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民軍 周 漫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 300401)
200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課列為中國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1]。做好這門課的教學,對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提高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因此,為進一步做好這門課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內容和方法方面,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狀況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從明確歷史進程、總結歷史經驗、探討歷史規律這三個方面進行教學。目前,關于《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相關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教學研究的并不多。關于教學內容,王順生指出“《綱要》課教學要把握兩個‘了解’,深刻領會三個 ‘選擇’”[2]。孫艷美認為要“將‘四史’教育融入《綱要》課教學”[3]。韓強指出要“將黨的領導融入《綱要》課教學”[4]。關于教學方法,沙健孫教授指出“要利用好史料,創新教學思路”[5]。
《綱要》課教學首先需要明確歷史進程,帶領學生梳理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才能進行深入的學習,才能從中總結歷史經驗,探討歷史規律,預見歷史發展趨勢。明確歷史進程就是“記事兒”,要從事實的整體上、聯系中去“記事兒”,用記關鍵詞的方法“記事兒”,這樣才有利于學習內容的掌握,呈現出更好的教學效果。
明確歷史進程就是“記事兒”,但并不要求我們弄清或記住所有的“事兒”。“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只能有選擇地教或學,分門別類地教或學。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份重要手稿里說,“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6]。但即使是人類史,我們也不可能什么都弄清和記住。我們需要明確的歷史進程,應是與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密切相關的,因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即能為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服務的。明確歷史進程,對于《綱要》這門以歷史課的形式發揮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政治課的教學來說,就是要認識或明確“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7]。
在《綱要》課教學中,明確相關歷史進程,于教師而言就是用自己“理解”的話去講解教材對“以往事實的記述”;于學生而言,聆聽老師的講解,則意在推動對相關歷史進程有一個從無到有或更為全面和細致的了解,沒必要去“讀”或“記”教材內容或老師講課時的原話。就像我們看完一部電影或小說后,對相關情節必然會有一個大致的或較為詳盡的了解,不需要死記硬背臺詞或劇本內容。
歷史可以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這里的歷史科學就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因此,我們在所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都需要明確相關歷史進程。比如在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中,我們就可以通過反復做某一科學實驗,以明確相關“事物的發展過程”。
在《綱要》課教學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明確歷史進程,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探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導言在論及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時指出:“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把一個極度貧窮落后的中國逐步改變成持續走向繁榮富強、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7]對于這段內容,老師只需通過強調幾個關鍵詞,就能更好地讓學生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第一句話,強調或記住“奮斗”和“探索”這兩個關鍵詞,便可以明確《綱要》課講述的中國近現代史首先是“奮斗史”和“探索史”;然后再進一步明確誰在“奮斗”、誰在“探索”,為什么“奮斗”、為什么“探索”等。第二句話,強調或記住“獨立”和“解放”這兩個關鍵詞,便可以明確《綱要》課講述的中國近現代史還是“獨立史”和“解放史”;然后再探討誰的“獨立”、誰的“解放”及怎樣實現的“獨立”和“解放”等。第三句話,引入一個關鍵詞“發展”,來明確《綱要》課講述的中國近現代史也是“發展史”——從積貧積弱到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的歷史。通過明確或記住幾個關鍵詞,就可以將《綱要》課講述的中國近現代史的主要內容,明確為“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眾”、“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史、探索史、獨立史、解放史和發展史。
列寧曾說:“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8]因此,在《綱要》課教學中明確歷史進程時,必須“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努力做到使“事實勝于雄辯”,讓明確的歷史進程成為“絕對確鑿的證據”,使《綱要》這門“歷史課”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而不是明確一些“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歷史——哪怕是“有趣的”內容,決不能讓《綱要》課成為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意義的“水課”。在《綱要》課明確相關歷史進程的過程中,只有“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才能更好地從不同歷史事件的因果或條件關系中,總結出能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的歷史經驗或教訓,讓《綱要》更好地以歷史課的形式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是在建黨百年歷史條件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9]。總結歷史經驗能夠為國家發展和建設提供有益指導,符合現實需要。在《綱要》課教學中,只有整體上、聯系中明確與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密切相關的歷史進程才能科學地總結出相關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直接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讓《綱要》課更好地以歷史課的形式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總結歷史經驗不能“亂箭齊發”,為更好地服務現實,必須重點總結時間上離我們最近、主題與現實直接相關的歷史經驗,是直接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的。
首先,必須重點總結時間上離我們最近的相關歷史經驗。教材導言的第一句話指出:“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7]相比于中國古代史或世界史,我們要明確的歷史進程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也是與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最為密切的,從中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也就“更有用”——能夠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服務。
其次,必須重點總結主題與現實直接相關的歷史經驗。《綱要》教材所講述的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探索史、獨立史、解放史和發展史,不但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現實命運密切相關,也與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我們的國家、民族還是個人,依然都需要繼續奮斗、探索,需要進一步謀求獨立、解放和發展。這都需要從距離我們最近的中國近現代史中汲取歷史經驗,并反過來為現實生活或政治服務。
再次,必須重點總結直接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的歷史經驗。《綱要》課是中國高校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是普通的古今中外都有的歷史課,不能把《綱要》課講成“厚黑學”,而是必須講政治,講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需要的歷史上的正能量,講有利于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經驗。《綱要》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必須具備力求客觀反映事實等歷史課的特點,必須繼續發揮其事實勝于雄辯的教育功能。事實上,古今中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0]的歷史著述或教學都有政治課的特點,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雖然是為不同的對象服務的。
《綱要》課堂上,如何才能總結出很好地服務于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的歷史經驗,從而達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最佳效果。
教學中,在分析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時,既可以聯系現實加深對相關歷史進程的理解和記憶,也可以為我們提供歷史經驗。關于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一是敵強我弱(當年英國是“世界工廠”、“日不落帝國”和“海上霸主”,有實力能打敗閉關鎖國的封建的中國);二是有利可圖(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是為了搶占中國的市場);三是有“師出有名”的借口(英國當年的借口是中國銷毀了英國走私到中國的毒品——鴉片,即虎門銷煙)。
結合現實生活就可以從中得出能服務于現實生活和現實政治,即有利于現實中國家、民族和個人的發展的歷史經驗:為了免遭欺負,一要發憤圖強,讓自己變強;二是要奮力反抗來消耗敵人的力氣,不能讓敵人在輕松獲取巨大利益;三是不讓對手“有機可乘”,不能讓他找到借口和理由。這樣聯系現實生活講述和分析相關歷史原因和經驗,既“有趣”又能加深學生對相關歷史進程的理解,還能提供有用的歷史經驗,從而使《綱要》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歷史經驗的總結并不是一個能輕松獲利的寶藏。紛繁龐雜的歷史經驗,總會由于個人和所處時代的不同而局限于點、面、段、層。甚至對同一個歷史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即使在歷史進程明確的情況下,不同的人或不同時代,也往往會得出不同的、或正或反的經驗。這種歷史經驗總結上的不同或不唯一,有時會使人無從取舍而限于困惑。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十分錯誤的歷史經驗總結,有的還有著廣泛的影響,比如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歷史經驗總結的局限性要求我們必須從整體上、從聯系中總結歷史經驗,也就是要從龐雜的經驗中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總結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沙健孫教授認為:“著力闡明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總結這個時期歷史的基本經驗。要盡可能讓歷史事實來說話,即用確鑿的歷史事實去闡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本問題和相關的理論觀點,做到于敘事中寓論斷 。”[11]
歷史經驗中出現的公理和婆理之爭以及見仁和見智之別,并不能否定歷史經驗總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經驗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其共同點或普遍意義,探討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好地為人們所使用,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馬克思主義誕生后,歷史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唯物史觀第一次真正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探討并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們才能把握住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才能不為片面、局部、短視的歷史經驗總結所迷惑,就不會相信“夠卑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通過學習歷史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使自己的領導工作水平不斷得以提升”[12]。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總書記強調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不斷從過往歷史中探尋規律,才能更好地預測當下和未來的發展。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不斷探尋規律,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和質量。對于大學生來說,從這段離我們最近的中國近現代史中探尋歷史規律,對于當下生活及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找到正確方向和路徑。一切學習都是為了現實生活或現實政治服務的,無論是對歷史的學習,還是對歷史規律的探討,都是為了服務于生活,這才是學習的意義所在。
歷史規律的探討,必須以歷史過程的記錄和歷史經驗的總結為前提。《綱要》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通過記述不同社會力量對國家出路探索的歷史進程,不僅讓我們從中總結相關歷史經驗,而且讓我們進一步探討歷史發展的規律。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中華民族陷入了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中國社會各個階級對國家出路不斷探索,先后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運動,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們失敗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教訓各不相同,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從中就可以探討出具有一定共性或普遍性的歷史規律,即失敗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客觀原因是敵強,主觀原因是我弱。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具體的敵人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即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還有另一個共同的敵人,即封建主義勢力。他們探索國家出路失敗的客觀原因“敵強”,就是指反對他們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和中國的封建勢力力量太強。失敗的主觀原因“我弱”,是指探索者表現出的歷史局限性,主要是都不能用科學的思想武器把廣大人民群眾武裝起來。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中國革命干了幾十年,為什么至今尚未達到目的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以為原因在兩個地方:第一是敵人的力量太強;第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一個強了,一個弱了,所以革命沒有勝利。所謂敵人的力量太強,是說帝國主義(這是主要的)和封建主義的力量太強。所謂自己的力量太弱,有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表現的弱點,但是主要的是因為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勞動群眾還沒有動員起來,所以表現了弱,所以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13]。
這兩方面的原因哪個是主要的呢?不能一概而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14]。但不管哪一方面是主要原因,為了讓歷史更好地為現實服務,《綱要》教材對早期探索失敗原因的論述,都是重點分析主觀原因,甚至在論述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失敗原因時都不提客觀原因。因為毛澤東同志在其著名哲學著作《矛盾論》中明確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15]。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關鍵,起決定作用。而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內因就是是否發動起廣大人民群眾,是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
“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6]。理論通過掌握群眾,能夠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從而指導實踐走向成功。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國救亡出路的探索中,總結出來的所有經驗都表明一個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容。歷史的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因此,歷史規律的探討必須堅持唯物史觀,以人民為中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
規律的總結同樣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外因只是影響因素。歷史規律絕不是從某一事件中就能探討出來,而是從眾多歷史事件中總結其相同點或普遍性。從某一事件中總結出來的是經驗,從多個事件中總結出來的共性才是規律。《綱要》課教學中要堅持從正確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去探尋規律,使最終探討出來的歷史規律服務于現實,防止方向上的偏差和被某一個例所誤導。教師在《綱要》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從歷史經驗中探尋歷史發展規律,并將這些規律潛移默化地運用到實際中。看看來時的路是怎么走的,想想當下、未來的路該怎樣走,才能走好未來的路,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