧苗1葉1心期需要及時揭開薄膜,并澆1次透水,4葉前需要始終保持床土濕潤,之后進行旱育管理。
對于兩季田,滁州市可采用兩段育秧的方式。兩段育秧是將育秧過程分為溫室育小苗與機插、培育適齡壯苗兩個階段,第1階段的要求與旱育秧相似;第2階段需要等水稻秧苗長至2.5~3.0葉時,再將稻苗移栽到正常育苗棚內,等秧苗長至6.0~6.5葉、帶有3~4個分蘗時,方可進行第2次移栽,完成育苗。
2.4" 移栽
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移栽,最好在4月末完成冬水田栽種,5月中下旬完成兩季田栽種。移栽之前,需要預先在本田施足底肥,底肥以農家肥為主,輔以氮磷鉀復合肥,盡可能實行底肥、追肥一道清技術。大穗型水稻的移栽密度應控制在1.2萬穴/667 m2,穗數型水稻可適當增加3 000穴/667 m2,保證每667 m2基本苗在9萬~10萬株。
目前,滁州市在移栽方面主要采用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和雜糯間栽技術。1)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在其他糧食作物收割后不翻耕土壤,將經過脫粒處理的秸稈均勻播撒在田間,放水泡田24 h后施足底肥,之后拋栽或逐穴丟水稻秧苗。兩段育苗的秧苗要注意控制好秧齡,一般秧齡在45 d內,并在育苗期施加2次多效唑。2)雜糯間栽技術指在栽種時主栽雜交稻、間栽糯稻的品種,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同步播種、育秧與移栽。需要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實行寬窄行牽線移栽,雜交稻品種栽植規格(30.0+16.6)cm×13.3 cm,間栽糯稻品種需要間隔2~3個寬行,穴距不小于33 cm,1 500穴/667 m2,每穴4~5棵稻苗,田間管理與一般稻田一致。
2.5" 水分管理
稻苗移栽完成后,田間保持寸水可促進稻苗返青,分蘗期不宜大水灌溉,應實行淺水勤灌的澆水方式,水深控制在2~4 cm。分蘗苗數超過高產有效穗數80%后,需要及時排水曬田;如果為冬水田,這一時間還需要提前。6月底,水稻會進入幼穗分化階段,此時需要停止曬田,灌水以促進水稻幼穗的分化[4]。抽穗揚花期需要保持深水,水稻收割前7 d進行排水,更有利于水稻增產。
2.6" 施肥與除草
當田塊底肥不足或保肥力較差時,需要及時追肥,追肥時間應選擇在移栽后10 d內。若田間出現雜草,需要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5]。
2.7" 病蟲害防治
根據對滁州市水稻病蟲基數的調查,近些年滁州市水稻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和水稻螟蟲,對水稻種植造成的損失非常大,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整體病蟲害防治上,滁州市采取“三期三治”的稻田病蟲害管理模式,即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并重點推廣3項病蟲害防治技術。1)栽培與生態控害技術。通過大量試驗選取具有優良抗性的水稻品種,并通過科學施肥澆水、合理利用生物農藥及天敵保護與害蟲誘殺技術等加強稻田病蟲害防治。2)主要病蟲抗藥性治理技術。針對二化螟與稻縱卷葉螟等水稻螟蟲害,采取選擇用藥、控制用藥與交替輪換用藥等策略。3)總體防治技術。包括種子處理及秧苗期病蟲害預防技術、穗期總體防治技術,大力推廣水稻病蟲監測預警技術,加大對水稻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力度,實現水稻病蟲害的綠色防控。
同時,滁州市水稻病蟲害防治講究“專項專治”。1)稻瘟病。近些年,稻瘟病對滁州市水稻生產的危害嚴重,且每年水稻病蟲基數調查均顯示稻瘟病流行風險較大。稻瘟病的治理需要在抽穗前與齊穗期進行重點用藥,可選藥劑有40%稻瘟靈、75%三環唑、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等。2)稻曲病。與稻瘟病的生產影響基本一致,流行風險大,同樣需要重點治理,主要發病期為抽穗后到成熟期,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大,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極易出現。稻曲病防治需要重點把控孕穗期、破口期、齊穗期,在破口前7 d用愛苗20 g或25%戊唑醇25 mL兌水30 kg噴霧,破口1/3~1/2時再噴1次。3)紋枯病。紋枯病是造成滁州市水稻減產的主要病害,近些年偏重發生,主要發病期為抽穗前,在發病前可噴施井岡霉素、苯甲丙環唑等藥劑進行防治,發病期時可用苯甲·嘧菌酯、噻呋酰胺進行防治。4)水稻螟蟲。主要包括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發生期多為5—7月。防治二化螟可用毒死蜱、阿維菌素、三唑磷等,防治稻縱卷葉螟可用蘇云金桿菌、毒死蜱、球孢白僵菌等。
3" 結語
為了實現滁州市水稻產業的增產增值,提升滁州市水稻市場競爭力,需要高度重視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近些年,滁州市在水稻產業發展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采取的“稻蝦共作”等手段對水稻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需重點關注水稻各階段的栽培技術要點,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切實提高水稻的產量與品質。
參考文獻:
[1] 王學江,朱方霞.滁州再生稻栽培模式效益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0):16-19.
[2] 王夏雯,王飛飛,金倩,等.蘇北地區稻蝦共作模式粳稻適栽品種(系)的篩選[J].北方農業學報,2021,49(6):58-64.
[3] 陳玉坤,李艷.優質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21,12(25):61-63.
[4] 馬震.水稻種植結構與關鍵栽培技術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14):31-32.
[5] 宋治豪,涂光洪,田孟祥,等.探析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農家參謀,2022(1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