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輝 _ 北京市海淀區培星小學
“雙減”政策的出臺為回歸教育本質、重塑教育生態提供了更多的可為空間。學校找準“雙減”著力點,多點發力,不斷為“雙減”賦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如何讓學生在課上學會、學懂,做到減負不減質,根本在于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學校深入研究《培星小學課堂教學標準》,確立了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教師擺脫原有的陳述式、碎片化的教學,轉變為精講精練、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探究實踐的教學模式,將教室空間、教學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從被動的“我要學”轉變為主動的“我想學”。
為了深入落實教學標準,學校開展“培星小學第二屆標準課大賽”課堂教學研究活動,開展撰寫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設計學科作業、設計學科實踐活動等方面的研究,倡導教師基于學生學情,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困難點,合理布置學習任務,通過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指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質疑,促進學生學科思想、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我們發現了更多任務驅動式、實踐性強的課堂設計,教師們也逐漸用學習任務、實踐活動、學習活動鏈等高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作業設計方面,學校鼓勵教師在傳統學練測、鞏固練習的基礎上,自編作業內容或對現有作業內容進行改編,為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提供分層作業。同時,注重學習任務單、實踐作業、跨學科作業的設計,用學科實踐作業任務代替原來比較常規枯燥的抄寫、計算、練習等。例如,語文學科開展了植物觀察日記、云旅游、閃閃發光人物展、英雄人物展等活動,將課內學習任務轉化成學生展示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學科開展思維導圖大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單元知識、方法,代替原來枯燥的做題;英語學科采用翻翻書、折疊書、小詞典、詞語轉盤等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單元的核心詞匯、句型。
學校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把教師要教的變成學生可以學的,把學生可以學的變成學生可以參與的,把學生可以參與的變成可見的學習成果。例如,語文學科的習作單元,教師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話題,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真實寫作的內驅力。通過逆向思維指導習作教學,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了解評價標準,自主反復修改習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評價量規,主動進行知識建構。
學校將“樂考”推進到二年級,繼續關注低年級段學生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綜合素養、實踐能力、興趣特長的培養。采用面試方式,口頭問答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重視基礎檢測的同時突出學生個性特長展示,讓低年級學生建立對學習的熱愛與信心,同時,也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家長育兒行為的轉變。
學校依據小學教學工作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答疑輔導和鞏固提優工作。為了做到有的放矢,學校采用班級集中和年級走班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答疑輔導。
語文教師只教一個班,對班級學生的學情比較了解,所以,語文學科每周開展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答疑輔導,進行有針對性的錯題分析和個別指導。同時,為了發揮學科組長、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的作用和不同教師的學科專長,每周每位語文教師還開展一次以年級為單位的答疑輔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其他班級的語文教師進行輔導。數學和英語學科教師教的班級比較多,這兩門學科開展年級走班形式的答疑輔導工作,重點是對學習較弱的學生進行幫扶,側重于教學內容中的難點、核心知識、基礎知識的鞏固,對作業、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此外,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知識面、提升學習方法,學校以跨年段走班的方式開展培優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