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李克強、李強、趙樂際、王滬寧、韓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總結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李克強對2023年經濟工作作了部署。李強作總結講話。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回顧了過去一年來的經濟工作成就。會議認為,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我們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就業物價基本平穩,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未來一年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會議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一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會議要求,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會議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領導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做好經濟工作。
擴大內需是經濟工作的主要抓手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五方面重點工作。其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五大任務之首,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數據顯示,我國外貿依存度已從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2008-2017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05.7%,超過100%。
也要看到,當前擴大內需仍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2022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
越是困難,越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了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遠景目標和重點任務。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觀上都對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提出更高要求。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同時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引導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到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上來,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解決“有沒有”,關注“好不好”,要通過拾級而上的發展推動供需有機結合,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比如,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再比如,鼓勵政策性金融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通堵點、補短板、暢循環,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結合起來。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才敢更多地消費。2021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5.4%,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少潛力可挖。要通過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的前提下,持續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增強內需發展后勁,厚植內需發展潛力。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
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6%。其中,出口21.84萬億元,增長11.9%;進口16.5萬億元,增長4.6%;貿易順差5.34萬億元,擴大42.8%。我國對外貿易實現平穩增長,新能源汽車、智能設備等出口表現亮眼,折射出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動能引領作用凸顯,中國外貿展現出強勁韌性。
外貿是拉動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然而,受到國際局勢復雜、新冠疫情等超預期因素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難免承壓。面對風險挑戰,黨和政府積極部署、沉著應對,將“穩外貿”作為“六穩”工作的一大重點。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外貿增長、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隨著有關措施得以切實貫徹、相關工作扎實推進,我國外貿頂住多重壓力、增量提質的成效逐步顯現。著力“穩外貿”,強化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聯動效應,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鞏固基本盤、注入新活力。中國外貿后勁足、韌性強,更增強了國內外企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中國外貿擴規模、優結構,令世界矚目。在進口規模上,中國已連續13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國,是21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6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2022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占世界進口比重達10.6%。在進口質量上,中國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進口。這是中國滿足國內超大規模市場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用來自全球的優質商品滿足中國百姓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一切更有力地促進了貿易出口國經濟發展,讓各國企業共享中國開放發展機遇。
在出口方面,中國同樣顯示出從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明顯轉變。2022年前11個月,中國出口機電產品12.47萬億元,增長8.4%,占出口總值的57.1%。中國新能源汽車、發電組件、儲能產品等出口大幅增長,印證了中國企業在有關研發設計、品牌營銷、供應鏈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外貿正成為引領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加快推動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步伐。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助企惠企政策帶動下,我國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活力涌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頻出,為出口貿易以及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事實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2022年正式生效實施,我國與東盟、日韓等市場的貿易合作更為緊密。2022年前11個月,東盟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2.54萬億元,增長20.4%。中國外貿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階段,外貿企業要進一步增強開拓能力,加快“出海”步伐,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市場。深化貿易伙伴多元化戰略,將在開放發展中贏得更多主動。外貿提質增效將為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向好作出更積極貢獻。
新形勢下外資工作新舉措
面對世界經濟衰退、保護主義盛行,我國積極采取措施更好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和利用外資。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吸引和利用外資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主要有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擴準入。國企、民企、外企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擴大開放。發揮好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各類開發區和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的先行先試作用,已宣布的外資準入政策要抓緊落地見效。
二是優環境。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促進公平競爭,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標準制定,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要主動對照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
三是強服務。要針對性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加強同外商溝通交流,及時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同時,也要推動經貿人員常態化走出去招商引資。

四是抓重點。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發展,保障各類口岸物流運輸暢通,多渠道擴大先進技術及設備、能源資源產品和短缺農產品等進口。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加大對重點國別和制造業等引資力度。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開放下外貿外資將迎多重利好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2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只有3.2%,2023年或將下降到2.7%,歐美經濟增速會更加低迷。在這種形勢下,投資者需要在全球尋找好的投資機會。而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根據中央財經委員會有關人士表示,預計我國2022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隨著經濟持續恢復,中國市場將帶給全球投資者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
中國近些年一直在穩步擴大市場開放,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更多具體安排。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吸收利用外資作出系列部署,強調“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包括“要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要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
從2023年的形勢來看,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好轉,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將進一步釋放。同時,中國制度型開放的逐步推進,中國對外資管理的逐步優化等,都將為外資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系列安排,意味著2023年我國將著力于創造制度開放紅利,打造有利于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制度體系,力爭形成開放經濟發展新優勢,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我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讓各國投資者更好地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同時也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踔厲奮發,勇毅篤行,以奮斗開創未來。未來,隨著新冠疫情的結束,中國經濟航船將會駛向更加壯闊美好的前程,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