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芳,劉亞梅,劉芳,支曉婷,李彥鵬
抗血栓藥物是急性血栓性疾病應急處置及慢性血栓性疾病長期治療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溶栓藥物等,很多藥物都需要長期服用,一旦使用不當,很可能起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近年,血栓性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多,抗血栓藥物在重癥醫學科被廣泛應用。老年人常伴有多種疾病,并服用多種藥物,患者本身亦由于個體的差異性以及疾病狀態等因素對治療藥物的反應性有所差別,而抗血栓藥物治療的最大風險在于患者的出血傾向。因此,為了達到臨床治療的最佳效果并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重癥醫學科護理工作中應合理評估抗血栓藥物對機體的影響,以科學和適量為原則,避免或降低患者出血風險。
多數醫院重癥醫學科的藥品管理有極為嚴格的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同時明確指出護理干預中應關注抗血栓藥物的規范使用與注意事項。重癥醫學科建立抗血栓藥物安全管理小組,依照醫院藥物應用流程及相關制度,健全和完善與重癥監護室實際情況相匹配的藥物管理條例,編制適宜的抗血栓藥品目錄,且設立專門區域及藥架存放,嚴格禁止與普通藥品一同保存,專人專管。護理人員進行該類藥品的配制與使用時,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并且行雙人核查,確保配制與使用準確無誤。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務必嚴格落實各項管理制度,以便提升藥品管理水平,加強醫務人員專業素質,積極培養醫務人員的安全意識及責任感,從而確保抗血栓藥品管理工作有序開展。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抗血栓藥物的應用注意事項,尤其是聯合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需注意出血等不良反應,做好抗血栓藥物應用的風險管理,在合理用藥基礎上提高護理質量。
《抗血栓藥物治療典型病例解析》由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年出版,張進華、劉茂柏主編。本書匯集了藥師和醫師在臨床工作中參與的抗血栓治療相關典型病例,包括抗血栓復雜合并癥、管理抗血栓藥物相互作用、管理抗血栓相關不良反應、抗血栓藥物監測與個體化用藥方案設計、特殊人群使用抗血栓藥物監護等病例。本書收集整理了臨床抗血栓治療實踐中的50余例典型病例,對其進行分析和講解,旨在啟發和提升臨床醫師和藥師抗血栓藥物治療的臨床思維和決策能力,提高臨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診治水平。每個病例分別從病例介紹、重點問題及分析、治療體會、專家點評、思維導圖、參考文獻等方面進行詳盡解析。本書層次清晰、案例經典、實用性強,對重癥醫學科護理中抗血栓藥物的應用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與參考價值,可作為抗血栓藥物應用與管理的參考書,也可供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參考。本文結合《抗血栓藥物治療典型病例解析》中相關內容,簡要介紹抗血栓藥物的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1機體血栓形成的機制。①血管壁損傷:通過促進血小板黏附與聚集、凝血系統激活、收縮血管及局部血黏度增高,促進血栓形成;②血液高凝狀態:應激、創傷或妊娠可以造成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誘發血栓形成;③血流速度緩慢:特別是在制動或長期臥床的情況下,血流速度處于持續緩慢的狀態,易造成血栓形成。
2抗血栓藥物的分類。①抗血小板藥物:第一類是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包括阿司匹林等;第二類是血小板膜受體抑制劑,包括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第三類是影響血小板核苷酸代謝,包括雙嘧達莫等;第四類是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包括硝酸類藥物、維生素E等。②抗凝藥物:首先有早期的普通肝素和經典的口服藥物華法林,其次有低分子肝素,使用后無須進行監測,然后有新型口服抗凝藥利伐沙班等。③溶栓藥物:血栓量較大時可用尿激酶、尿激酶原、rt-PA等常用治療血栓的藥物,可以通過全身靜脈溶栓或導管置管溶栓對血栓內部進行直接藥物注射,具有用藥少、療效好的優點。
3抗血栓藥物的應用注意事項。服用抗血栓藥物,要注意以下問題:①有無出血傾向。抗血栓藥物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出血,因此在服用此類藥物期間要注意有無牙齦出血、咯血或大便顏色變黑的現象發生,如有應及時就診。②定期復查。如至少每半年復查1次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排除肝腎功能損傷,必要時需要調整藥物治療。③避免劇烈的碰撞以及外傷。劇烈的碰撞或外傷致出血往往會增加止血的難度。
綜上所述,在血栓性疾病臨床治療中應針對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抗血栓治療方案,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加科學、合理及有效的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在廣泛使用傳統抗血栓藥物的同時,積極對新型抗血栓藥物進行研發,對血栓性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