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衛東 顧俊樸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我國國家安全形勢面臨多元化挑戰,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勢在必行。學校國防教育肩負著傳授學生國防知識,增強國防意識,提升國防觀念的重要使命,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基礎。教育部制定的《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基本要求》《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基本要求》對學校國防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基于此,在重慶市國防教育教師培訓的契機下開展調查,探究學校國防教育改善路徑就成為提升學校國防教育水平的應然之舉,同時也成為本研究的題中之義。
在重慶市學校國防教育教師中,隨機抽取160 人作為研究樣本,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33 份,回收率約為83%,有效率為100%。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對學校國防教育提升路徑進行探索研究。問卷依照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基本要求》等進行維度構建,形成組織管理、師資隊伍、教育活動、條件保障、特色成效5 個維度,29 個題項。訪談圍繞所在學校國防教育教師隊伍結構及人員基本情況;日常國防教育工作內容及存在問題;國防教育教學中亟需的能力;所開展的特色國防教育及成績等方面開展。
大多數學校對國防教育的態度比較重視,建章立制,小部分學校重視程度還不夠,16.54%學校沒有明確分管領導,13.53%學校未將國防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17.3%的學校沒有健全的制度,3.76%學校制度執行不到位。國防教育課程非常容易被主課侵占,有些學校甚至不安排。究其原因,國防教育不是升學上的核心科目,容易被忽視,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上級部門的價值引導和壓力傳導還不足,缺乏明確要求,學校開展國防教育隨意性比較強。
63.16 %學校未成立國防教育/軍事教研室。在已成立的學校中,又分別隸屬于學生處、武裝部、保衛處、校黨委、馬克思主義學院、德育處、軍事辦公室、形勢與政策教研室、通識教育學院等。各學校對國防教育的管理隨意性較大,設置不夠規范。67.67%學校以兼職教師為主;有的師生比達到1:600,甚至更高;學歷以本科為主,其次是碩士研究生;職稱以中、初級為主。10.53%學校從未組織過國防教育教研活動,9.02%學校缺少對教師培訓和交流的支持。教師本身缺少學科背景、從軍經歷等職前經驗,職后交流、培訓的不足勢必會影響到教師能力的提升。
超半數學校能將國防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在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抓住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國防教育活動。學校雖開展有國防教育,但重理論、輕實踐,內容單一、枯燥,基本就是內務、隊列、軍體拳、拉歌表演,關于國防知識和技能訓練少之又少。理論授課多采用講座形式,大班額授課難以保證教學質量。考核基本上是以“出勤率+結課論文”的形式,結果往往是通過,考核缺乏統一的、量化的標準。
75.19 %學校未設國防教育展廳(室),25.56%學校未設國防教育宣傳欄(櫥窗),36.84%學校器材(械)不能滿足教學需要。軟件方面,缺少統一的教材和配套資料,很難做到教育系統、教學同步。學校雖要求引入網絡資源,但官方網站上下載視頻確實受限。24.81%學校在年度經費中未設置國防教育經費,只有9.77%教師表示所在學校安排的國防教育經費不能滿足基本教育需要。
根據教師反饋,96.99%的學生國防意識得到提升,100%的學生組織觀念得到加強,97.74%的學生身體素質得到增強,98.5%的學生履行國防義務能力得到提高。但這只來自于教師的主觀感受,學校國防教育的實效如何,需要一個持續的可操作的體系進行跟蹤監測。認為所在學校國防教育研究成果顯著的只占22.56%,非常具有成績和特色的只占34.59%,社會影響較大的只占36.84%。訪談發現,學校的成績和特色主要表現為組織動作規范學習,開展校本課程編寫,校外基地參觀,邀請專家講座,發揮學生團體作用等。但應清醒地認識到還有不少學校缺乏研究成果,成績特色表現一般,社會影響力不足,凝練品牌特色還任重道遠。
強化國防教育行政管理,明確主體責任和協助責任,軍隊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共同承擔領導責任[1]。可由教育主管部門統籌部署負主體責任,地方軍隊負協助責任,成立專門部門受雙重領導負責師資培訓、業務指導、評估監測等具體工作。加大經費預算和政策支持,明確組織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具體要求,形成良好的價值引導和壓力傳導。學校充分認識開展國防教育的重大意義,成立國防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組建專業化教研室,將國防教育納入本校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教學管理,納入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納入學生和教師考評體系[2],在組織管理、課程安排、人員配備、經費配套上給予充分保障,使學校國防教育各要素、各環節協同運作。
分級分類制定選拔和任職標準,完善職稱晉級制度。在專業背景、年齡、學歷、職稱等方面協調組建國防教育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退役軍人作用,選拔到學校任教充實國防教育教師隊伍。注重職后培訓,開展軍政理論和技能、國防教育組織等培訓,促使教師國防教育素養提升。搭建全市范圍的教研平臺,定期組織國防教育交流和集中研討活動,舉辦學校國防教育大賽,加強國防教育從業者之間的交流,切實激發教師能動性。增加國防教育相關的課題、項目立項,讓教師在國防教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形成從教書人到研究者再到教書人的良性循環,不斷打通國防教育教師成長路徑研究。
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明確國防教育活動標準,加強業務指導。引導教師從學科內容中挖掘國防教育元素,探索學科教學與國防教育同向同行新途徑。成立國防教育學生組織,激發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實現國防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積極拓展校外資源,特別是軍隊資源。通過走進軍營,在交流互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國防教育活動,以活動為牽引推動國防教育落地。加強軍事理論課課程建設。在傳統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國防教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堅持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找準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從單一的軍事理論教育向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轉變。將國防教育有機融入教材,區縣教委引導所屬中小學結合地域特色和學校實際,編設國防教育校本課程。將國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考試內容[3],科學制定考核標準,不斷提升課程實效。貫徹《關于深化學生軍事訓練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7〕76 號)和《高中階段學生軍事訓練教學大綱》(教體藝〔2021〕4號)文件精神,教育主管部門和國防動員單位加強組織領導和指導監督,統籌軍地資源,探索錯峰開展基地化軍訓,提升軍事訓練質效。
加大國防教育經費保障力度,用于學校國防教育設施設備完善、區縣國防基地建設、研學實踐、師資培訓等,打造國防教育基地和學校結對子項目,拓展國防教育資源。依托研究項目,出版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中小學國防教育讀本和高校軍事理論課教材。建設網上教育平臺,提供視頻、教案、課件等配套資料,以供教師下載使用,充實備課內容。舉辦國防教育論壇,方便教師交流心得,相互借鑒。在主管部門統籌下,由專門單位或部門具體指導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專業教研機構建構可量化、可操作的評估標準,對學校國防教育開展情況進行持續跟蹤監測。
教育主管部門統籌推進國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以片區為單位打造“衛星式”發展模式,以現有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和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為中心,通過“先進示范-學習借鑒-合作提升”,不斷加強片區交流合作,形成由點及面,由一隅帶動全局的新局面。學校既可以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人文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等教育資源,開展具有當地特色和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國防教育,又可以通過創新方式方法和載體不斷凝練自身特色。把握“全民國防教育日”“國家公祭日”等關鍵時間節點,開展國防活動,選樹國防典型團隊和個人,濃厚國防教育氛圍。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引領在校師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在校師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