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龍
(牡丹江市第四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所謂的混合式學習,是將傳統課堂的優點與網絡學習模式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1]。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使用最頻繁的一種互動形式,提問的主體應該是教師或學生,那么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提問是提高課堂效果,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確保線上教學效果和品質的關鍵。
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課堂提問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尤其是更高層次的科學思維活動[2]。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共同交流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發展。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掌握著提問權、評價權,有效的課堂交流形式,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高階發展。
網絡環境下,師生、生生間平臺相見,互相分離,而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性的語言方法、技術手段都與線下課不同。有效提問不能在直觀中或及時中發現學生的思維變化,提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狀態的效果不明顯。那么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提問,就需要課前優化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分析,注重教學細節。課上提問要以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為目的,要靈活設置問題的難度,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去創設問題,逐步養成學生善思樂思的習慣。
課堂提問可以運用三種方法
1.回顧舊知識,引入新知識,以舊帶新。教師要激活學生學過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基礎,要找到新舊知識的轉化關鍵節點,在轉化的節點進行有效提問。
2.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教師設計問題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難,要先導入思考,逐漸加深,將問題引向重點,要遵循理解→掌握→運用的規律。
3.挖掘深度,激發思維。老師要通過層層的技術手段,通過問題提出,引導學生思維,尋找問題的本質,這樣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讓學生更深刻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
思維型課堂理論指出,師生之間是一種雙主體關系,課堂提問的主體不應該只是教師,還應該有學生提問[3]。提問過程中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引起學生回答。教師可以通過言語、眼神兒、手勢、表情等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同時,教師在設置提問反饋學生狀態同時,也要注意創造課堂氛圍,激勵學生發問(提問)。
學生提問還可以促進教師知識觀、教學觀、教師觀、評價觀的轉變與發展。線上教學中教師課堂情境創設師生、生生間互動尤為重要。教師要熟練媒體平臺的操作,合理有效利用言語、眼神、手勢、表情等手段與學生交往互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鼓勵學生間互相交流,激發學生提問能力,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質疑能力、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提問要關注三個要素。
1.教師提問要語言簡練,言簡意賅。教師要用精練的語言提問讓學生聽得要領,要用簡潔的語言讓學生快速思考處理信息,要用清晰的語言讓學生理解問題內容,找到解決方法。
2.教師提問要角度多元,實現立體。教師要多角度進行課堂提問,要思路寬、跨度大、答案多元關聯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3.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問題設計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要以一視同仁的態度,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以激發學生思維為目的,是授課教師檢查學生聽清理解所學課堂內容的方法手段。教師的語言刺激學生反應,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同時學生以回答為主要方式形成反饋。教師根據學生反應靈活應對,經過師生間相互溝通互動,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掌握教師課堂設計目標,達到教學效果。
線上教學中,教師首先依據教學目標,教師有目的地提問。每個問題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養成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其次,老師提問過程中要把握好梯度和難易度,要依據課堂重點難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由分散到綜合,逐步引導出知識點的核心內容。要掌握好問題的跨度和銜接,要跨度適中,環環相扣。樹立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提高學生興趣,培養積極思考狀態。同時要結合問題難易適度提問,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欲、創新欲和進取心,達到對教學知識重點難點的掌握要求。
課堂提問要掌握三個環節。
1.教師要抓住提問的時機,點燃思維火花。教師要讓學生思維在活躍的狀態下,抓住提問最佳時機,讓學生清楚問題關鍵,從而學懂弄通。
2.關注學生思維狀態,確定提問時機。教師要在課堂發展過程中不斷關注學生思維狀態,在思維困境、新舊知識不通、概念模糊等不同狀態時及時有效提問,讓學生思辨明確。
3.增加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要強化“雙主體”的師生關系,要用雙方的對話、動作、眼神、肢體語言等有目的地、有方向引導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線上線下教學,教師要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是根本。尤其是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尤為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及時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態,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根據學生的現狀靈活調整教學方式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興趣,讓老師及時了解、把握學情,讓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