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菲飛
傳播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受眾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等因素使得傳統意義上的紙媒的信息傳播能力有所減弱,各種電子閱讀媒介的興起同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視覺沖擊力強、互動反饋及時等傳播特征,這些新型的媒體傳播形式不僅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同時也影響了受眾的信息接受習慣。如何突破新媒體環境下紙質媒體的傳播局限,吸引更多受眾關注紙媒成為當前我國報紙行業亟需解決的重要行業問題。
2022年9月,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結果進行了公示,包括《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軍報》等在內的多個報紙版面獲得了第32屆中國新聞獎。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這些獲獎版面積極適應新媒體時代傳播格局的變革,轉變編輯思維,堅持生產優質內容,不斷進行版面編排的創新設計,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進行有機結合,創新了紙媒的信息傳播路徑,找到當前報紙媒介提升自身傳播效果的重要突破口。
新媒體時代,報紙版面的創新如果僅僅局限于編排設計方面,忽略了優質內容的生產,那么也只能是徒有其表,難以產生持續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報紙版面的創新應該繼續扎根于實踐,轉變理念,生產優質的傳播內容,突出新聞報道的核心主題,做好深度報道,為受眾提供更加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信息。
1.轉變編排理念,樹立精品意識,提高紙媒的競爭力。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紙媒的影響力,但紙媒內容生產者更要積極轉變理念,適應新媒介環境下更多讀者的需求,持續提升紙媒的綜合競爭力。一是傳播者首先要樹立高度的文化創新理念。如果報紙僅僅注重外在的傳播形式,忽視了內容建設,那么很難維系忠實的讀者群。二是傳播者還要樹立和培養自身的審美創新思維。能夠吸引讀者的報紙一定是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的版面內容。傳播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視覺審美能力,要把握讀者的審美需求,恰當使用新媒體語言,使版面內容更加生動活潑。三是報紙的傳播者還應該樹立精品意識,用優質傳播內容打動讀者。紙媒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媒體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傳播者在傳播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要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獨特的風格與閱讀品味,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讀者群。
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獎作品《無錫日報》2021年7月1日的專版《“船”承》為例,該專版是《無錫日報》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制作的紀念專版,版面充分體現了精品報道理念,大膽采用四聯版的通版設計,綜合運用南湖紅船、渡江第一船、春雷造船廠水泥鐵駁船和“奮斗者”號的插畫,將重大主題新聞報道通過活潑的方式進行藝術化呈現,既主題鮮明又極具視覺感染力。尤其是在表現方式上,運用了“船”與“傳”這種諧音的方式,對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精神進行傳承,立意深遠,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史的波瀾壯闊,傳播效果良好。
2.重視新聞策劃,突出報道主題,提高紙媒的影響力。新媒體環境下,各種豐富的傳播形式為受眾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紙媒要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力離不開好的版面設計。一個好的版面不僅要在編排形式上進行創新,更需要有較為集中的閱讀看點,形成集中式的信息傳播矩陣。版面編排并不是單純美術與技術上的排列組合,更是傳播思想、傳播者的認知和情感的綜合體現,報紙的版面編排不僅僅需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更需要美觀大方的閱讀體驗。創新報紙的版面編排要重視新聞策劃,突出某一類信息的報道主題,對同一主題的內容進行集中編排,凸顯信息傳播的集中性,提升報紙影響力。
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獲獎作品《人民日報》2021年7月19日的專版為例,該期版面以數據報道形式刊發《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版,將中國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的成就進行了數據展示,使報道內容更加直觀、鮮明。同時,在具體編排上,該版面大量使用了圖片,創新融合水墨畫、印章等中國元素,凸顯中國特色,讓受眾最大程度地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3.注重標題制作,簡潔生動,提高紙媒的吸引力。新媒體的發展使當今時代逐漸進入到碎片化閱讀時代,如果信息不能從一開始就吸引受眾,很難讓受眾繼續關注。因此,對于紙媒而言,如何通過輕松有趣的標題制作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成為眾多傳播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好的新聞標題往往具有簡潔生動、新穎獨特的特征,能夠迅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通過分析第32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版面不難發現,多數獲獎版面的標題制作均有特色突出的特點,能夠簡潔有趣地體現出版面新聞的核心內容。三等獎獲得者《經濟日報》2021年8月13日的專版《云南大象的北上南歸》,就是通過簡潔的標題將版面內容集中體現,有效吸引住讀者的眼球;上文提到的《無錫日報》的專版《“船”承》也很有代表性,該標題采用“船”與“傳”的諧音意義,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船精神,又體現了黨的精神理念的傳承,一語雙關。
優質的傳播內容是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紙媒競爭力與影響力的基礎。在新媒體呈現各種傳播方式的同時,紙媒同樣也應該積極轉變編排思維,重視版面的編排創新,提高版面策劃能力,運用大圖片、大標題等視覺沖擊力強的要素,加強版面設計,不斷提高紙媒的版面活力。
1.整合多種新聞資源,提高版面策劃能力。新媒體時代,紙媒的傳播者需要進行理念和設計方面的創新以彌補其在新聞信息呈現方式方面的不足。這就要求傳播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版面策劃能力,精心使用多種版面編排元素,求新出彩,以滿足受眾的視覺閱讀需求為前提,在編排方面形成自身優勢和特色。報紙的版面策劃能力主要體現在傳播者通過對多種新聞資源的系統整合,形成特定的報道優勢,同時還體現在對每一篇新聞稿件、每一個版面的具體設計上,傳播者要緊扣時代發展主題,提升版面策劃能力,深入挖掘、精準解讀新聞信息,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
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華誕,《解放軍報》以此為契機首次在跨版面設計中采用手繪形式,用手繪圖案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建黨百年歷史長河中黨和人民軍隊的數個經典瞬間。在版面的視覺中心處,手繪圖案自右下向左上延伸,貫通全版,凸顯出建黨一百年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闖關奪隘、風雨兼程,一步步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輝煌歷程,該版面設計精彩,視覺沖擊力十足。
2.運用多種版面元素,提高版面設計能力。新媒體時代,受眾漸入淺閱讀狀態,連篇累牘的文字報道很難引起受眾的關注。因此,紙媒要進行版面呈現方式的創新,必須通過推陳出新的版面設計提升報紙的可讀性。這就要求紙媒的傳播者要善于運用各種版面因素,拋棄連篇累牘式的文字報道,積極調動各種版面編排手段,以凸顯信息傳播的簡潔化、生動化為傳播目標,通過使用粗線條、大標題、大留白等方式進行模塊化信息編排,創新版面的編排路徑,為受眾提供優良的閱讀體驗。2021年,熱點新聞云南大象的“北上南歸”備受關注。《經濟日報》深入一線進行采訪,推出了調查專版,版面設計大膽新穎,大量使用了新聞漫畫、實景圖片以及多種圖表結合的方式突出了報道的現場感,尤其是使用的新聞漫畫形象使版面編排顯得活潑有趣,既凸顯了新聞報道的主題,又給讀者帶來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3.靈活使用圖片要素,提高版面的信息呈現能力。新媒體環境下,可視化新聞報道日益興起,它通過大量使用圖片、圖表、短視頻等方式進行信息呈現,內容美觀生動,視覺沖擊力較強。紙媒應該充分借鑒可視化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大量使用新聞圖片、圖表、新聞漫畫等方式進行信息呈現,凸顯報紙信息傳播的生動性和美觀性。讀圖時代,圖片等版面要素的運用可以讓受眾一目了然地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激發讀者的閱讀意愿,提高紙媒影響力。例如,2021年12月11日,《新華日報》制作了中國“入世”20年特別報道,該專版通過跨版的方式呈現了中國“入世”20年來江蘇發展的成就,在內容編排上,通過“大事記”時間軸和紅黃漸變線框,將信息豐富、層次分明的文本有機整合,版面右下方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巨型塔吊和集裝箱特寫圖片,醒目突出,呼應主題,極具視覺沖擊力。
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傳媒格局的變化,它不僅為受眾帶來了豐富的傳播內容,同時也帶來了更生動的信息呈現方式。對于紙媒而言,在版面創新時要充分借力于新媒體,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在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上進行創新,提升紙媒的競爭力。
1.樹立媒體融合意識,重視報網互聯互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受眾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并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作為傳統媒體,報紙在報道的時效性、傳播內容的豐富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等方面存在先天短板,相比而言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超文本鏈接、互動性強、傳播形式豐富等特征,這使其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占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對于傳統紙媒的傳播者而言,要進行理念創新,樹立媒體融合意識,充分利用新媒介傳播的優勢,實現報網互聯互通,將報紙的版面設置從容量有限的紙質版延伸拓展到新媒體上,抓住新聞報道的有利時機,主動進行議程設置,通過專業的報道方式展現新聞事件的全貌,真正實現讓版面“活起來”。
以《新華日報》專版《中國“入世”20年特別報道》為例,該版面在進行版面編排的時候一方面通過豐富的編排手段體現內容特色,另一方面也樹立了高度的互聯網理念,在其電子版面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設置了一個簡單的二維碼,受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來閱讀相關內容,掃碼后界面均包含有聲閱讀,將電腦端的內容植入到移動端,更加契合了受眾需求。
2.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豐富紙媒的表現形式。在信息表達與呈現方式上,新媒體優勢明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諸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短視頻、H5、AR等信息表達方式的出現,紙媒在進行版面編排時,也要充分借助于這些全新的技術手段,豐富信息的表現形式,提升自身影響力。
《無錫日報》專版《“船”承》就充分借助于新媒體技術進行信息傳播,進一步豐富了該報的信息表現形式。所謂“船承”,指的是刻印著中國發展的四艘“船”,分別是革命船、建設船、開放船以及新時代的變革船,這四艘船連在一起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潮行舟圖。該版面的設計者除了在報紙端大膽運用連版、插畫等表現形式,還充分利用新媒體端,制作了相關短視頻、動畫藝術以及沙畫等表現形式,并且制作出了“船承”視頻發布專題,全網播放量超過了1500萬,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
3.重視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增強受眾的參與感。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媒體對紙媒的沖擊,越來越多的紙媒樹立了媒體融合意識,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需求為基礎,提倡與受眾的互動交流,紛紛開設了數字報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以及短視頻號等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強了受眾與媒體之間聯系,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通過分析總結本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版面不難發現,為了強化紙媒的互動性功能,增強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感,紙媒努力搭建信息傳播平臺,增強版面的交流互動性,為受眾提供更多的互動空間。比如三等獎獲得者《經濟日報》2021年8月13日的調查專版《云南大象的北上南歸》在進行版面設計時,作者通過對云南大象北上南歸的調查,設置了諸如“大象的旅行就此結束了嗎”“南歸后的大象如何安排”等問題,通過案例式、啟發式等方式引發受眾的關注,與受眾持續進行互動,提升了媒體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作為中國新聞行業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項,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基本上展現了中國新聞傳播行業發展創新的最新成果,對于推動新聞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版面發現,新時代的報紙版面編排既要有豐富充實的內容,又要呈現出別具風格的編排特色。這也要求報紙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既要進行版面內容與編排的創新,又要通過真實客觀的傳播內容吸引受眾,發揮報紙媒體深度報道的優勢,以簡約大方的編排方式吸引更多受眾,同時還要充分借助新的媒體傳播技術,積極推進媒體融合,促使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媒體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