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金輝 _ 北京市第二中學分校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高效課堂更是知識建構的根基、能力發展的依托、拓展創新的源泉。高效課堂的落位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供給、分層分類的作業設計以及依據信息技術呈現的精準教學反饋等措施。
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教學供給的策略,使教學設計得以落位,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供給內容的精準性須基于學情。課堂供給包括教學資料、任務單設計、引導思維拓展的問題等均需要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水平和能力層級進行設計,找到不同學生的增長點,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資料篩選,從而使任務單以及問題的設計更具有精準性。
教學供給的內容要具有發展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實現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斷發展。教師要對不同班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較為清晰的了解,進而通過具有層級的教學目標的設定,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真正的進行動腦學習,進而提升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教學供給的方式要發生轉變。教學供給的方式要由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甄選后,要結合學生情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發揮空間,由學生進行講解,教師作為助教完成教學。供給方式的轉變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實現向同伴學習的良好樣態。
精心的作業設計是自我知識構建的關鍵,同時也是對課堂教學的反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概念的梳理、結論的歸納總結,并且實現自我評價和反思。
作業設計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實踐類作業、跨學科作業、長周期作業、開放性作業等多種類型的作業。多種類型作業的設計旨在通過提供真實的情景,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將課堂所學與生產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作業設計也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不同學生個體之間有所差異,作業設計的層次性能夠實現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這種成就感的獲得是進行后續自主學習的動力。
教學是“教”與“學”平等的信息交流過程,因此需要實時的信息反饋。教師要主動掌握相應的技術,使信息能夠為教師提供精準、適切的參考。例如,在課堂前測、課上檢測、課后作業設計時,相應的平臺或軟件可以實現全方位動態數據的反饋積累,有助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更精確的作業設計,同時體現對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的關注,進而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