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瑩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70)
美本身是一種主觀感受。每個人對于美的感知都是不同的,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等因素都會對美的定義產生不同的影響。西方的舞蹈審美更加重視形式主義,而中國古典舞的審美則更注重舞蹈本體產生的意境感和實際的舞蹈動作。中國的美學家認為舞蹈產生的美立足于舞蹈作品所產生的境界,是指舞蹈藝術所產生的場給觀眾帶來美的感覺。而西方美學的代表人物蘇珊·朗格并不這樣認為,她直接提出舞蹈的美學思想是一種外在的模式,并不能用來表達人類情感和抒發自己的興致。
受不同文化的影響,自古以來,中西方對美的追求就是不同的。西方世界深受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他們對人體的態度與觀念,不僅是對人體奧秘的科學理性探索,更是對人體美學形象性的藝術創造。人體美學是以人體為對象進行的美學活動。對人體美學的研究是與表現人體美學的藝術創作密不可分的。而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則深受傳統儒家、道教思想的影響,格外強調整體性、協調性。所謂整體性的具體表現就是“以和為美”,而協調性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的和諧統一。
文化審美、性格審美與訓練審美是西方芭蕾舞的三個重要審美特征。芭蕾舞基礎訓練具有獨特性、科學性,世界上大部分舞種的基礎訓練都參照或參考芭蕾舞的基礎訓練。芭蕾舞是一種追求人體美,即身體美的藝術形式。芭蕾舞演員肢體修長、動作細膩。十五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開始,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芭蕾舞開始追求“身體美”。
人文精神追求現實世界的美,導致芭蕾藝術也追求真實的美,人體的美。健康的身體不僅能代表勇敢、果斷等優秀品質,也能代表“美”。對于芭蕾舞這種需要用身體來表達的藝術形式來講,健康勻稱的身體無疑是最有力、最有效的表達手段。芭蕾舞臺上舞者用緊身衣將自己身體曲線最大化地展露出來,是對人體美的最好闡釋。
相生相克,指的是五行相生相克關系。相生相克是指五行之間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的關系。在強調整體性和協調性的美學特征影響之下,事物內部要素的和諧統一就變得十分重要。每個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一個要素的產生就必然伴隨著另一個要素的產生,兩種要素相互制約。相生就是指它們之間相互滋養、相互促進。相克是指它們之間相互制約。在這個關系網中,如果某一方或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那么這種和諧就會被打破,導致整個關系網出現問題。
受中國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影響,我國諸多藝術形式都追求相克相生的美,中國古典舞也不例外。古典舞美學是在探索陰陽關系的同時將兩者統一結合起來。相克相生的循環運動,非常像我們熟知的太極圖。中國哲學的美是古典舞的精神支撐,仔細觀察太極陰陽圖,圖像是具有動態效果的,和古典舞的“云手”動作,十分相似,左右手相對畫圓與黑白部分相互對應銜接。古典舞身韻所有動作的運動規律都是沒有棱角,是圓潤、平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古典舞的運動規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就是有據可依的。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人們的審美都會受到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在中國,道教和儒家兩種文化形成的互補關系,對中國各類藝術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普遍性的關懷萬物心靈內部的藝術形式。在西方美學中,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信仰,這也是西方藝術發展的本源力量。
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是兩個不同的美學體系,兩者的思想文化體系是不盡相同的,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社會土壤和人文環境,發展歷史也各不相同。無論是中國受儒家、道教影響的經驗美學、倫理美學、社會美學,還是西方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影響的理性美學、宗教美學、心理美學都深刻地影響著現代哲學和藝術的發展。
“足尖舞”成芭蕾代名詞。“距離即美”的美學原則在芭蕾舞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芭蕾舞追求空靈優雅的感覺。它的運動強調脫離地心引力,從而創造出一種超越的幻覺和向往天國的追求感。足尖鞋的特殊性不僅使芭蕾舞區別于其他舞蹈,而且確立了女演員在舞臺表演中的主導地位。立起腳尖可以進一步拉長舞者原本纖細的肢體線條,使女演員肢體更具有延伸感,增加肢體的表現力和肢體空間感。足尖鞋的特殊性使“足尖”成為芭蕾舞的同義詞,使芭蕾舞藝術遠離日常生活,與日常生活產生距離,這也十分符合古典芭蕾“距離即美”的美學原則。
芭蕾舞演員的四肢非常伸展,同時,只有腳尖接觸地面,可以給人一種超越地心引力的優雅感。超重力的舞蹈姿態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現古代歐洲貴族的浪漫情懷和舞蹈本身的浪漫風格。“開、繃、直、立”是芭蕾舞最基本的原則。在表演中幾乎所有動作都遵循這一原則,各種關節和身體肌肉的開度都要求舞者盡量延展肢體占據整個舞臺,肢體無限的延伸感充分體現了人是整個舞臺中心甚至是整個舞蹈作品的中心。這種表達方式與當時歐洲貴族的社會地位與統治意識是十分契合的。芭蕾舞除了審美的藝術表現外,也是對人生追求和理想的表達,舞者所表現出的柔韌性、超脫性、輕盈優雅,既是一種浪漫的表達,也是對天堂幸福理想的向往。
氣息對于舞蹈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對于重視意境的中國古典舞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古典舞身韻教學是從“提”“沉”兩個基本呼吸動作開始的。“氣”這個概念貫穿于中國古典舞之中。動作始于“氣”,行于“氣”,終于“氣”,中國古典舞的氣韻生動由此而來。
中國古典舞蹈在表現形式上更多地追求一種含蓄、韻致和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中國古典舞蹈集百家之長,在舞蹈藝術的層次和質量上有所提高。古典舞的初代舞蹈家們結合中國戲曲和武術美學理論,對中國古典舞蹈的新理論進行概括,總結了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形、神、勁、律”四個基本動作要素。
形,外部一切動作,舞蹈動作的本身形態,包含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神,即內在的意蘊,以意蘊帶領肢體產生動作。勁,即對舞蹈動作的長短、輕重、強弱、緩急等特征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進行處理。律,指的是運動規律,本身的動作。四大要素相互協調,達到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境界。
舞蹈是一門以動作為主的藝術,無論是西方芭蕾舞還是中國古典舞都是通過動作將舞蹈語匯描述出來的,所有的審美體現也都是通過動作表達的。無論是單一的造型,還是身體的韻律,或是動作的流動都是動作審美的體現。通過動作這一相對單一元素就可以看出一個舞種的審美特征。從美學的視角來對單一動作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將動作審美表達出來,使舞蹈不僅是肢體動作,更是符合審美意蘊的肢體藝術。對比其他藝術形式,舞蹈藝術更為直觀,通過多個動作的編排、展示,就可以交代清楚表達者想表達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動作對于舞蹈的重要性,動作審美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一舞種的審美。
最初由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制定古典芭蕾的一些主要原則,這標志著“開、繃、直、立、輕、準、穩、美”的八大特征凝聚了西方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宮廷的審美規范,已成為古典芭蕾舞藝術的重要審美標準。
“開”是指向外打開。它不僅指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向外開放,還要求肩部、胸部和胯部向外開放。腿部的“外開”存在一定難度,這就要求舞者必須從關節處打開。
“繃”是芭蕾舞基礎訓練中腿部和腳趾動作的基礎。離開地面后,所有下肢運動均以“繃”的形式顯示。“繃”包括薄而直的膝關節和腳趾。長時間的繃腳訓練可以使舞者的腿部肌肉線條清晰。
“直”是指雙腿膝蓋伸直,背部、腰部和頸部垂直伸展。即使身體是垂直的和拉長的,舞蹈姿勢也是伸展的和美麗的,以實現視覺造型的完美長線。
“立”指的是挺拔的身體。在“直”的基礎上進一步挺立,主要指立足尖,這可以使肢體線條更長,是從形體美到動作美的綜合體現。
子午相是中國古典舞最典型,最基本的動作,它基于人體是由陰陽兩個對立面構成的,通過身體的“擰和傾”劃分出陰陽兩面。前為陽,后為陰,胸為陽,背為陰,陰陽兩部分在身體各部位之間相互協調,形成了對立與統一、在運動中可以相互轉化的內在關系,使身體同時具有陰陽兩個元素,并具有可轉化性。陰陽觀念在子午相基本站姿中的體現,使得中國古典舞蹈增添了獨屬于中國的特殊審美特征。
從動作上分析,以“子午相”這個亮相造型為例,在字面上看,“子午”有陰陽遙相對稱的意思,從動作造型上看,子午相腳位為丁字步,手位為提襟位,上半身與下半身相擰相抗,眼、胸、胯對應不同位置,而又能相互襯托,給人以一種錯落而又大方之美。綜合陰陽觀念,我們可以看出,子午相是一種生動的陰陽平衡,給人以一種端莊順美的同時,又避免了死板的造型絕對均衡。
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舞蹈這門藝術的形式存在較大差異,從對美的追求,審美差異,動作審美體現等多個方面都可以看出中西方對舞蹈美學的研究視角是不同的。但這種差異是應當得到尊重的,這和歷史發展與藝術認知有著密切聯系,對舞蹈從業者來說,應當充分利用這種差異,推動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如果可以促進其相互融合,拓寬審美視角,就可以推動舞蹈事業繼續快速發展,為舞蹈多元化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