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在白血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21年8月- 2022年12月醫院收治的98例住院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前提下予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心理壓力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實施前,兩組患者SCL-90評分(抑郁、恐懼、敵對、焦慮4個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實施后,兩組患者SCL-90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心理護理實施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88%,與對照組(79.59%)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在白血病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有效性高,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還能增加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滿意度;白血病;心理壓力;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06--03
白血病為造血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可出現貧血、出血和感染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白血病的治療也得到了極大的突破,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明顯提高。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化療治療白血病,但受化療不良反應、病情困擾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常常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煩躁、抑郁、絕望等負面情緒,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為了使白血病患者的心境得到改善,臨床需要采取合理、規范的護理干預措施,以幫助患者改變不良心態,提高治療依從性,保障化療效果。臨床研究顯示,心理護理是個體化護理模式,具有促進心理健康、滿足生理需要等作用[2]。心理護理應用在白血病患者中,將有助于改善預后,使患者的生命質量得到提高。本研究對白血病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探討護理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1年8月- 2022年12月醫院收治的98例住院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根據《慢性髓性白血病診療指南》[3]中的診斷標準確診為白血病;預計生存期>6個月。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免疫缺陷功能障礙者;伴有嚴重腎、肝、心等器質性疾病者;存在精神、認知障礙者;伴有其他血液疾病或嚴重代謝性疾病者。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男女之比為28∶21;年齡20~72歲,平均36.95±4.28歲;病程1~7年,平均3.15±1.94年。觀察組男女之比為30∶19;年齡21~71歲,平均36.88±4.30歲;病程1~6年,平均3.26±1.74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患者對研究知情,且自愿簽訂同意書。研究與《赫爾辛基宣言》中的要求相符,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運用常規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開展個體化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手冊、視頻、面對面宣教等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包括治療方法、效果、不良反應和預后等,使患者形成一定的了解,消除恐懼、緊張心理。
(2)用藥指導:護理人員要嚴格遵照醫囑指導患者用藥。在患者用藥期間,護理人員還需進行實時觀察,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盡快輔助處理;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做好每位患者的病情記錄,掌握患者病情治療效果,向醫生匯報,以便于合理調整用藥方案。
(3)生活護理:每日對患者體溫進行測量,做好相關記錄,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并科學指導患者飲食,使患者身體所需營養得到及時補充;日常護理中,還要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以積極預防并發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入院時:患者面對新的環境,難免會產生焦慮、害怕等情緒,護理人員可以主動與患者交流,將醫院環境、主治醫師和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同時了解患者的需求,根據患者的喜好播放動畫錄像、音樂等,使患者盡快熟知住院環境,適應角色轉變,減輕心理負擔。
(2)治療時: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引導患者、家屬傾訴顧慮,若家屬對患者的病情、治療費用和效果等存在疑問,護理人員需要及時進行解答,以減少摩擦,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還需每日綜合評估患者的癥狀體征變化、護理計劃等,采用激勵性話語鼓勵患者治療,使患者、家屬護理配合度提高;另外,護理人員還可邀請病友向患者講述化療流程、不良反應及治療效果等,使患者感同身受,從而重塑治療信心。
(3)出院時: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加強溝通,了解其真實心理,再引導家屬提供家庭支持,囑咐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多采用放松護理。首先,可以根據患者的喜好播放愉悅、輕柔的音樂,使患者的軀體與精神得到放松,從而使長期病痛折磨引起的精神壓抑得到紓解。其次,可以指導患者開展適宜的活動,使肌肉、關節得到放松,從而增加生理、心理舒適度。最后,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后期康復、飲食等護理計劃,囑咐患者定期復查血生化、血常規與骨髓檢查等,并和患者建立密切的聯系,以隨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進行疏導。
1.3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心理壓力,調查指標包括抑郁、恐懼、敵對和焦慮,對應的分值依次為13~65分、7~35分、6~30分和10~50分,評分愈高,表明心理壓力愈大[4]。
(2)護理滿意度:參照《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評估護理滿意度[5],判定指標包括住院環境、溝通有效性、護理操作技術、生活基本照護、服務態度5項,每項指標0~20分,總分為100分,評分≥90分為滿意;89~6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1.4 "數據分析方法
通過SPSS 23.0軟件對數據實施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SCL-90評分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心理狀態對比
護理實施前,兩組患者SCL-90評分(抑郁、恐懼、敵對、焦慮4個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實施后,兩組患者SCL-90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心理護理實施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88%,與對照組(79.59%)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3 "討論
白血病屬于臨床多發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具有發病突然、進展快速等特點。目前臨床常通過化療治療白血病,但受化療療程長、起效緩慢以及病痛折磨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產生消極情緒,從而降低治療配合度,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6]。由此可見,在臨床干預中,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外,還要向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服務,以此調控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生理痛苦減輕,病情得到好轉。心理護理是一種針對性干預措施,護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能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增加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7]。
本研究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后,心理壓力明顯下降,且滿意度顯著提高,提示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更有利于改善白血病患者的消極情緒,使其心理壓力降低,同時還能增加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認可度。推測原因可能是:①入院時心理護理能消除患者的戒心,使其盡快適應醫院環境,還能幫助患者調控情緒,緩解抑郁焦慮,提高生活質量。②治療時心理護理的開展能實現護患間的有效溝通,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同時,還能糾正患者對治療內容、疾病知識的錯誤認知,減少心理因素對化療的不良影響[8]。③出院時心理護理能充分發揮家庭支持的作用,通過幫助患者釋放精神壓力,能使患者盡快擺脫絕望的情緒;同時,還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與情緒狀態,從而促進免疫功能、抵抗力的恢復,最終有助于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融入白血病患者護理中,不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還能增加患者滿意度。
4 "參考文獻
[1] 馮倍思,朱趁紅,楊靜.延續心理護理在白血病合并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19(6):68-72.
[2] 李紅,方文娟,周麗麗,等.繪畫療法聯合俱樂部形式心理干預在白血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2,20(4):381-384.
[3] 王淑瓊,劉寧寧.護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18(S1):235-237.
[4] 于曉娜,季春曉,李文菊,等.以PERMA為基礎心理護理對白血病患者心理痛苦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1,28(8):1002-1005.
[5] 李露露.預見性護理聯合心理干預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并發癥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5):131-134.
[6] 孫培娟,邢偉,任蒙蒙.心理護理在白血病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1,33(1):191-192.
[7] 林海玲.心理護理干預對血液內科白血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30):32-33,47.
[8] 張力,洪文松,吳丹進,等.心理護理對白血病全身放療患者負面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0,27(6):807-808.
[2022-12-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