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卓
在融合背景下,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慧平臺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線教育體系中不斷注入新技術、新思維和新資本。在線教育模式日臻完善,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為了響應國家“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做了大量工作,統籌整合國家、有關地方和學校相關教學資源,以教學周為單位,結合本校自身特點與師生具體情況,靈活提供課表。各學校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采用平臺上設計好的模塊化課程教學或利用平臺提供的工具,組織本校教師利用學習通、騰訊課堂、釘釘、雨課堂等網絡教育平臺開展日常教學。在線教育當前雖然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仍然面臨諸多困境亟待破解。
第一,“課堂搬家”現象。[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是主體和接受者, 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線教育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在線運行的日常課堂教學,而是將互聯網和教育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嶄新的現代教育形態。由于過渡時間短,部分教師無法適應在線教育的教學方式,他們習慣了日常課堂教學中的線性設計、流程化設計,還是沿用過去的做法,或只給學生布置PPT演示文件或文本和靜態圖像,進行簡單的“資源展示”,違背了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并沒有做到社交化,只是機械性地將線上教育視為傳統教育的“課堂搬家”,直接將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機械性地復制到線上教育中,并沒有對傳統課堂“揚優抑劣”。網絡環境下,教師忽視對教育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傳統課堂的刪減、修飾和思考,網絡課堂設計能力較弱,無法將之創造性地呈現在線上教育平臺中。
第二,教師主動性下降。相關研究表明,學習者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僅與學習材料的性質與內容有關,還受學習材料形式變化的影響。學習材料在表達形式上的直觀性會對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理解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習者習慣了傳統教育的學習模式,短時間內投入線上教育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難以體會到線上教育中教學活動的生動之處,容易對主講教師失去關注度和信心,由于缺少交互性,教師表達的信息難以接收到有效反饋,無法感受到學生的課堂情緒,直接導致教師內心產生一定的挫敗感,從而導致教師主動性下降,這對主講教師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
第三,教師相關技能不完善。突發性大規模在線教育對技術應用的要求較高,部分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存在不足,部分年齡稍長的教師更顯窘迫。[2]以及之前在線教育在很多學校并未完全普及,所以大多數教師缺乏相關經驗,缺乏線上教學的實踐。一些教師在家中給學生們上網課,不僅造成了學生不適應,甚至是老師操作起來也十分生疏,這就導致了老師在上網課的時候效率不高。由于缺乏相關技能,所以并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學習驅動力不足。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的內在驅動力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在線教育平臺缺乏合理的反饋系統,學生長時間處于孤立狀態,學生們反饋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答,會造成學習驅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下降。同時,平臺缺乏合理的評價體系,老師無法及時準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會造成學生緊張感不夠,進而懈怠學習。長此以往學習者容易出現目標低下、理想模糊、學習熱情低、動力和專注力下降等問題,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第二,學習效率低下。環境因素會對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環境”不僅指網絡及技術設施等條件,還包括是否有安靜的環境可以專心學習。在傳統教育中,學生處于專門提供的學習環境中,并無外在的環境因素干擾,隨時可以與教師、同學進行近距離交流,學習氛圍濃厚,注意力集中,學習效率較高。由于師生分處不同的地理空間,影響在線教學效果的主導因素從教師端轉移為學生端,學生的適應能力、自學能力和自律性至關重要。[3]而家庭環境通常被認為是比較舒適的,由于在線教育缺少必要的管束和監督,學習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家里的其他事務所吸引,經常出現在床上聽網課的情況,甚至將手機擱置一旁,自己去做別的事情。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學生難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學習者短時間內從學校學習環境過渡到家庭學習環境容易造成身心上的松懈,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第三,缺乏群體生活實踐。傳統教育中,教師會提供大量學習行為的指導和示范,線上教育則無法提供這種手把手和面對面的教導,線上教育削弱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且師生交互銳減,趣味性和吸引力較低,學習者在長時間的學習中容易產生厭倦情緒,長此以往會有不堪重負的心理負擔。同時,線上教育不重視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統籌安排時間兼顧各科學習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協同工作的合作能力,導致學生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第一,硬件條件制約。雖然5G時代已經來到,但線上教育還是經常會出現卡頓、掉線、延遲等問題,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在線教育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極大,網絡是在線教育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直播課程中一旦出現教師端網絡不暢或學生端因不可抗力因素無法使用網絡的情況,教育活動便無法繼續開展。同時,部分在線教育平臺后期維護和管理水平較弱,對于支撐大規模、高并發的網絡直播活動存在一定挑戰。大量學生同時訪問同一個網站極易導致系統崩潰,無法正常運作,授課中斷現象頻發,灌輸式課堂重現,學生在線學習體驗不佳,對在線教育優勢的發揮產生了極大影響。
第二,缺乏合理的反饋和評價系統。雙邊性是教學的根本特性之一,這一特性如何體現到在線教育中的確是一個難點。雙邊性要求教師和學生有充分的互動和反饋,合理的反饋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同時,在線教育平臺很難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管,難以有效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通過在線網絡課程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成績和學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交互銳減。教學行為可以概括為教與學兩種行為的結合,直觀地看教學行為,會發現教學質量的優劣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就是說,占教學質量好壞的主導因素并非老師能否清晰地呈現課程內容或能否流暢地展開教學,而是老師的教學行為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在傳統課堂中,師生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眼神、語言、肢體交流,這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反饋信息,得以及時調整授課節奏。而錄播課中幾乎沒有師生交互,直播課程中的提問次數和對學生的覆蓋程度也遠遠少于傳統課堂,這時,學生是否真的認真聽講,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反饋都無法實時把控,這就對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此外,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能夠在課間以及飯后的零散時間中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線上教育則無法有效進行課后輔導。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大幅銳減,學生在學習時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傳統教育中的課堂互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在網絡環境中難以充分展開,無法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動性。
互聯網對教學的革命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學習活動、教學方法的逐漸變化中形成的。教學設計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預演,具有前導定向教學活動的功能,優質合理的教學設計可以優化教學過程,以便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直接影響了網絡課堂的建設、教育學習環境的創造和學習策略的選擇,教師素質的提高對線上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正向反饋的作用。
首先,教師應注重課程的個性化,突出網絡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教學資源是用來支持學習,而不僅僅用于支持教學,教師應分析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尤其要注重基于網絡的學習情境創設和教學策略設計。而在傳統的線下教學中,一般都是由教師先確定教學大綱進而開展教學,課程結束后,教師通過提問、考試等方式測評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效率,在這種背景之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即教學的“逆向設計”,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目的,強調評價反饋機制的設計優于教師課程的設計。這種學習模式將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成果之間相互貫通,直接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其次,教師應重視學習效果的評價、反饋與交流。相關調查顯示,相比于講授、指示等直接語言,教師的反饋和提問等間接語言更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發生。因此教師在直播時應更多地給予學生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頻繁地對知識點提出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這可以使學生將枯燥乏味的知識點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知識探索,這樣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習效果。同時,教師應布置更多的階段性任務,老師們可以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布置不同難度的任務,讓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完成相應的內容,部分簡單的內容讓學生獨立完成,其余內容讓學生分組完成。獨立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分組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溝通和交際能力。此外,還可以采取線上“翻轉課堂”的思路,讓學生們先自主學習,隨后通過發布測試和任務來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再由教師進行直播教學予以重點突破。
最后,教師應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的相關技能。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若教師不改變教學行為,受其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也不會改變。教師應定期培訓新媒體相關技能,適應多主體、多媒體、多界面互聯互通的在線教育共同體,只有教師具有了信息化教學的理念、知識和技能,才能保證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變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一,創新在線課程形態。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必須在師生交互過程中創設出一種對師生來說最合理的在線課程形態,教師和學生需要一起創造課程形態,教師需引導學生圍繞教學主題開展學習、探討、交流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進而克服學生在線上教育中存在感弱、學習內驅力不足等問題。
第二,從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不同學校的學生基礎、學生特征都是不同的,他們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各不相同,應該因人而異地選擇不同的在線教學方案。當前可供師生選擇的方案較多,校方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不同方案的教學特點進行合理選擇,不能一擁而上地選擇當下最流行的網絡直播教學。此外,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利用不同的在線教學指導方式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熱情,努力達成最優的在線學習效果,盡力滿足各類學習風格不一、學習習慣不同的學生的需求,給學生提供多元多樣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置于較強親和力的學習空間中。
第三,提升元認識技能。學習者應提升自身的元認識技能,元認識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計劃、監控、檢驗、調節的行為,提高元認識技能有助于學習者丟棄無用信息,儲存有益信息,正確處理問題和任務,輕松自如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保持高強度的專注。此外,學生應加強時間管理能力,善用時間管理工具,學會樹立、拆解、管理自己的目標,每日反思并改進自己在學習方法上的過失,從而提高學習效率。[4]
在線教育通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向學習者傳輸教學信息,可以給學習者提供多種媒體學習資源和資源共享途徑,將傳統教育的協作學習和線上教育的獨立學習相結合。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設計是十分重要的,它決定了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程度和教學效果增值的空間。在線教育應用軟件應建立一個共享綜合的一站式學習空間和一個共建共享平臺,將學生需要的學習資源盡可能地整合在一起,用于在線教學技術的資源必須兼顧整體性和系統性,以課程和學期為單位進行統籌設計,在空間中形成一個強大的知識管理體系;同時向學生開放平臺的資源使用權限,學生在老師充分篩選的前提下自由上傳和下載優質的學習資源。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習資源,降低信息不對稱對學生學習成績帶來的影響,拓展學生知識面,還能夠讓學習者在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5]
此外,在線教育不能只依賴于全程直播、全程錄播或單純的PPT展示,平臺應將整段的教學視頻拆解成視頻片段,其中穿插教師的網絡指導、電話溝通、討論答疑、講演示范、在線練習和教學游戲。增強教學的交互性和趣味性,促使在線教育成為一種多模態、多線路混合的教學新形態。最后,平臺要利用大數據思維進行線上教育,運用大數據分析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從點擊率、作業完成率、課堂測試、學習表現等方面進行精準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推斷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效率,以此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真正實現個性化。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線上教育才能有效發揮多渠道教學的綜合優勢,提高在線教學的效用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