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友 馬爍 周小軍 何曉嬋 朱麗燕*
(1 磐安縣冷水鎮綜合農技服務中心,金華 322300;2 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金華 321017)
水稻作為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一直與我國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在我國糧食安全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1]。而目前,在災害性氣候多發、資源緊張的形勢下,我國水稻產業面臨著病蟲草害的威脅,發展形勢嚴峻[2]。其中,雜草因具有植株早熟、種子壽命長、傳播速度快、適應性強、采用人為方法很難將其根除等特點,成為了影響水稻豐產增收的主要因素[3]。與此同時,在當前農業種植結構、耕作制度不斷調整的現實下,若農田管理不當等,極易造成農田雜草發生程度加劇,甚至會改變雜草群落演替方向,導致惡性雜草種群突發等問題[4]。
在當前的水稻田雜草防控體系中,化學防除仍占主要地位[5]。其中,水田除草劑五氟磺草胺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除草劑。例如,陶氏益農農業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生產的2.5%五氟磺草胺油懸浮劑,可用于防除稗草、鯉腸、鴨舌草、雨久花、狼巴草、陌上菜等多種一年生雜草,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和廣譜性等特點[6];丙·芐是丙草胺、芐嘧磺隆混合后形成的除草劑(丙草胺為芽前除草劑,主要用于防除禾本科雜草;芐嘧磺隆是選擇性內吸傳導除草劑[7]),通過兩者混用,實現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具有非常好的除草效果。鑒于除草劑混用可提高除草效果,現筆者對五氟磺草胺與丙·芐兩種除草劑進行混合施用,對五氟磺草胺能否加強丙·芐的防除效果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后續開發混施農藥提供科學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蔣堂村進行,供試田塊土壤屬紅壤黃筋泥,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為2.25%,pH 為5.6。試驗田雜草發生種類有稗草、千金子、鴨舌草、莎草、丁香蓼、陌上菜、節節菜等。供試水稻品種為‘金早47’,于2021年4月20 日進行移栽。供試藥劑為25 g/L 五氟磺草胺油懸浮劑[以下統稱為稻杰,由陶氏益農農業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生產],30%丙·芐可濕性粉劑(以下統稱為30%丙·芐,由科迪華公司提供)。
試驗設處理(每667 m2用藥量):(1)稻杰20 mL+30% 丙·芐100 mL;(2)稻杰30 mL+30%丙·芐100 mL;(3)稻杰40 mL+30% 丙·芐100 mL;(4)30%丙·芐100 mL;(5)空白對照(CK)。處理不設重復,每處理面積為100 m2。
試驗于2021 年5 月1 日(移栽后11 d)采用拌肥法施藥1 次,即每667 m2拌氯化鉀7.5 kg、尿素10 kg。大田在施藥前進行灌水,在施藥后保水(水深3~5 cm)5~7 d。
每處理區隨機選取9個點,每個點大小為33 cm×33 cm,以每3 個點為1 次重復,于2021 年5 月19日(施藥后18 d)調查雜草發生種類、不同種類雜草發生株數,于6 月2 日(施藥后32 d)調查雜草發生種類、不同種類雜草發生株數及鮮重,并計算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同時對防效數據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統計分析。
計算公式:株防效=[(空白對照區雜草株數-處理區雜草株數)÷空白對照區雜草株數]×100%;鮮重防效=[(空白對照區雜草鮮重-處理區雜草鮮重)÷空白對照區雜草鮮重]×100%。
同時,在施藥后第18天、第32天目測觀察藥劑對水稻生長的安全性,觀察水稻是否出現矮化、黃化等藥害現象。
由表1 可知,據施藥后18 d 調查,每667 m2用稻杰20 mL+30%丙·芐100 mL、稻杰30 mL+30%丙·芐100 mL、稻杰40 mL+30% 丙·芐100 mL處理對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0.1%、94.2%、95.9%,這3個藥劑處理間對總草的株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優于每667 m2用30%丙·芐100 mL 處理。

表1 施藥后18 d 不同處理對移栽水稻田雜草的株防效比較
由表2 可知,據施藥后32 d 調查,每667 m2用稻杰20 mL+30%丙·芐100 mL、稻杰30 mL+30%丙·芐100 mL、稻杰40 mL+30%丙·芐100 mL 處理對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7.7%、93.3%、95.7%,這3個藥劑處理對總草的株防效均極顯著優于每667 m2用30%丙·芐100 mL 處理。

表2 施藥后32 d 不同處理對移栽水稻田雜草的株防效比較
由表3 可知,據施藥后32 d 調查,每667 m2用稻杰2 0 m L+3 0% 丙·芐1 0 0 m L、稻杰3 0 mL+30%丙·芐100 mL、稻杰40 mL+30% 丙·芐100 mL 處理對總草的鮮重防效分別為88.2%、92.8%、95.4%,這3 個藥劑處理間對總草的鮮重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優于每667 m2用30%丙·芐100 mL 處理。

表3 施藥后32d 不同處理對移栽水稻田雜草的鮮重防效比較
據施藥后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植株均沒有出現矮化、黃化等藥害現象,且藥劑處理區水稻生長情況與空白對照區基本一致,表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
近幾年來,隨著除草劑的快速發展,較多研究者開始對除草劑進行多方向復配[8],以提高其對雜草的防除效果。例如,程文超等[9]將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與苯芐混用后發現,無芒稗雜草的中毒綜合指數顯著提高13.2%,ALS 活性顯著降低27.61%;吳希寶等[10]將嘧草醚與稻杰復配發現,其對田間雜草的總株防效和總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且對直播水稻無明顯副作用;胡尊紀等[11]將雙環磺草酮與稻杰復配發現,其對田間雜草的總株防效和總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且對直播水稻安全。本試驗也取得了類似的結果,將30%丙·芐與稻杰混合施用,對移栽水稻田雜草的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較好。本試驗結果還表明,單獨施用30%丙·芐或將30%丙·芐與稻杰混合施用,對移栽水稻田陌上菜和莎草的防效均較好,30%丙·芐與稻杰混合施用能極顯著提高其對稗草的防效,30%丙·芐混用高劑量稻杰對丁香蓼有較好的防效,但對鴨舌草的防效相對較低。因此,綜合考慮用藥成本及經濟效益,建議水稻機插秧田在水稻秧苗移栽返青后,可每667 m2用稻杰20 mL+30% 丙·芐100 mL 防除稗草、千金子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部分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而對鴨舌草發生密度較高的田塊,需及時施用其他對口除草劑進行防除。
目前,關于丙·芐與稻杰復配應用的研究較少,本試驗結果證明了兩者復配的可行性,這為今后提高水稻雜草防除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