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龍,唐 芳,馬武開,高 月,秦 瑤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3)
痹病是一類概念比較寬泛的疾病,按照發病部位而言,多為發生于筋骨、關節、肌肉的一種病證,包括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由于痹病的發病率及致殘致畸率高、治療難度大、西醫治療副作用大等因素,故臨床上尋求中醫治療的患者不在少數。《黃帝內經·痹論》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可見,痹病多由風寒濕邪留滯肢體的經脈、關節、肌肉等所致。金烏健骨方(現更名為脊蛇祛濕膠囊)來源于貴州民間長期治療痹病的經驗方,以貴州民間苗藥為主要藥材,以苗醫學“痹毒”理論為理論基礎,根據苗醫“毒以去為法”,結合苗醫“趕毒”原則,按苗醫“三位一體”理論配伍組成[1]。導師唐芳教授長期從事于風濕免疫領域科研、教學及臨床工作,科教結合,中醫臨證經驗豐富,善于運用經方治療痹病、胃系病、絕經前后諸證等,療效顯著。筆者長期跟隨唐師于門診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唐師運用金烏健骨方治療寒濕痹阻型痹病的經驗介紹如下,并附驗案兩則,以供醫學同道參詳。
金烏健骨方主要由金毛狗脊、制草烏、千年健、黑骨藤、姜黃、三七粉、白芍等藥物組成。方中狗脊、千年健祛風除濕、滋補肝腎、強腰壯骨,故為君藥;臣藥為黑骨藤,可祛風止痛;三七、姜黃為佐藥,通絡活血止痛為引,和營衛,達腠理,營衛兼顧;制草烏溫經散寒止痛,白芍滋陰養血,兼制草烏之烈。全方共奏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功,形散而力專,配合精當[2]。金毛狗脊又名金狗脊、狗脊,始載于《本草經》,其味苦、甘,性溫,具有舒筋止痛、補腎壯骨、除濕利尿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金毛狗脊中的揮發油及其他物質具有抗炎止痛、維持正常骨代謝、抗風濕等作用[3]。制草烏味辛、苦,性熱,歸心、脾、腎經,《本草經》載其能“除寒濕痹”,《藥類法象》謂其“治風痹血痹……行經藥也”。可見,我國古代醫家普遍認為制草烏可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制草烏具有鎮痛、強心、抗炎等作用[4]。千年健首載于《本草拾遺》,歸腎、肝經,其味辛、苦,性溫,主治拘攣麻木、風寒濕痹,《本草正義》謂其“恒用之于宣通經絡,祛風逐痹……辛溫走竄之作用也”,《飲片新參》載其可“祛風濕痹痛……治肢節酸疼”。足見千年健辛溫除痹之功。有學者研究證實,千年健中的揮發油和芳樟醇能調控多種炎癥因子,延緩多種病理改變,而其中的中倍半萜化合物則對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5]。黑骨藤又名柳葉夾,其味苦、辛,性溫,有小毒,可通經、活血、解毒、祛風,為云貴湘地區的民間藥,廣泛用于治療風濕及骨病,《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言其可“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跌打疼痛”。當前,有學者發現黑骨藤治療骨關節炎可能是通過抑制破骨細胞分化、調控炎癥、感染等相關信號途徑實現的[6]。白芍最早載于《本草經》,其味酸、苦,性微寒,功可平肝養血、斂陰止汗、調經止痛,《名醫別錄》謂其“主通順血脈……逐賊血”。白芍在發揮破血止痛功效的同時還可制草烏之烈,防止藥性峻猛而傷津。相關研究亦證實了制草烏配伍白芍可通過抑制類風濕因子、血清炎癥因子的釋放而增強制草烏調節機體免疫反應、抗炎止痛的作用[7]。痹病多由感風寒濕邪日久所致,若日久失治,易遷延加重,導致內外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暢,臟腑經絡氣血衰敗而變生瘀血痰濁,壅滯于筋肉骨節,痼結根深,難以祛除而成頑痹[8],故“痹”多兼有“瘀”。三七始載于《本草綱目》,其味微苦,性溫,歸胃、肝經,功可消腫定痛、止血化瘀。寒濕阻痹日久,血運不暢則瘀,不通則痛。《玉揪藥解》言三七可“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相關研究發現,三七葉中的三七皂苷能通過調控核因子κB(NF-κB)信號通路而顯著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同時還具有保護神經系統、抗腫瘤、保護心腦血管等作用[9]。姜黃最早記載于《新修本草》,其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功可行氣止痛、破血通經。清代醫家汪紱認為姜黃可治四肢風寒濕痹,《本草》載其可“治風痹臂痛”。姜黃辛散溫通,外可祛風散寒,內可活血行氣,善止痛除痹,與三七合用可加強活血止痛、祛痹通脈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亦證實了姜黃在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方面的作用[10]。
金烏健骨方作為貴州地區治療痹病的經驗方以及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院內制劑,長期以來在眾多風濕病及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療效。近年來隨著現代生物化學技術的發展,已有大量的臨床及基礎研究證實了金烏健骨方對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等骨病均有顯著的治療作用[11-14]。金烏健骨方治療骨病的機制可能是:調控相關信號通路,減少滑膜及其他炎癥因子的釋放與表達,從而減緩類風濕關節炎等骨病引起的滑膜持續性炎癥及疼痛反應[15-16];抑制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體內成纖維樣滑膜細胞(RA-FLS)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抑制RA-FLS 的增殖和遷移,或直接抑制自噬基因的表達,從而減緩類風濕關節炎自噬所導致的關節軟骨破壞[17-18];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正向調節成骨細胞相關因子的表達,維持正常骨代謝[13,19]。
痹病之因,有內外之分,內因多為稟賦欠佳,無力抵御外邪,易感風寒濕邪,外邪直中且邪氣稽留纏綿;外因多為環境酷烈,或涉雨冒風,或天暑地蒸,或起居不慎,外感風寒濕邪或風濕熱邪,日久流注關節乃至遷延臟腑。《黃帝內經? 素問》記載:“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寒氣稽留……故痛甚不可按”。表明單純的寒濕偏盛所致痹病多以肢體疼痛劇烈為主要表現,治當以溫經散寒為主。《普濟方》云:“謂濕氣勝者,為著痹,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土性重緩。”可見,痹病濕邪偏盛時的臨床表現以重通酸楚為主,治當以除濕止痛為主。清代醫家林佩琴認為痹病“久而不痊,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表明無論是內因還是外邪致痹,患病趨久,均可致氣血失暢,機體失常,痰濕瘀血內凝,蒂固根深,治當以活血通絡為主。寒濕之邪致痹,治當以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為主,兼顧活血通絡。臨證之時,當結合病邪偏盛、病患體質、天氣及地域等因素適當隨方加減用藥。
醫案一:李某,女,62 歲。初診:2022 年4 月12 日。主訴:全身多關節疼痛10 年余,復發加重1周余。現癥見:雙肩、雙手掌指、雙手近端指間關節、雙膝關節腫痛,雙手多個近端指間關節呈紐扣樣畸形,屈伸不利,雙腕見數枚黃豆大小結節,每日晨僵時間超過2 h,疼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指端麻木刺痛;病來納差,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緊滑。經完善檢查后西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診斷為“頑痹”,證屬“寒濕痹阻”。治以“散寒除濕、溫經止痛、活血通絡”為法,方用“金烏健骨方”加減,組方:燙金狗脊18 g、制草烏6 g、千年健18 g、片姜黃10 g、白芍15 g、黑骨藤20 g、三七3 g、蜈蚣2 g、羌活20 g、甘草10 g。14 付,水煎服,日1 劑,早晚溫服。二診:2022 年4 月28 日。患者訴服藥后全身多關節腫痛較前改善,指端麻木刺痛感消失,但雙手近端指間關節、雙膝關節腫痛仍甚,每日晨僵約半小時;苔白,稍膩,脈滑,飲食不振,小便可,大便仍稀溏。患者經治療諸證較前緩解,故仍以原方加減。處方:燙金狗脊20 g、制草烏6 g、千年健20 g、片姜黃10 g、白芍15 g、黑骨藤20 g、薏苡仁30 g、茯苓20 g、甘草10 g。繼服10 付后患者上述癥狀皆緩。
按語:該患者以多關節腫痛伴晨僵為主證,辨病當屬“頑痹”。患者年老,氣血衰敗,營衛不固,且久居濕寒之地,故易感寒濕之邪,久而成痹。風、寒、濕邪侵犯骨骼、筋肉、關節,造成氣血失暢,經絡壅滯,故見周身關節腫脹、屈伸不利;寒邪主痛,寒性收引,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故見關節疼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寒濕之邪內阻下焦,氣化不利、傳化失司,故見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痹病日久不愈,氣血痰瘀互結日甚,閉阻經絡,甚入骨骱、臟腑,故見指端麻木、關節畸形。由此,辨證屬“寒濕痹阻”,方用金烏健骨方加減。全方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活血通經之功。初診時將蜈蚣與三七合用以加強破血散結之功,除內外陳年之頑痹;予羌活合草烏以加強祛風勝濕散寒之效,止上下周身之腫痛。二診時患者諸證皆有緩解,但飲食不振且仍有大便稀溏,結合苔膩脈滑之象,考慮患病日久脾胃已虛,濕邪偏盛,故去三七、蜈蚣、羌活,加薏苡仁、茯苓以補脾滲濕、舒筋除痹。
醫案二:張某,男,35 歲,初診:2022 年4 月12 日。主訴:腰背部疼痛3 月余,加重1 周余。現癥見:腰背部疼痛,僵硬,翻身起臥受限,天氣變化、勞累時尤甚,口不渴,形寒身冷;病來納可,二便調,舌胖,苔白膩,脈緩。經完善檢查后西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診斷為“脊痹”,辨證屬“寒濕痹阻”。方用“金烏健骨方”加減,組方:燙金狗脊18 g、制草烏6 g、千年健18 g、片姜黃10 g、白芍10 g、黑骨藤16 g、附子10 g、肉桂5 g、甘草10 g。20 付,水煎服,日1 劑,早晚溫服。患者1 個月后復診自訴諸證皆有減輕,故改用院內制劑脊蛇祛濕膠囊以鞏固療效。
按語:該患者以腰背部疼痛、僵硬為主證,辨病當屬“脊痹”。患者為青壯年男性,先天稟賦不足,腎虛不固,正氣已虛,且久居濕寒之地,寒濕之邪易稽留體內,病久深入骨骱,失于溫煦,難以逐除,故而腰背每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痛劇;寒濕之邪中阻,津液無以蒸騰,故口不渴;先天稟賦不足,兼以寒邪傷腎,腎陽不足則畏寒肢冷。本病系寒濕痹阻證,故方用金烏健骨方加減。患者年輕,病情較淺,結合癥狀及舌苔脈象,未見痰瘀阻滯之象,故減三七以避免耗動氣血;患者畏寒肢冷,口不渴,考慮為病程日久,內有寒邪兼腎陽虛衰,故加用附子配伍肉桂以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寒濕痹阻型痹病是中老年群體的多發病及常見病,與西醫中的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相近。本病若未得到及時的診治,可導致患者的病情逐漸加重,輕則肢體疼痛畸形、痿軟、失用,重則引起臟腑病變,遷延難治。寒濕痹阻型痹病多由外感風寒濕邪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多關節酸腫重痛,惡寒、無汗,關節屈伸受限,晨僵,每因天氣變化而發作,喜暖而惡寒。治當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為主,兼以活血通經。在寒濕痹阻型痹病的治療中,金烏健骨方常獲良效,并已在一系列臨床及基礎研究中被證知。本文就金烏健骨方的理法方藥、基礎研究及相關臨床醫案進行介紹,希冀其能為人所熟知,使祖國傳統醫學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