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t-quality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 Based on the Effects of Pysical Activity on Self-rated Health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LIU Jiping, etal.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Liaoning, China)
摘要:【目的】明確我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道路構建中學生體力活動對于自測健康之間的關系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沈陽市大東區68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國際體力活動調查表(IPAQ)、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12)。使用SPSS軟件計算Cronbach’s α系數評價調查內容的可信度。評估IPAQ評分與SF-12評分之間的相關性,并將IPAQ量表與SF-12量表的結果進行回歸線性分析。【結果】SF-12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為0.857,KMO=0.861,Bartlett’s球形檢驗P<0.01;該地區中學生自測健康得分較低;不同體力活動能夠影響中學生自測健康結果。【建議】(1)促進教育資源均衡供給;(2)明確學校體育主陣地地位;(3)建立體質健康評估體系;(4)形成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模式;(5)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場地設施的建設;(6)健全家校社協調育人機制。
關鍵詞:學校體育發展;自測健康;中學生體力活動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提出全國落實黨的教育思想,增強課程教學主要陣地作用,推進校內外訓練組織綜合治理,號召各地市紀委和人民政府全力系統抓好組織建設,加大對“雙減”措施的支持,把“雙減”措施當成重要民生工作。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出于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低的問題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在多個領域聯合發展的目的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2]的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3]”在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體育與健康”將占總課時的10%-11%,成為義務教育的第三“核心科目”。關注青少年體育活動,明確其影響因素,對更好發展學校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實現“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加之三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加劇了現代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3],如何增量青少年體育活動已成為改變青少年健康質量的關鍵因素。健康素質是指個人對健康和幸福的主觀感受,主要基于生理、心理和社會在身體機能、心理健康、社會關系等維度上的感受,已有許多研究解釋了“五育”中體育的積極預測和衡量青少年與健康相關質量的作用。近年來根據中學生身體素質調查發現,其健康水平有下降趨勢——學生的肥胖率升高、疾病出現年輕化。“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國家密切關注中學生的健康發展,出臺一系列文件措施大力推動發展青少年健康、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擁有良好的身體是開展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中學生時期處于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中學時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終身體育的影響意義重大。
1" 自測健康
自測健康量表又稱為生命質量量表或生存質量量表,是個體對其自身的生存質量進行的主觀評價與期望,Suchman等人于1958年首次提出自測健康的概念[4],隨后許多社會科學和健康研究領域的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擴展和完善。經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證實,個體客觀的健康情況和生存質量可以使用自測健康量表結果進行補充反映。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以定量的角度,將人的自感健康較為全面、具體、準確地進行反映,符合大健康觀理念。國外專家研究成果表明,SF-12量表在各種類型人群的評價中信效性極佳,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健康評估。基于文化和人群差異,SF-12量表的應用在我國人口健康評估中需進行信效度測試。除人口學特征外,研究表明,社會文化水平、家庭條件等都對我國人口健康評估結果存在影響。目前,有研究成果證明,雖然SF-12健康自測量表在青少年以及流動居民中信度良好,但尚未見其依據結果有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改善等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評估SF-12量表在中學生各種體力活動下的信效度情況,為學校體育高質量進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2" 體力活動
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由肌肉收縮引而導致能力消耗的體育活動,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型:職業、交通、家庭和休閑體育活動[5]。目前,許多文獻已經開始使用“體力活動”的翻譯方法,如程改平[6]、張必科[7]、翁錫全[8]等在文獻中特別提到了這個問題。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缺乏體育鍛煉每年在全世界造成190萬人死亡,而12%的缺血性心臟病、11%的缺血性中風、14%的糖尿病、16%的結腸癌和10%的乳腺癌[9]是由于缺乏體育鍛煉所致。近年來,流行病學界對體重問題的關注促使體力活動問卷被廣泛應用于大樣本量研究中,目前已有更多版本的此類問卷問世。同時,國內眾多學者將部分此類問卷應用于調查國內居民的體育活動水平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信度和有效性檢測。而目前針對中學生有關問卷信、效度檢驗的研究較少。
3" 研究對象與方法
3.1" 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整體抽樣的方法,在沈陽市大東區一所中學的初中部發放調查問卷,共計發放問卷100份,其中有19份問卷填寫不全、13份問卷未能回收,被剔除,有效問卷68份。
3.1" 研究方法
3.1.1" 國際體力活動調查表(IPAQ)采用國際體力活動調查表簡表,評估人們在過去一周時間內進行的體力活動回憶,提出一些開放式問題估計總的體力活動量。
3.1.2" 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12)用以評價個人身體健康質量。該測試量表共計十二題,并采用了五點計分。測試量表共計十二個條目,8個維度。
3.2" 數據處理
采用SPSS26.0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資料的統計分析包括:統計描述,t檢驗,對每周不同身體活動量的初中生的SF-12的得分進行分析,分析不同身體活動量與初中生的自測健康狀況差異;每周不同體力活動量與初中生自測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
4" 結果與分析
4.1" SF-12量表
(1)內在一致性信度
通過SF-12測量的身體與精神健康功能的總分,與傳統的測量方法相比更有助于描述中學生的整體健康狀況。本研究中調查中學生的自測健康各緯度質量平均分最低分為RE(42.35±11.53)分、最高的為VT(55.30±10.90)分;其他領域得分由低到高排列為:MH(50.2±10)分,BP(46.8±10)分,RP(46.27±9.2)分,PF(45.67±9)分,SF(44.09±11.98)分,GH(44.07±13.25)分。通過中學生各個維度的自測健康結果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可以幫助完善對中學生自測健康結果理解,為中學生體育與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詳見表1。
(2)SF-12結構效度
結構效度是指在測試實驗中對理論的結構和特征進行測量的程度,以及實驗與理論之間的一致性,即實驗是否真正測量了假設的理論。根據SF-36量表可知BP、GH、RP、PF與調查對象的軀體健康總分(PCS)相關,而MH、RE、SF、VT影響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總分(MCS)。將本次調查研究的結果使用SPSS26.0進行結構效度分析得到KMO=0.861,Bartlett’s球形檢驗P<0.01,表示因子分析可正常進行。
4.2" IPAQ量表與中學生生活方式
IPAQ的制表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情況調查者填寫的操作性,將其分為長表與簡表。相對于長表,短表的操作性更強、本研究考慮到調查者的知識儲備量與理解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使用短表對學生的周體力活動量進行調查監控。在IPAQ短卷版問題設置中,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參與的典型體育活動項目可以根據不同的強度進行分類,并在體力活動問卷(IPAQ)中也有相應的項目。由此可以得出結論,IPAQ是監測中學生生活習慣的基本工具。詳見表2。
4.3" 各量表結果的平均數、標準差以及相關矩陣
如果需要根據IPAQ量表問卷計算初中學生最近7天的體力活動量,可以從問卷中標準化的體力活動方式的體力代謝表中提取代謝量(MET)×時間,將問卷中的所有體力活動相加即可得出被調查者最近七天的體力活動總量[5]。將本次自測健康量表的中學生自測健康總體得分偏低,其中:PCS得分(45.22±10.80)、與MCS得分(49.99±10.58)將其與體力活動量表中中學生一周體力活動成本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一周能量成本與自測健康結果呈顯著性正相關。詳見表3。
原因分析: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僅關注于教學目標的完成缺乏對學生體力活動量的滿足。體育課的教學過程可大致分為:準備部分、基礎部分、開始部分與結束部分,體育教師可在身體基本素質的基礎上對中學生進行專項素質訓練提升,以素質訓練為基礎,融合體育與健康教學計劃加入健美操、啦啦操、體操、羽毛球、足球、籃球等中學專項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校體育課堂上進行體力活動的同時技能水平發展也有相應的提高。學校領導應充分運用頂層設計思維,巧妙進行體育課程編排設計和提升學校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積極開展體育活動,讓學校體育不僅限于課堂。同時,特色體育活動應是全體學生的活動,爭取利用學校大課間、課后延時等讓學生完整學習掌握一項體育項目,并能在實際中得以運用。政府部門應大力支持社會體育資源進入校園全面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有利于推進政府部門轉變體育教育職能,進一步創新學校對于體育學科、活動的管理機制。
4.4" 中學生自測健康與體力活動的相關分析
將中學生自測健康量表各維度得分與體力活動量表中各緯度體力活動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中學生的自測健康得分與一周的體力活動成本總量呈正相關。其中,軀體健康得分對于心理健康得分呈現出顯著性緊密相關;劇烈體力活動與適度體力活動對于軀體健康得分以及心理健康得分呈現出緊密相關;休閑體力活動對于軀體健康得分的相關性較心理健康得分相對較強;靜力體力活動對于軀體健康得分與心理健康得分的相關性較弱。總體看來每周進行不同程度體力活動對于中學生的軀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提升有著有利影響。詳見表4。
原因分析:首先,學生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正面干預一直都是教學重點。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重點學科。其次,進行體育活動是現代社會保持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另外新課標改革背景下,體育與健康學科成為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從研究結果來看學生總體的自測結果并不理想,提示學校體育教育可以從休閑娛樂的目的出發,以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為主要目的,以需要和意愿作為實施的起點,基于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設置合理的教學情景面向全體學生的充滿趣味的體育活動,做到在體育中找尋快樂,在體育活動中進行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趣味性運動會或比賽,讓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改變自身心態,增進社交關系,提升自信的同時增強學生體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達到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4.5" 中學生自測健康與體力活動的回歸分析
將中學生性別和水平設置為控制變量,中學生一周體力成本為自變量,中學生自測健康結果評分為因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得出P<0.01,說明中學生進行體力活動對于提高健康的生活質量有著顯著正向的影響,提高中學生健康結果得分可以通過增加中學生每周體力活動成本實現。詳見表5。
原因分析:未能將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活動進行改革以推動中學生健康發展。在學校為主的環境中開展體育與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和體育活動、比賽以及勞動素質教育等都是中學生進行的體力活動的方式,對促進中學生個體的軀體健康有著直接影響。我國對于如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問題關注已久,也出臺相關政策促進中學生的體育發展,但是對于中學生身體素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效果甚微。本研究從實證角度肯定了學校體育對于中學生健康的綜合育人價值,說明從我國出臺《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學校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與活動的開展和實施取得一定的成效[11]。但是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學校體育的發展任重道遠,還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如在教育形式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愿與能力的活動開展要多于體育學科相關課程進行融合,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建議在提高學校體育實踐質量的同時,加強學科文化建設,注重學校體育教育主體觀念的樹立和更新。只有深化認知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學校體育教育內涵和意義,才能真正做到重視體育與健康教育,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學校的教育資源,設計和開展真正有意義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與相關活動。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新時代中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通過研究發現,影響中學生參與體力活動的主要原因是: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學校體育教育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負面影響。
未能做到寓教于樂,缺乏對于體育活動興趣的培養。
缺乏正確的體育認知,對體育學科建設的態度不端正。
5.2" 建議
互聯網時代人們久坐成習,各種慢性非傳染病、各疾病年輕化正在侵害人們的健康,其中又以肥胖為首。有研究表明,現在社會的高肥胖率與體力活動減少相關。規律性的適量體力活動有助于中學生體格成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關系都有良好的正面影響。學校體育不僅是中學生體力和體育活動的主戰場,而且在智力學習、情緒調節和意志力鍛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的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不僅應考慮學校層面的概念、課程、活動和教師等因素,還應關注學生的內部可用性和發展需求等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中學生進行體力活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影響力,加快推進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是必由之路。
第一,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戰略的部署變化賦予了學校體育更高的教育價值與功效,更是為學校體育的發展贏得了發展契機,學校和體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拔高學校體育發展新高度(1)促進教育資源均衡供給。推動優質體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擴大,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高質量的體育教學的活動的前提,面對與學校體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阻礙,積極通過政策、經費、師資、場地設施的調配實現不同結構、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生都能享受到教育資源均衡的成果。(2)明確學校體育主陣地地位。《意見》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校嚴格按照國腳課程方案的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8]。”學校體育是青少年身心教育發展的主戰場,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承擔著重大責任。學校體育必須不斷進行改革和改進,以滿足通過學校體育培養青少年身體發展的需要。(3)建立體質健康評估體系。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12]的評價指標,對中學生每周進行的體育課程與體育活動進行相對應的體力活動檢測和記錄,并對每個學期學生身體健康進行檢測與評價。將學生體力活動進行可視性的量化,更加科學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學校體育需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根本任務貫徹實施。做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作、完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根本任務,也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其中的三大核心內容更是為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前進的指明燈[13]。(1)形成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模式。其中“教會”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前提條件,中學生只有熟練掌握相關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才有可能促進中學生參加體育競賽的意愿。因此進行教改是必然之路,推動學校建立具有特色項目的校本課程以某項體育運動作為學校的代表性課程,在此基礎上增加學校對于體育項目的訓練活動達到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并組織相關比賽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的能力。(2)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場地設施的建設。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建設一支強大的體育師資隊伍對于學生體育運動的推進有著非凡的意義。同時加快建設學校的體育場館以及器材的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3)健全家校社協調育人機制。通過建立多方位干預主體對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權利,提升各主體對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文化認同以及心理認同,提升不同層次人才在專業技術和理念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積極整合各社會和家庭教育資源,多方面促進學生體育工作的完整落實,多途徑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2):14-19.
[2]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Z].體發〔2020〕1號,2020.8.
[3]許華瓊,周結友.新時代廣東居民體育公共服務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2):67-69+93.
[4]許軍.自測健康及其應用研究[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8(3):105-108.
[5]王震,何曉龍,藺海旗,等.應用IPAQ監測中學生周體力活動量的探討[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28(2):78-80.
[6]程改平,曾果,劉婧.成都市學齡兒童身體活動模式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2):233-235.
[7]張必科,張倩,曾果.四川省藏、羌、漢族小學三年級~高三學生身體活動狀況[J].現代預防醫學,2007(11):2028-2030.
[8]翁錫全,何曉龍,王香生.城市建筑環境對居民身體活動和健康的影響——運動與健康促進研究新領域[J].體育科學,2010,30(9):3-11.
[9]陳卡佳.應用IPAQ監測中學生體力活動量的探討[J].江西教育,2012(Z3):85-86.
[10]覃志良,鄧樹嵩,李暢.桂西地區老年人生命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20):3736-3740.
[11]陳雁飛.構建地方課程體系推動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2):2-3.
[12]李俊德.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背景下的中學體育教學探索[J].教育觀察,2022,11(17):109-112.
[13]樊梅,張曉林.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之研究》的價值意蘊及實踐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1):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