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黃沙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實驗小學,福建 三明 365500)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需傳授學生基本知識,另一方面需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據調查,部分教師進行片段化閱讀教學,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具有一定的難度性。基于此,探究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極為必要,其中整本書閱讀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現代基礎教育體系中,核心素養涵蓋較多的內容,例如能力與知識技能等,一方面彰顯了當下發展需求對社會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跨越了傳統教育,彰顯知識與能力弊端的一種綜合能力。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學工作的具體化表現,是語文教學環境背景下,對學生基本素養的特定要求。著眼于內涵角度出發,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大量化學習,從而獲得與發展相適應的基本性能力,具備必備的知識品格。
整本書閱讀為新型化閱讀方式,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青睞,將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開來,以整本書為主要閱讀對象,規避了傳統閱讀的缺點,如篇幅小等。和傳統課外閱讀比較不難發現,整本書閱讀教師利用新型化教學方法給予必要的指導。整本書閱讀中,依據學生年齡與學習特點,選擇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構建對應的教學計劃,從而調動學生閱讀熱情,確保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為人們生活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樣背景下,學生習慣利用碎片化時間瀏覽電子產品信息,但對長篇文章閱讀難以接受。該種閱讀習慣內容具備單一性,并且語言極為匱乏,這對學生語言激積累是極為不利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書籍含有多種形式以供閱讀,例如戲劇與詩歌等。進行整本書閱讀,學生會發現多種類型數據與多元化文本結構,這部分語言材料加快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握,豐富了學生知識儲備。
通過整本書閱讀,加快學生思維認知水平的提高。書籍為一種重要性載體,作者利用語言表達內心思想,和簡短文章比較,完整的書籍其語言和思想具備完備性。學生思維隨著信息的收集與內容分析,由低階逐漸步入到高階,最終活躍到整本書閱讀學習之中。該過程中,學生領略到書籍蘊含知識內容,并在隱性引導下加快思維能力發展。閱讀整本書,加快了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并鍛煉了學生綜合性解讀思維能力發展。
傳統閱讀教學中,著眼于單一化角度對對象進行描述,篇幅上課文上具備單一化限制,這對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事物是極為不利的。和其相比,整本書閱讀體系具有完整性,學生不僅能掌握作者整體知識發展脈絡,還能感知到作者一定時期內多種知識結構,形成多角度認知,依據自身理解深入解讀文本內容,最終建構特有的知識體系架構。
閱讀過程猶如審美體驗過程,從整體上講,縱觀全書文本布局與插圖排版都蘊含著作者審美的傳達。從內部角度講,作者語言特點與表達技巧都涵蓋了作者構思之美。閱讀整本書,確保學生真正感受到作者寄予的思想內容,體驗到不同作家筆下的獨特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1.閱讀目的片面性
部分家長與學生將閱讀書籍作為教學任務,思想意識中認為之所以閱讀書籍是為了應付學習測試,或是為了積累作文素材,并非意識到語文閱讀真正目的。但整本書閱讀并非單一化語文學習,而是所有科目綜合能力的培養,包含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等。實際閱讀中,學生領略到作者寄予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內在所想,從而獲得人生感悟。
2.閱讀觀念具有錯誤性
閱讀教育中不難看出仍舊存在著熟讀背誦的觀念,這是大部分語文教育的一貫作風,不管是課文或是整本書閱讀都是如此,將其作為要求,該種方法在古詩詞中較為適用,但在整本書閱讀學習中是較為不適用的。由于整本書閱讀側重深入理解整本書,掌握整體思想,并非掌握作者筆下某個字與符號等,應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在這樣基礎上,培養自身閱讀習慣。因此熟讀背誦該種觀念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是極為不適用的。
3.測評方式具有單一性
閱讀測評中,大部分學校仍舊停留在填空題與作文題之中,這樣的題型答案具有固定性,以統一化形式發放到學生手中,學生進行背誦。最后的結果是學生能夠熟讀背誦主題內容與人物形象,并非真正花費大量時間深入理解這本書。
4.缺乏深入閱讀條件
伴隨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背景下,隨之而來的是快餐化生活與閱讀,據調查不難發現,學生會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網上學習,剩余時間為娛樂。因此可以推算出,基礎教學中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著重視不足的現象,這對學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從學生角度出發,學生缺乏自主閱讀的習慣,不了解應怎樣進行閱讀,不懂得應怎樣選擇對應的書籍。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忽視了整本書閱讀價值性,將其主要精力融入考試題目探討之中。從老師角度出發,大部分教師實際教學中并非發揮了引導作用,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判斷能力較為不足,針對自身學習內容與目的缺乏明確的選擇,更多依賴老師培養進行學習。但大部分老師傾向于培養學生怎樣取得高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學校角度出發,大部分小學教育中,針對書籍閱讀資源配備具有匱乏性,一些學校并未建立圖書館,教學輔助設備具有匱乏性,造成部分學生想學但卻沒有對應的書籍設備,無疑對學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就家長角度看,給予了學校教育一定的關注,但家庭教育同等關鍵。小學教育時段中,在校時間與在家時間大致相同,家庭教育對學生發現具有一定影響,但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家長思想意識中認為學習教育更多依靠學校完成,沒有關注自身家庭環境影響,進而沒有為學生構建對應的學習氛圍,這對學生學習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整本書閱讀內容,但并非迎合所有學生。基于此,教師科學調整推薦書目信息尤為重要,迎合學生思維發展多維度,依據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必要的建議。除此之外,引導學生組合閱讀內容,確保學生意識到整本書閱讀并非仔細閱讀全書內容,而是提升閱讀針對性,從而提高閱讀學習效果。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具備一定的特征,作為教育者依據整本書書目,并和學生個人意愿興趣相結合,拓展其閱讀思維認知,從而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使其融入整本書閱讀學習之中。例如“快樂讀書吧”中向學生推薦《湯姆索亞歷險記》,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湯姆敢于探險追求自由,描寫少年自由活潑的心靈。在這樣基礎上,還可以推薦《童年》《復活》等外國名著,之所以這樣做是為孩子們上初中做好文學鋪墊。此外,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會,使其選擇一些經典類內容,并在交流會中展示。閱讀交流會下,為學生提供交流機會,使得學生真正掌握閱讀與學習主動權。一定程度上同齡人推薦具備一定的針對性,利于引發學生對整書的共鳴,確保學生積極主動融入整本書閱讀之中。
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并非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具備著活潑的特點,但一些學生擁有著較弱的自控力。對于整本書閱讀制訂閱讀計劃極為重要,依據計劃進行嚴格執行,其時間跨度較大。基于此,部分學生閱讀過程中經常出現放棄的情況,不能依據制訂計劃執行。因此要想確保學生閱讀整本書良好進行,作為教育者應和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給予學生以監督,使其做好整本書閱讀。家校合作中,每月推薦一定數量的課外讀物,例如1~2 本。身為家長每天監督孩子們閱讀不少于30 分鐘,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量,積累大量的詞匯語段,為日后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在互聯網平臺下和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利用微信群等軟件與家長傳送整本閱讀的文章,并讓家長依據學生家庭表現構建科學的閱讀計劃。在這樣基礎上,家長及時反饋學生的閱讀情況,確保教師擁有詳細化掌握,這樣一來,確保學生完成既定閱讀量,真正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整本書閱讀中完成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要想有效開展教學,作為教育者應依據學生具體情況,以學生感興趣事物為主,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增強學生閱讀主動性,使其進行完整化閱讀。除此之外,教師應關注應用有效策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進行深度化學習,使其對課文內容與內涵具有深入化理解,從而在整本書閱讀中提升閱讀質量。在這樣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章分析能力與理解力,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學習《魯濱孫漂流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實際教學中要想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可以提前搜集趣味動畫。教學前讓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樣基礎上再進行教學,讓學生對故事情節與故事情境具有深度化了解。這樣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閱讀欲望與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使其進行整本書閱讀,從而積極閱讀,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并獲得一定的文學積累。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利用排課本劇的方式極為重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確保學生深入感知課本內容,理解人物角色不同,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小學時期語文閱讀內容學習肩負著學生積累語言的任務,小學語文課本選擇經過了多層篩選,每篇文章對學生語言能力訓練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語文整本書閱讀學習中,學生閱讀中會進行大量的語文文字訓練,進行語言材料學習與語言利用等,加深理解能力。學習《秋天的雨》這部分內容時,其為抒情類文章,含有較多的修辭手法,將秋雨喻為一些美好事物,深入描繪了秋天的美景。基于此教師依據該篇文章內容與景色,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并伴隨著音樂烘托氛圍。學生伴隨著音樂與圖片,依據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個性化朗讀。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給予足夠的空間使其選擇喜歡的段落,該過程便為學生積累與理解的過程,長期以往逐漸提高知識素養。除此之外,構建教學情境尤為重要,確保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活力,增強自身學習自信。定期開展趣味課堂,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加深對語文知識點的學習,利用多樣化小游戲進行深入化學習。教師還可以利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拓展文章精彩之處,在加深對文章含義的理解基礎上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并將其運用在自己文章之中。
整本書閱讀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文學視野,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作為教育者需將課外整本書閱讀和課內文章結合開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新時期下,教育者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加深學生對閱讀文章的記憶理解,并對整本書閱讀后認識多種描寫手法,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在這樣基礎上,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另一方面加深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例如學習《猴王出世》文章內容時,可以拓展閱讀《西游記》這本書,要想確保閱讀質量,可以適當的提出相關問題,如:“最為精彩的段落有哪些?”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利于強化閱讀效果,并提高語文素養。
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一方面為了完成閱讀計劃,另一方面是為了引導學生反思閱讀過程。學習《草船借箭》這部分內容時,完成內容講解后,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這部分書籍。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將學生劃分多個閱讀小組,在不同階段設置對應的探究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各自分享搜集的資料,在這樣基礎上利用小組模式討論閱讀中遇到的掌握。完成整本書閱讀后,鼓勵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進行角色扮演,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教育者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指導學生進行深入化學習,開展整本書閱讀中,一方面細化指導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多多閱讀,將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