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研究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驗在診斷脂肪肝患者中的臨床價值。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中醫醫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中抽出100例,視為觀察組,之后抽取同等例數健康受檢者納入對照組,均予以其進行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驗,比較2組受檢者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γ-谷氨酰氨基轉肽酶(γ-GGT)、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標的差異性,評估指標診斷應用價值。肝功能指標中,觀察組ALT、AST、γ-GGT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血清學指標,觀察組TG、TC較對照組對應值高(Plt;0.05),但HDL-C、LDL-C比較,2組受檢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聯合肝功能、血清學指標診斷準確率為98%,顯著高于單一肝功能或血清學檢測的76%/60%(Plt;0.05)。聯合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驗用于脂肪肝診斷中,能有效提高患者診斷準確率,降低其誤診風險,應用價值顯著,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肝功能;血清學相關指標;脂肪肝;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6.1;R575.5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相應的飲食習慣也有了明顯轉變,高熱量、高糖等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患者誘發脂肪肝(Fatty Liver)的主要影響因素[1-2]。現階段,脂肪肝發病率近年來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發病率在肝病中占據前二(僅低于病毒性肝炎),對人們機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老年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礎性疾病的機體條件,脂肪肝無疑增加其機體負擔和降低生活質量,嚴重者還可能威脅生命健康安全。究其病因,患者機體內的肝細胞堆積過量脂肪是主要病發機制,早期癥狀不明顯,與臨床常見消化道不良反應有一定相似度,一定程度會提高其病癥篩查難度,但脂肪肝隨病程推進發展至中、重度時,可見肝區疼痛明顯、腹水、黃疸、下肢水腫、精神萎靡、皮膚發黃等癥狀[3-4]。因此,臨床強調需早期確診患者病情,及時采取對癥治療來控制其病情進展,對患者預后改善同樣有積極影響。隨著臨床醫學治療技術的持續研發,肝功能、血清學指標在肝臟功能病理反應診斷中的檢測價值已得到證實,借助2個指標的波動情況和周期趨勢來評估患者病程、預估進展速度,為其后續診療計劃制定提供科學依據[5-6]。基于此,本次研究將脂肪肝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比健康受檢者指標變化,分析聯合肝功能、血清學指標在其病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均經醫院倫理會審批,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中醫醫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中抽出100例作為觀察組,同時抽取100例健康受檢者,納入對照組,對于本次研究所用檢測方法、意義,所有受檢者均表示知情同意。觀察組中男女所占比例為59∶41;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5.88±6.37)歲;病程2~12 a,平均病程(6.11±1.05) a;嚴重程度:20例輕度、62例中度、18例重度。對照組中男女所占比例為60:40;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4.93±5.71)歲。2組受檢者中,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觀察組所選患者,均經影像學、病理檢測后,符合以下任意2項標準:(1)超聲影像顯示肝實質呈現點狀高回聲,且強度較腎臟及肝脾較高;(2)肝深部回聲有所衰減(+、++);(3)超聲檢測顯示患者肝內血管模糊。對照組所選健康受檢者,經全身體檢后未見異常,且神志清醒,自愿完成相關檢查。
排除標準:本次研究對合并其他類型肝臟疾病、器官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等受檢者,均不納入研究所選范圍。
1.3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進行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驗,檢測前3天通知其保持正常飲食,禁止食用豬肝、豬血、酒及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注意飲食清淡,檢查前需保持空腹時間超過8 h。檢查當日清晨(7:00~9:00),抽取5 mL患者空腹靜脈血,經KDC-1044離心機使用將血清分離后獲取檢測血液樣本,應用LABOSPECT 008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肝功能、血清相關指標檢測,其中,TG、TC、HDL-C和LDL-C應用酶法進行測定,ALT、AST和γ-GGT應用速率法進行測定。具體流程為:患者血液凝固時間超過30 min后,取上層血清,用稀釋液稀釋酶復合物后,添加血清并對照其陰性、陽性反應,孵育60 min后依序完成洗版、添加底物、終止液(需等待30 min避光反應后)等操作,最后由檢測人員根據反應讀取數據,作好記錄。
1.4 觀察指標
記錄2組受檢者肝功能、血清相關指標,并根據指標正常范圍評估其陽性檢出情況,計算聯合檢測和單一檢測的準確率和誤診/漏診率。
(1)肝功能正常范圍:AST:0~50 μmol/L;ALT:0~40 μmol/L;γ-GGT:0~40 μ/L。
(2)血清相關指標正常范圍:TC:3.0~5.7 mmol/L;TG:0.5~1.7 mmol/L;HDL-C:0.9~1.8 mmol/L,LDL-C:2.1~3.1 mmol/L。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經 χ2檢驗,以率(%)表示,當Plt;0.05,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比較2組受檢者肝功能指標
觀察組ALT、AST、γ-GGT指標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t=13.258、12.986、10.775,Plt;0.05,存在統計學差異,見表1。
2.2 比較2組受檢者血清學指標
血清學指標,觀察組TG、TC較對照組對應值高(t=7.658、9.336,Plt;0.05),但HDL-C、LDL-C比較,2組受檢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89、0.112,Pgt;0.05),見表2。
2.3 比較聯合檢測和單一檢測的診斷準確率
聯合肝功能、血清學指標診斷準確率為98%,顯著高于單一肝功能或血清學檢測的76%/60%(χ2=21.396/43.520,Plt;0.05),見表3。
3 討論
脂肪肝作為肝臟常見病理性變化,分析其主要病因,患者自身肝細胞內堆積過量脂肪是主要致病原因,病癥并非獨立性疾病,但會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且發病率在肝臟疾病中排名第二,加上生活、學習和工作各方面造成的壓力,都會提高脂肪肝誘發概率,近年可見病癥開始傾向于年輕群體發展[7]。有報道指出,脂肪肝是以在肝臟組織中所占重量來作為診斷標準,人體內脂肪肝含量不超過肝臟總重量的5%,表示其肝臟組織處于健康范圍內,如果組織含量超過5%或組織學檢查可見脂肪變性程度超過50%,即可確診。一般情況下,輕度脂肪肝患者屬于早期病變,臨床上通常無明顯癥狀表現,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8]。隨著病情進展,脂肪肝發展至中、重度時,患者此階段病癥可見急性或慢性發作,臨床上多見肝區疼痛明顯、腹水、黃疸、下肢水腫等癥狀,直接損傷其肝臟功能,嚴重者還會發展至肝硬化,提高患者治療難度。因脂肪肝具有可逆性,因此,在患者病癥未發展至不可逆狀態時,盡早診斷并展開治療,通常都能有效逆轉病癥,恢復正常的肝臟生理功能。現階段,臨床仍然是以肝臟穿刺病理活檢作為脂肪肝診斷“金標準”,但此類操作存在有創性,不利于患者接受,一定程度會限制其早期病癥篩查工作的有序展開。而超聲檢查易受檢查者操作熟練度、臨床經驗等客觀因素影響,誤診、漏診情況常有出現。
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脂肪肝患者診斷,主張選擇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進行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ALT、AST、γ-GGT、TG、TC顯著高于對照組(健康受檢者),且Plt;0.05,但HDL-C、LDL-C比較差異較小(Pgt;0.05),與羅玉香和周建明[9]一文中相關數據大致相符,證實此類方法具有較高可行性。血清學指標作為診斷脂肪肝常用檢測手段,較前者有創操作、影像學檢查而言,具有創傷小、檢查快等優勢。ALT、AST 源于人體細胞線粒體與細胞質,若人體肝臟細胞和線粒體出現病理性反應,兩者會直接參與到血液循環中,促使指標異常提高[10-11]。而γ-GGT是因患者肝臟組織損傷時,病理性反應直接刺激其肝內膽管上皮和肝細胞漿,進而促進γ-GGT大量釋放。肝臟作為膽汁分泌、合成的主要器官,可加快脂類物質的乳化速度,當患者機體誘發脂肪肝時,會直接影響其脂肪酸的分泌及合成水平,特別是其在長期攝入脂類含量高的食物后,機體環境已經難以代謝掉血脂,并且轉化成甘油三酯等物質,進而顯著提高患者TC、TG指標,但不會過多影響其HDL-C、LDL-C[12]。此外,聯合上述指標檢測,可有效彌補單一指標檢測的不足之處,提高患者診斷準確率,研究中結果可見聯合檢測準確率為98%,誤診/漏診概率極低,可采納。
綜上所述,針對脂肪肝患者聯合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驗進行診斷,診斷準確率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汪菁,楊鵬春,晏彩華,等. MSCT定量參數在評價脂肪肝病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21,39(5):695-699.
[2]" 安曉蘭. 脂肪肝和高血脂與性別及年齡的相關分析[J].甘肅科技,2018,34(24):156-157.
[3]" 馬麗明,李艷. 轉氨酶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臨床效果及價值體會[J]. 黑龍江醫學,2021,45(13):1421-1422+1425.
[4]" 袁亞麗. 64排螺旋CT檢查在脂肪肝合并肝臟結節性疾病病灶定性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河南醫學研究,2021,30(22):4178-4180.
[5]" 王永斌,陸奎英,蘇勇,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氧化應激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 檢驗醫學,2020,35(9):51-55.
[6]" 田霜,劉海林,鐘雪晴. 血清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水平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價值[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6):585-588+593.
[7]" 陳興,梁小桃. 肝瞬時彈性成像與天冬氨酸轉氨酶/血小板指數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肝纖維化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當代醫藥,2021,28(11):60-62.
[8]" 施素英. 肝功能檢查與血清學相關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外醫療,2020,39(23):183-185.
[9]" 羅玉香,周建明. 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患者診斷中的應用[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3):1998-2000.
[10] 蘇小杰,蘇炳森,楊樺. 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檢驗應用于脂肪肝患者診斷中的效果分析[J]. 數理醫藥學雜志,2020,33(11):1603-1605.
[11] 常城. 肝功能指標與血脂生化指標在診斷脂肪肝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9):97-99.
[12] 劉俊蓮. 血脂、血糖聯合肝功能檢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0):164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