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 102600)
文化自信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精神依據,文化強國建設又為中華民族振興提供了前提與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影視作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中國影視劇創作要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國民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確保我國的文化安全。
從歷史發展過程看,民族血脈依靠文化的發展才能綿延不絕。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國門被西方列強強行破開,中華凝聚了五千年的文化精華隨著國土的破碎慘遭蹂躪。中華民族在無數次反抗卻仍未能擺脫壓迫的挫折之下,對傳承下來的五千年文明逐漸喪失信心,也進一步加重了文化危機。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以昂然之姿登上世界舞臺,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抹華彩。借此時機,中華民族也開始重拾先前被打碎的文化自信,不斷探索文化發展路徑,竭盡全力掙脫文化自卑的枷鎖。進入新時期,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個國家在文化發展過程中交流借鑒,我國文化自信的重建壯大之路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心,對建設文化強國以及在對外文化合作交流過程中免遭反噬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影視劇創作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變化[2]。從國內來看,國家總體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些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與此同時,我國精神文化建設并未實現與物質水平相匹配的發展。從現狀來看,我國影視劇受眾受韓流和好萊塢劇情模式的“洗腦”,沉溺于“洋文化”的爽感中無法自拔,而對中華民族綿延了五千年的文化精粹不聞不問。中國影視劇的一些創作者和生產者,在改革開放后投入市場經濟大潮流,一味迎合受眾的“洋口味”,缺乏堅定的文化自強之心,致使中國影視市場逐漸喪失文化自信。近幾年,中國影視劇有文化自信回暖的可喜變化,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戰狼》等主旋律電影,在滿足大眾口味的同時也宣揚了中華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山海情》《大江大河》《覺醒年代》等影視劇更是個中翹楚。從國際上看,我國逐漸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逐步走向國際舞臺,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也有了更足的底氣。但事實上,在當今國際話語體系中,我國仍處于“西強東弱”的不利處境中,并沒有獲得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我國的國際形象仍受西方國家的嚴重影響,以致遭受誤解和非議。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之間存在一定落差,歸根結底在于文化建設程度不夠、民族文化自信心不強以及國際傳播能力不足。
當前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諸多思想文化彼此激蕩,文化軟實力成為影響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影視創作需要從匯聚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響力出發,對內團結民心,對外傳播聲音,從而更好地完成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
《覺醒年代》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安徽省廣電總局、優酷影視等單位聯合出品的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全劇共43 集,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建立中國共產黨為線索,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一群青年革命先鋒為危難之際的祖國探索出路的奮斗故事。《覺醒年代》取材于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其進行影像化處理,從而在觀眾心中激起強烈的情感共鳴,極大地增強了文化自信心,因而具有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
《覺醒年代》取材于黨史,并從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向觀眾呈現了革命先輩們用血肉譜寫的壯闊青春史詩,讓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該劇以“南陳北李”為主人公,跟隨其人生軌跡,展現了從1915 年出版《新青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全過程。此外,為了更好地讓觀眾感受到革命精神力量,創作者不惜用大量的生活細節來塑造一個個立體豐滿的英雄人物形象。例如,在我們的印象中,陳獨秀是不茍言笑的,但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落魄在外仍不卑不亢、路見不平出手相助、與友人把酒言歡、與邪惡勢力頑強對抗、面對固執的孩子擺出大家長姿態、面對溫柔賢惠的妻子情深意重的陳獨秀。正是因為這些活生生的、和常人一樣喜怒哀樂的人物形象,觀眾才能充分代入自身情感,在他破開難題時開心、遇到困難時揪心、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土時傷心。因此,陳獨秀心懷天下的拳拳愛國之心、誓要為受難人民謀出路的堅定革命精神也就順其自然地傳遞給屏幕前的觀眾了。
作為今年出彩的主旋律影視劇,《覺醒年代》成為人民群眾了解黨的歷史、感受革命精神的文化載體,增強了民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黨的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覺醒年代》以《新青年》雜志為主線,將歷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聯起來,將故事主體聚焦于一群年輕人身上。在劇中設置的時間節點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正青春年少、意氣風發,其意圖就在于貼近年輕受眾的心理[3]。
以往的主旋律影視劇都是以宏大的敘事為主線,主要表現歷史的全景性和英勇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主旋律作品的想象,也影響了創作者和觀眾的選擇。要么就是板起面孔說教,歷史有余而詩意不足,讓人覺得毫無趣味可言;要么就是粗制濫造,篡改史實,用主旋律的外衣掩蓋偶像戀愛劇的內核,毫無“精神營養和文化價值”可言。而《覺醒年代》打破了藩籬,創新了主旋律的創作方式,選取和年輕人趣味接近的書寫角度,以書寫英雄偉人的青春來破題主旋律,在制作和內涵上達到高度統一,成功打入年輕受眾群體中,實現了口碑和熱度的雙豐收。
《覺醒年代》塑造了充滿活力的新青年群體,不僅是陳獨秀,還有與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釗、以筆桿為利劍的魯迅,以及緊跟先輩腳步積極尋找救國之路的毛澤東和周恩來,這些人物形象都在影片中鮮活而立。年輕受眾對這樣一群有夢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棄的年輕人更能有共情體驗,也更能體會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是百年前同樣年輕的先輩們舍棄小我、擁抱大我、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作為當代的年輕人,要在先輩們的精神理念照耀下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完成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而獻上生命的熱誠。
《覺醒年代》的播出平臺不僅有傳統的電視頻道,在央視頻、優酷等網絡平臺也進行了同步播出,使受眾不再受觀看時間、地點的限制。此外,還在微博、抖音、b 站等多個渠道鋪開宣傳,對視頻內容的解析及曝光提升了影片的話題度,不僅有效擴大了受眾群體,而且還讓不少年輕觀眾成為“自來水”,用年輕人的方式進行講述,增強了影片和受眾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了全民參與的話題熱度。在傳播過程中,《覺醒年代》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屬性得以彰顯,主旋律和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觸及了受眾,進而凝結成線上的情感共同體,并演化為線下的集體行動。這種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讓觀眾不僅僅是影片文化價值內涵的接受者,更成為革命精神力量的參與者。利用全媒體構建起強大的情感共同體,使文化自信更全面、更廣泛地得以提升,影視劇承載精神力量和文化價值的功能也充分體現了出來。
《覺醒年代》所敘述的歷史使今天的人們不僅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也更加了解在國家建設過程中的個體意義所在。從影片中獲取的強大精神力量,促使一代又一代人以文化自信為依靠,毅然投入祖國建設。不僅如此,《覺醒年代》的成功對于新時期影視劇創作如何堅定文化自信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期影視作品的水之源、木之根,新時期的影視劇創作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從中汲取文化思想價值和精神力量,為大眾呈現高品質的文藝作品,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在全球文化交流與碰撞日趨頻繁的新時期,一些心懷不軌的西方國家仍企圖建立“一言堂”的世界,宣揚其價值觀的普適性,妄圖以之取代別國的價值觀,推行文化帝國主義。在此背景下,影視劇創作者更應在深刻理解了自身文化的前提下進行影視創作,要相信我們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并從中不斷汲取創作養分;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批判繼承其中的優秀部分,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優勢;不斷探索中國文化中所蘊藏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影視作品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富含意識形態的影視文藝作品構建情感共同體;嚴守思想陣地,防止攜帶不良思想和扭曲價值觀的國外影視劇毒害國民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4]。”所以,新時代的影視作品必須扎根于中華優秀文化,從中不斷汲取養分進行創作,如此才能成為文化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新時期的影視劇創作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關注受眾需求,聆聽觀眾的心聲并給予回應,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在主題選擇、內容制作、傳播方式等方面都應尊重觀眾的審美需求,要根據受眾的收看習慣和收看心理來選擇合適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增強主旋律影視劇的吸引力,從而保證傳播的廣度、效度、深度,使觀眾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視劇作品所傳達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增強受眾黏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新時期的影視劇創作還應創新敘事表達,在實現跨文化傳播時要貼近觀眾的文化背景,只有符合受眾思維邏輯和習慣的影視劇才能獲得其理解與認可。就影視劇的選題和敘事內容而言,要避免重復濫造和歪曲雷同,杜絕以“娛樂至死”為信條創作出的俗套、空洞的影視劇作品。創作者要以文化自信為基石,著眼當代社會現狀,弘揚主流價值觀,努力提高創新敘事能力及文化表達能力。
新時期是全媒體的時代,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和全媒體渠道拓寬我國影視劇的傳播范圍,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現代互聯網及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將地球連接為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是網絡上的一個節點,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傳達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
除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擴大傳播范圍之外,新時期的影視劇還應利用各種媒介渠道進行宣傳與推廣,充分整合媒體資源,加強傳播效果。既可以利用新媒體環境下各大網絡平臺、自媒體平臺傳播信息的便捷性,實現網絡端和移動端的一體整合宣發,也可以利用全媒體時代凸顯出的“意見領袖”特點,打通內外渠道,通過“意見領袖”實現N 級傳播,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最大限度地拓寬傳播載體,擴展傳播范圍。
主旋律影視劇創作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在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精神、現代文明的根源中挖掘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并將其運用到影視劇作品中,使中國影視劇擔當起文化傳承責任,不僅讓國民能夠挺起腰桿,更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與贊賞,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奔赴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